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泉州28相名单,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泉州28相名单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泉州28相名单

宋朝

===

1、王曾(978年—1038年)PS:常常有人因为王曾8岁迁居山东青州而将其开除出福建,然而他才是福建第一个宰相,不过,福建第第二个宰相章得象祖籍也是泉州

泉州晋江人,字孝先,北宋仁宗时名相,为“ 开闽三王”之王审邽的裔孙,八岁而孤,叔父王宗元收养了他,后随父兄迁居于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郓州去世,年六十一。获赠侍中,谥号“文正”。

※2、章得象(978—1048年)

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

咸平五年(1002年),进士及第,授大理寺评事,知玉山县,拜大理寺丞等。天圣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景祐三年,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宝元元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八年(1048年),去世,赠太尉兼侍中,谥号文宪。皇祐年间,改谥文简,著有《章文简公诗集》等。

3、曾公亮(999年-1078年)

泉州晋江人,字明仲,号乐正。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同平章事等,累封鲁国公。卒年八十,获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4、韩琦(1008年-1075年)

泉州晋江人,字稚圭,自号赣叟。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与富弼齐名,并称“富韩”。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5、曾孝宽(1025年-1090年)

泉州晋江人,字令绰。

曾公亮子,以荫知桐城县。选知咸平县,民诣府雨伤麦,府以妄杖之。孝宽躬行田,辨其实,得蠲赋。除秘阁修选、提点开封府界镇县。保甲法行,民相惊言且籍为兵。知府韩维上言,乞候农隙行之。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扇惑者,民兵不敢诉,维之言不得行。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朝廷承旨用文臣,自曾孝宽开始。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丁父忧,除丧。孝宽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郓有孟子庙,孝宽请于朝,得封资政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在丞相。邹国公,配享孔子。连徒镇,以吏部尚书召,孝宽至执政入为副相时,公亮尚无恙,西府迎养,时人荣之。及卒,年六十六。赠右光禄大夫。

6、吕惠卿(1032年-1111年)

泉州南安人,字吉甫。

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因和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获得他的器重,还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 在熙宁初年王安石执政时期,帮助他推动了青苗法、市易法等数项改革。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继续推动变法,变法过程中,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成为参知政事后与王安石发生矛盾,二人关系破灭,王安石回朝后,吕惠卿因连坐其弟罪责被贬出京,从此远离政治中心。在边镜,吕惠卿历任鄜延路经略使、知太原府等职,继续推动置将法等军事改革的进行。宋哲宗即位后,吕惠卿被高太后支持的保守派迅速打倒,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在哲宗亲政后,又得到任用,但再也无法进入政治中心。宋徽宗年间,于醴泉观使任上致仕,死后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后追谥“文敏”。

7、蔡确(1037年—1093年)

泉州晋江人,字持正。

哲宗朝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举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调任邠州司理参军。

8、温益 (1037年—1102年)

泉州晋江人,字禹弼。

第进士,历大宗正丞、湖南转运判官。哲宗绍圣中,由诸王府记室出知福州,徙潭州。徽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读,改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建中靖国元年,拜尚书右丞。崇宁二年卒,年六十六。

9、李邴 (1085年—146年)

泉州晋江人,字汉老,号龙龛居士。

崇宁五年,1106年举进士第。累迁翰林学士。高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苗傅、刘正彦反,邴谕以逆顺祸福之理,且密劝殿帅王元,俾以禁旅击贼。后为资政殿学士,上战阵、守备、措画、绥怀各五事,不报。闲居十七年,卒於泉州。

10、欧阳珣(1081年—1127年)

泉州晋江人,字全美,又字文玉,号欧山。

欧阳詹之十世孙,崇宁五年(1106)丙戌与本邑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有主簿者贫不妄取卒于官,欧阳珣倾囊以赈其行,人皆义之终。丁父忧,珣立于灵堂前,其叶累百,人谓其忠孝两全。大观四年(1110年),珣率欧阳族人鸩资倡建潘湖仁颖书院,授徒里中,究心学问,博授师友,讲学不倦。政和元年(1111年)被荐为仁颖书院山长。政和元年(1111年)受荐诏任河南开封即京都汴州主事,未几晋秘书郎,迁大司成军司录、湖广知州、中书侍郎,将作监丞,尚书右丞兼翰林学士承旨。时值金兵大举南侵,投降派白时中、李邦彦主张割让河北三镇向金求和。欧阳珣与李纲等九名阁臣联名上奏进谏极言说:“宗祖之地,寸土不可与人”。力持主战。翌年,金兵包围京师,徽宗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再集阁臣商议,欧阳珣反对割地求和,力主与战,与兵部侍郎李纲上书抗金五策,抗言当与力敌。他说:“战败而失疆土,日后要收复理直;不战而割让疆土,日后要收复理屈”。政和八年(1118年)正月,欧阳珣在李纲等九名群臣引荐下入阁拜为观文殿大学士。丞相欧阳珣临阵到汴州城下指挥,率武安军夜袭金营,金军统帅完颜宗望大怒,起兵进犯宋军。丞相欧阳珣辅政年余,不久遭到李邦彦、张邦昌等投降派的排挤,与李纲等抗金派一同遭贬,被降为监丞衔。时宰怒,欲杀欧阳珣,乃遣其奉使割深州与金。翌年,金兵南下围攻汴京,索河北三镇。作为议和条件,割深州与金,懦弱的钦宗答应了。遂派欧阳珣等同为人质,抵达汴京城下。欧阳珣见北宋江山将沦陷与金,便放声恸哭,勉谓城上守卫军民,严防死守,忠义报国。不久河南开封城外围失守,京城很快就被金兵攻陷,欧阳珣与钦宗被俘押送到燕京。次年四月,金诱欧阳珣叛国,充当新朝宰相,他视死如归,拒不接授。最后被金兵执送燕京而焚死,抗金忠烈欧阳珣尽忠报国,终以身殉职,卒年四十有六。

※11、曾怀(1100年—1172年)

苏州常熟人,字钦道,祖籍泉州晋江,由京师迁居常熟。

宋隆兴中任浙西提举,后又任度支员外郎,有综合考核财政的才能。因主持拘催钱物所,治理有方,财政丰裕,晋户部尚书。在任时,对各州郡钱粮的库存与收支情况都了如指掌,并清楚记载,为当朝倚重,宋孝宗比作萧何、刘晏。累迁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鲁国公。

12、李文会(1100年—1165年)

泉州惠安人,字端友。

建炎二年(1128年),李文会中进士。绍兴十二年(1142年),任监察御史。绍兴十三年(1143年),先后任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青年时尤重修身养志,满怀报国之心。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举进士。后拜殿中侍御史,迁御史中丞。绍兴十四年(1144年)五月,拜端明殿学士,兼署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宰相),与秦桧同列朝堂。同年十二月,因弹劾奸臣万某得罪秦桧,御史中丞杨愿窥知秦桧厌恶李文会,乘机弹劾他“恤邪害政”。秦桧即罢掉李文会兼署枢密院事,寻贬谪筠州居住,后移置江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七月,李文会冤案 *** ,以龙图阁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九月,任泸州荆潭二帅。在泸南任上,撰著《中兴十要》,就当时南宋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十方面进行深刻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兴利除弊的措施。后改知成都府。乾道元年(1165年)卒,享年66岁,谥靖节。

13、曾从龙(1175年—1236年)

泉州晋江人,字君赐,初名一龙,号云帽居士。

北宋名相曾公亮四世从孙.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状元及第.由于廷对时其辞采飞扬,旁征博引,宁宗甚喜,亲擢为第一,并赐名从龙。中状元后,为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迁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兼太子右谕德。后累官至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他在朝中为官时,曾两次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而返,并且从不趋炎附势,敢于伸张正义,忠心谋国,悉心辅政;出任地方官时,又能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瘼,锄暴安良,是南宋后期一们表所作为的贤相。出使金国后,就州郡长官缺守,副职以事付胥吏管理之弊,提出多设二、三大臣以备补缺建议,被朝廷采纳。开禧年间(1205一1207),曾从龙自请外任,先任信州(今属江西)知州,刚一到任,就依法捕杀扰民戍卒,平息了民愤。回京后,擢为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因驳回张镃复官之议,官职累迁至刑部尚书。嘉定六年(1213),阴雨连绵不绝,曾从龙上疏言:"修德政,蓄人材,饰边备。"并乞放囚徒,又被采纳。七年,知贡举,对考生文风不正,根底不实,竞相抄袭、仿模之风,提出考试目的是为国求才,以治国安邦。不久,曾从龙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改任参知政事。因弹劾胡榘,贬建宁府。母亲去世,曾从龙解官还乡,服丧期满,起为湖南安抚使,在任整顿吏治,严明法纪,兴学养士,政绩被当地百姓刻于石碑之上。端平元年(1234),拜资政殿大学士兼知枢密院事。在三京之役中,曾从龙极论元兵轻进易退,未几应验,进为参知政事,以枢密使身份督视江淮、荆襄军马。上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阗。"理宗诏许,曾从龙于是专务江淮,魏了翁经营荆襄,两人并领督府。蒙古军队开始窥伺江淮、荆襄地区,他以枢密使督视这一地区军马,并积极筹措防务,由于主和派以“边费不给”为由,逼使宋理宗将其召回,壮志难酬,忧愤成疾,翌年禄含恨而逝,赠少师,追封清源郡公。

14、梁克家(1127年—1187年)

泉州晋江人,字叔子。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授平江府签判,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八年(1181年),召除醴泉观使。淳熙九年(1182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淳熙十三年(1186年),进封郑国公。淳熙十四年(1187年),梁克家病卒,追赠少师,谥号“文靖”。

15、留正(1129年—1206年)

泉州永春人,字仲至。

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六世孙。留正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为政清正廉明,文武并用。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左丞相、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等,封魏国公。卒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师。宝庆三年(1227年),追谥忠宣。

明朝

===

16、李廷机(1542年—1616年)

泉州晋江人,字尔张,号九我。

少贫励学,万历十一年中进士,授编修,累迁国子祭酒,迁南京吏部右侍郎。皇帝雅重廷机,累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四十年致仕,加封太子太保。万历四十四年,卒,赠少保,谥号文节。

17、史继偕(1560年—1635年)

泉州晋江人,字世程,号联岳,一说莲岳。

史继偕于明朝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年)领乡荐,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登进士第,殿试一甲二名,授编修。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充会试同考官,后奉诏出使粤西,不久升侍读,转中允。丁内艰,停职回家治理丧事;除服就任,升左谕兼侍读。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608年),史继偕就请求乞休,上了三次奏疏均未获得皇上批准。翌年已酉(1609年),擢南祭酒;不久,史继偕被推为南吏部侍郎,摄尚书事,署户、礼、工三部。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年)署都察院,后改礼部侍郎,协理詹事府,又受推为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史继偕三次提出辞退,都不获允许,于是从命到京就任视事,仍兼掌尚书事。万历四十七年已未(1619年)二月,史继偕授为会试正考官;同年三月,与大学士方从哲、户部张问达同为殿试读卷官,为取头名状元庄际昌受恶意攻击,一气之下,辞朝南行,至浙江接邸报升东阁大学士,时神宗万历皇帝已经驾崩。史继偕回到家乡,又上疏乞休,仍然得不到批准。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六月,朝廷差官来催促,要他马上到京视事。当他到京上任才近一个月的时间,就被加封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史继偕与叶向高等被命为神宗、光宗两朝《实录》的总裁。这时,阮大铖攻讪愈剧,史继偕也不断力求乞归而被皇上不断慰留,直至天启元年癸亥(1623年)七月,史继偕一共上了十八疏,才被恩准,诏许给驿归,仍加少保,荫一子为中书舍人,并赐银币,遣官护行;同年同月,改荫大学士史继偕长子遵灏中书舍人,中男延旭补前荫《熹宗实录》。

18、张瑞图(1570年—1644年)

泉州晋江人,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平等居士等。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崇祯三年,因魏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被定为阉党获罪罢归。

时人将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并称为晚明“善书四大家”。与黄道周、王铎、倪元璐、傅山并称“晚明五大家”。

19、林欲楫(1576年-1662年)

泉州晋江人,字仕济,号季翀,别号平庵。

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林欲楫中解元,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中进士,廷试二甲第十二名。先选庶吉士,授编修,起充廷试掌卷官,升起居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典浙江试,泰昌(1620年)起左中允。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转右谕德,升右庶子,管理诰勅文,擢少詹事,晋礼部右侍郎。时魏忠贤势炎熏天,势利小人争相趋附。林欲楫以柄国匪人,难以共事,且事势万不可为,作为封建王朝的命官,独凛然傲视,诸所披陈,言无不尽,表现铮铮气概。先是,在水灾之年,身为礼部右侍郎的林欲楫陈修省数事,触魏党忌,被迁南吏部。继自天启六年(1626年)起,浙江巡抚潘汝桢在西湖首为魏忠贤建生祠,此举受到皇帝首肯,诏赐祠额,勒石记功德,阁臣亦撰文书丹,故而魏党之徒纷纷效尤,兴起建生祠热。许多文人骚客,表面也只得敷衍应付,独林欲楫“峻却之”。再,有魏忠贤义孙魏某为司官,把持部务,林欲楫发其奸,出查催一檄,屏去之,同僚均暗暗替林欲楫捏把汗,恐其遭受报复,林欲楫独安然自若。崇祯(1628—1644年)初,擢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忤阁臣,假归三载,复召修《实录》。崇祯七年(1634年),充殿试读卷官,教习馆员。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掌部职。崇祯时,朝议诛毛文龙,力言不可;连上十三奏,疏救触犯帝怒而被削藉的刘宗周;抗言杨嗣昌的增兵饷之议,一针见血地指出:“空四尽之秋,不宜以穷民养骄兵”,且认为农民起义之所蜂起,乃当朝失策,力争便宜进止。林欲楫为人恪守名节。典试浙闽,所得士九十七人,其后捷南宫者强半,名硕忠节,蔚起踵出;教馆员,端轨贞范,别立规则,厥后修撰刘君理顺、简讨胡君守恒,皆伏节死义。清兵入关,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立,林欲楫 *** 入阁,任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兼礼部尚书。

20、杨景辰(1580年—1629年)

泉州晋江人,字载甫,号侗孩。

万历四十年,景辰中举。越年,赴京会试,以会试第二名,廷试二甲第十七名联捷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四十三年丁母忧回籍守制,服满复职。天启二年(1622年)迁左春坊谕德,为当年会试典试官,后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天启六年,升礼部侍郎,仍兼掌詹事府院务,教习庶吉士,同时受命为《三朝要典》副总裁。景辰自万历四下一年入翰林院至天启六年晋礼部侍郎,13年间官阶从七品升至正三品,一直在内廷供职,位列车员清班,以教习皇子为主要职务。天启七年八月,熹宗薨。思宗即位后,当年十月即以果断措施。一举铲除魏忠贤阉党,晋升杨景辰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又升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位至极品。景辰在入阁辅政的几个月间,屡欠剀切陈情,针对国策、时弊,积极提出兴革的意见,如叙川功而汰冒滥,录忠党而起禁锢,惠全国而停加派等建议,无不切中时弊,得到思宗的嘉许采纳。又如在整饬军务 奏章中,根据当时军伍中存在 领饷有兵,操练防守无兵 的流弊,要求京营宜责成提督及巡视衙门,九边宜责成督抚,清查振刷等。六月,景辰以曾经三疏颂忠贤和参与阉党修编《三朝要典》的罪过被罢黜。同月,诏令景辰致仕回原籍。景辰回晋江后,忧思成疾,崇祯二年16五月十二日逝世。

21、蒋德璟(1593年—1646年)

泉州晋江人,字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椰。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登进士,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改庶吉士,授编修。那时正当魏党权势显赫,蒋德璟因不愿依附魏忠贤,即与文震孟同时遭排斥,直到罢官。他秉性耿直,敢于谏言,迁少詹事,每痛朝政日非,有心进行匡救。所奏檄内操核要典诸大政皆侃侃名言。不久,擢礼部右侍郎。思宗崇祯元年蒋德璟由侍读学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十六年(1643年),改任户部尚书,晋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蒋德璟与皇上作了一场辩论后,竟引罪去位。崇祯帝死后,福王监国,欲召他入阁,蒋德璟固辞不赴。唐王隆武时,同邑林欲楫、黄景昉、陈洪谧并召。不久,以足疾辞归,唐王朱聿键败,蒋德璟涕沾不食 ,以示尽忠尽节,遂以是月卒于家中,另载吞金死。。

22、黄景昉(1596年—1662年)

泉州晋江人,字太穉,号东崖。

。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成进士。景昉入仕,初选庶吉士。时权宽宦魏忠贤势焰方炽。御史吴裕中因言事忤逆魏忠贤,被杖身亡,湖南同乡没有一个敢前往吊丧,景昉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吴裕中遗属治丧。崇祯元年(1628年),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篡修《熹宗实录》。历官庶子直日讲。崇祯十二月二日,思宗亲临经筵,向臣下征询 用人之道 。景昉直言不讳向思宗反映朝廷考选不公的诸多弊端,他以推官成勇、朱天麟为例,认为他们都是廉洁奉公,很有才干的人,声望素著,却不能 与清华一样选他还为原刑部尚书郑三俊鸣不平,认为郑三俊是四朝元老,为官清正是朝进野公认的,虽然有些过失,但长期系狱是不公正的。事后,景昉又专门写了奏章,论述朝廷在用人方面的得失是非。后来,思宗采纳景昉的意见,释放郑三俊,调整成勇等人的职务。不久,升詹事府少詹事。崇祯十四年,晋詹事,兼管翰林院。时翰林庶吉士停选多年,景昉上疏请求恢复。不报,景昉自作主张,召还修撰刘同升、编修赵士春充实翰林院。崇祯十五年,景昉召对称旨,由詹事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蒋德璟(同邑福全所人)、吴甡、陈洪谧(同邑青阳钱屿陈厝人)、林欲楫(同邑西滨人)、黄鸣俊(莆田人)同时入阁,并为辅臣。有一次召对,景昉竭力推荐原右中允黄道周,认为黄道周品质清修,学头号渊博,顺便诉说黄道周家用贫子幼穷苦之状。思宗心有所动,不久黄道周得赐还故官。崇祯十六年,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南京管理长江的官员原有文武二员,思宗准备裁革文臣,专任武臣诚意伯刘孔昭;副都御史惠世扬被任命后迟迟未上任,思宗命削其官籍。景昉认为思宗处理这两件事过于轻率,上表谏诤。思宗很不高兴。于是,景昉连连上书要求引退。景昉在阁10个月。崇祯十六年九月离京返乡。崇祯十七年,明亡。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监国,旋称帝,是为隆武帝。如景昉入直,未久告归。唐王失败后,景昉蛰居家中近20年。

23、刘鳞长(1598年—1661年)

泉州晋江人,字孟龙,号乾所。

明万历戊午已未四十七年联捷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按管皇极门灰石,作差务白玉石料、鸾凤柱等工。内监揭开工,数浮至三十万金,鳞长躬亲督造极力节约,以六千金竣事,计节省数十万金,触总理工程内监马诚之怒屡欲中伤。司空王佐极力护之说:谤语即汝荐章也。昔日推荐于总宪邹元标,冢卿张问达说“精详缜密,天部之选”也差榷荆州以颤地力辞。同官咎其破格王司空对刘鳞长:“颤处能恬,冷处能耐,是一名大器。先是僚事急,都城有溶隍之役,躬亲催督,分方计夫,限深阔以定工价,稽缴精严,省费万金,同事以工,倍价墙令,增价三千两,不听巡视掌科魏大中,谓其同列口,贵部干实事,惟刘君一人。越年,工科霍守典参宣武门东西积土与墙平凝道路,系李养德挑河时所堆。催令搬运,李养德俱不能办,则疏云:乞委主政刘某协理,不至冒费,遂不辞共竣 。厥事司设监题,造细车一百二十辆。通参旨覆议,俱委鳞长,勘估裁减,将半事遂寝值河北,差缺慨然请行,以外艰归服除。值魏档煽焰,委管街道,听属南部采铜,事有谋及者,鳞长理直气壮地说:“太祖定鼎,岂不念此,些少铜料,宁听其敝,坏而为盗,有遂有衔,而诉于垱者”。街道到任之二日,即折卸提督乾清宫王体乾之侵街房屋;又清追五城,官戚畹及魏垱所占据者,变价近万金。维时总理大工,仍系马诚与魏档,狼狈为奸,司属至称,晚生私谒,厚赠冀结其好。惟鳞长不顾个人得失,科学估算保桥之费用,内监估计四十万。鳞长谓:“乘冬间,水涸冰坚,从桥下填柳木,夹以灰土夯筑结实,以便拽运,其费不及保桥之一”。工部尚书黄克缵,遂据以入街石,五便疏奉旨,如议及鳞长,至芦沟桥兴工。忽有旨降刘鳞长官位三级,调外嗣。复魏垱矫旨刘鳞长 削职为民。明崇祯初,朝中科道部郎,交荐起复官。升员外郎,节慎库一,时台省侵权,擅行支放,力折具疏,为尚书张凤翔劝止。事发,累同逮诏狱,破贬谪任常州府通判,适孙慎行倡道东南,鳞长亲自澄清诏狱之事。刘鳞长起为署昆山令,四阅月,除隶役之虐民,禁酗之恶习,清漕粮之积弊。父老为望,像于候潮旧址,祀之。转南京户部主事,擢南京户部郎中旋视两浙江学政,有公明之誉。迁四川建昌参议,川东参政。张献忠荼毒西蜀首议,冒险恢复重庆等州县。唐王入闽,擢太仆寺少卿、兵部右侍郎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隆武二年(1646年)应诏辅桂王阁事,后以病辞归,永历十五年(1661年)十月卒于家。

24、陈洪谧(1600年—1668年)

泉州晋江人,字龙甫,号默庵。

明天启丁卯举人,崇祯辛未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管北新关,常列悉除去,掌南京水兑卫军,仰给漕粮,剔弊稽实,塞出入影耗之窦,商民祠而祝焉。迁员外郎,擢守苏州苏赋,几当天下半,积逋稠叠,考成严切,镌级至尽,咸劝其亟。催科陈洪谧笑说:吾宁以民命博官哉!听讼不使差扰以牒畀讼者。令自摄对开诚,剖析人皆信服;或不欲终,讼辄销牒,遣之岁饥谷涌贵,群不逞聚党,入豪家劫。粟密捕渠,魁按治发积谷,劝富家出粟,价平乱息。于是,大兴工役,修学宫、缮城垣、浚濠河。日役千余人,使少壮者得籍以食,老弱者妇女不能力作者,设粥食之。民赖以生。吴江民变,奉台檄单舸赴之,民以太守乘危,争驾数百艘为卫,皆遣还独往。开谕众即罗拜谓陈府公来活,我立散去流贼,薄安庆督府议撒,阊门万家为防御计,洪谧说:撤恐扰民,贼必无渡江越南京,越苏州之理,脱有不虞,请任其咎,卒不奉檄,言果验人,服其镇定,尝阅旧牍,见倡毁 *** 书院。为阖祠者拟戌说:有比此罪更大的吗?趣具狱论死,奸民张汉儒讦奏,瞿式耜章下三府会鞫,同事难之洪谧说: 岂有奸人上书,而太守附会者竟定诬告罪。独署名以上得报。可修复书院以训诸生。虽勾较烦,剧必亲往。试士绝竽牍自检阅,所摸索与外论不爽,铢毫恒言,天下乱皆吏不恤民所致。故太守苏九载,一以仁恕为政,钎灾患劝抚绥时习书,交驰鞭笞不用,终岁不笃一人。民称陈母又号陈佛,所在肖像祀之,本缘逋赋不迁,吴人反以为幸,惟恐其去。庚辰,举卓巽第一;癸未,考续合。洪谧无可举者复注第一例,当人观逋,课多民咸,惧其获严谴。帝廉知有惠政,纪名御屏,及至阙遽,迁登莱副使,旋晋太仆寺少卿,又议转兵部右侍郎,会京师已陷,未及任。唐王时,以民望授兵部左郎,改礼部。乙酉秋,与蒋德璟、黄景仿,黄道周同召,拜文渊阁大学士,以母老乞归,年六十九卒。

满清

===

25、洪承畴(1593年—1665年)

泉州南安人,字彦演,号亨九。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立功,升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1639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随清军入关,此后开始被清廷起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翌年赴江南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自请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谥文襄。

26、黄锡衮(1621年—1707年)

泉州晋江人,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

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平抚三藩荣绩素著,深受清圣祖倚重,累官至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27、李光地(1642年—1718年)

泉州安溪人,字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协助平定“三藩之乱”、“ *** ”,累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28、庄有恭(1713年—1767年)

广州番禺(今属广州市黄埔区文冲村)人,字容可,号滋圃。祖籍泉州晋江,其父在奕仁时才定居番禺。

乾隆四年(1739)即被钦点状元,1744年迁光禄寺卿,1746年特擢内阁学士,入都迁兵部右侍郎,1748年提督江苏学政,1750年授户部侍郎,1751年仍提督江苏学政,并授江苏巡抚。1756年特擢为江南河道总督,1764年已被擢为刑部尚书,次年为协办大学士。乾隆三十二年(1767)卒于福建任上,终年55岁。

更多泉州28相名单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