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1909年2月1日,中(1909年二月一日),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1909年2月1日,中(1909年二月一日)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1909年2月1日,中(1909年二月一日)

《1909年1月老北京护国寺庙会老照片》

1908年11月13日-1909年3月11日法国银行家旅行家阿尔贝· 肯恩(Albert Kahn)携其助手阿尔弗雷德·杜特泰尔(Alfred Dutertre)开始了他们《环球旅行》(Voyage autour du Monde)。

他们在中国旅行中留下大量的影像资料。除一些人们熟悉的“商业片”之外,还有一些资料片。原始照片档案基本齐全,如拍摄时间,多数精确到“日”;地点,即使无地点,通过原始编号,依照所拍摄景物,也能做出比较可靠的判断。

1909年1月28日,摄影者阿尔弗雷德·杜特泰尔(Alfred Dutertre) 拍摄了北京西城护国寺庙会的老照片,我将对原照片增加注释,便于理解这些图片。

近些年来北京护国寺小吃街成为网红打卡地。

今天的小吃街只是挂了“护国寺”的名,而护国寺,全称“大隆善护国寺”在北京历史上曾辉煌过三个朝代。清晚期寺庙疏于管理,大量建筑自然损毁和人为盗窃,破败极为严重。大量的空地闲置出来正好成为类似平日赶集的“逢七八庙会”。摄影者在京的时间正赶上中国的春节期间,所以也是护国寺春节庙会的场景。

关于护国寺的老照片不太多,也多为民国以后。

清末护国寺的寺内的照片极为罕见。本文将根据照片中的背景,尽可能地还原拍摄准确地点。

图01.《乾隆京城全图》(1752年)。我利用乾隆时期绘制的地图作底图,对“大隆善护国寺”的全部建筑作了标注。只是后院的“藏经楼”前的东、西配殿具体是什么殿还无把握,目前有“观音殿”,“大士殿”,“菩萨殿”,“三大士殿”等多种说法。无法确定,存疑。

图02. 护国寺山门前的护国寺街上。一个或小吃或便餐的饮食摊位一家靠一家,餐棚一个接一个。护国寺小吃街的历史或许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的护国寺街东起德胜门大街西至棉花胡同,后才延伸至新街口南大街。

图03 护国寺山门前。护国寺山门为全砖石结构,筒拱顶,单檐歇山,面阔三间。门镶嵌寺名石匾“大隆善护国寺”。

照片中的山门已经破烂不堪,屋顶已长满杂草,寺名匾已不在。从该建设的破损状况和寺内其它建筑基本差不多。此山门应该是清末时护国寺山门的真实面貌。早些年网上曾传过一张1939年“大隆善护国寺”山门的照片,照片中的建筑样貌和布瓦都像是“刚刚修复”后的结果。(图03-1)

当时为什么只修“山门”?意义何在?未能查到资料,不得结论。

从图中可见游人都是由东向西行进,据说护国寺的山门从来不对百姓开,平日香客,逛庙会的进寺只能从右旁门(西)入,离寺走左旁门(东),即“转经”的方向。

图04. 山门内为“金刚殿院”。该院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最早也是喇嘛教“跳布扎”的地方。庙会期间这里是商贩主要集中地之一。

图05-图08 背景都是金刚殿。殿前汉白玉甬道中间有一铸铁鼎炉。鼎炉南甬道两侧设左、右“玛尼杆”,由石基座和夹杆石组成,可惜照片中无表现。

图05中的金刚殿已经破损严重,屋顶已出现塌陷少瓦的现象。从图中仍能看出金刚殿为单檐歇山顶,五间,木质殿面,中间三间为进出门,稍间为窗。

在铸铁鼎炉旁有位洋人,从外形看疑是“旅行家肯恩”本人。

图06.这张照片很有意思。照片的场地位置在铸铁鼎炉的东北一点,即肯恩站立的地方。照片中“一家三口”旗人,并无特色,也不是非取的镜头。而照片中吸引人的是一位年轻旗人贵妇的侧面,仅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该女子的美貌。在后来的照片中我还真找到该女子的正面照片,那已是摄影者数小时后,在其它的院落里再次相遇了。

图07. 金刚殿只开了西边的门,供游人进出。透过门洞可见金刚殿后面的天王殿。

图08. 金刚殿中门和东门都是关闭的。门前是“警察”,他们无权持枪,手持一米长的木棍。还有一种“军警”是持枪的,吃全军饷。

金刚殿是护国寺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图08-1)(图片来自网路,谢谢原创者)。

图09-图13 都是在天王殿前。天王殿内两侧供奉四大天王,从窗口可见到坐姿的天王。 殿中据说供弥勒佛和韦陀像。天王殿面阔五间,须弥座,面设三路五级登阶。图中可见中间三间完全敞开,都不设关闭的门。不知是否原本如此,还是损坏后拆除未修。

图09. 天王殿院内有较大的空间,两株古柏之间拉起的白布招幌,前面围了一群人,估计是耍把戏,或卖“狗皮膏药”“跌打损伤丸”之类跑江湖的。殿窗外是一个卖年玩具花灯的摊位,下面几张就在那里拍摄的。

图10 图11 护国寺天王殿前,逛庙会的旗人妇女。

图12. 可以清晰地看到天王殿西窗下的年货摊。殿前檐柱的绳子上是用来挂鸟笼的。台阶上被鸟笼遮住头的那位先生,正好是下面图13中的背景。

图13. 天王殿前 旗人妇女俩。从该图可以发现天王殿主间已是开敞的空间,中间不见佛像,可能已改成可以坐下吃喝的地方了。

天王殿两侧为倒座廊房向北延伸形成由廊房围起的独立大院,大院内中轴主道串起三大殿:依次是延寿殿,崇寿殿和千佛殿。每座大殿的东西配殿都被廊房衔接,大殿两侧不设随山墙围墙。形成护国寺主殿区主次分明,等级有序,相互依托,完整统一的宏伟布局。主殿大院的建筑结构可参考今天的北京东岳庙。(参看图01 《乾隆京城全图》)

图14. 从图片背景看和门扇窗格规格,可以肯定该殿为中路上的主要建筑之一,殿前有明显高出地面的“月台”。由此判断,这些剃头挑子背后的大殿为护国寺的延寿殿。殿内供奉三世佛和二十诸天像,为原护国寺的精品,属勉强保护之列。

其实崇寿殿也有“月台”也是“五开间”,但是崇寿殿前的“六角碑亭”,“石碑”,“古柏”等很多细节都能区分判断出“崇寿殿”和“延寿殿”的不同。 何况是一天内拍摄的景物,很多景物细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很容易判断。

图15 – 图17 都是延寿殿东侧的廊房和文殊殿废墟附近。从光影看已是午后。图17 背后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廊房,近处两位旗人妇女在一摊位面前正在吹一种玻璃器皿:这就是老北京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噗噗噔儿”,由玻璃制成球形或葫芦形(又被称作“响葫芦”),玩时用嘴吹,一吹一吸, 因其平面底很薄,被气鼓动发出"噗噔噗噔"的声音。

图18. 为崇寿殿前东侧的“六角碑亭”,里面安放一通明朝成化八年的 《御制大隆善护国寺碑记》。

图19. 崇寿殿前东边的六角碑亭

图20 位于崇寿殿东配殿“伽蓝殿”(殿体完整)的南边(廊房已毁,改作院外建筑的围墙了),向东北方向拍摄。摄影者终于找到图06中那位“满族美女”,还给了一个大大的正面照。

图21. 该殿的屋顶已经塌陷,还留有一根空梁。这就是传说中的元代遗存最古老建筑“千佛殿”,又称“土坯殿”。从图中西稍间的墙面看,还真是“土坯房”。崇寿殿的殿后就是高台式甬道直通千佛殿前的月台。千佛殿的一个特点是殿前月台两侧的碑很多,东西两侧各四通,多为元代古碑。图左可见一台阶是进入后院的门,该台阶也可以进入千佛殿山墙下的“台基”,由此可以看出千佛殿离地面的高度。注意殿中门外有一个“白色物”,那是一个“灯笼”,在下图中可见。

图22. 千佛殿殿前月台上的观众,可能是看杂耍,听说书,品小曲……皆有可能。图中可见挂在门框上的灯笼。

图23. 从背景“把角拐弯”的建筑,很容易想到主殿大院廊房围墙东北角,即千佛殿的东边。根据布幌招牌辨认出的字,我猜想莫非是老北京的“(永)兴斋”饽饽铺(始创于光绪六年,即 1890年),正在推销主打的新产品-桂花劳脯。

图24. 图中的背景墙很有特色,可能老北京只有这一处。图中还有这一地的罕见标志:狻猊。这就到了报国寺“后院”的大门“垂花门”前。图中小贩正在与老年妇女交易卖“假发”。

图25 垂花门后面是主殿“护法殿”,在其东、西配殿南边各有一座“舍利塔”。 护法殿为硬山调大脊,面阔五间。有传报国寺内供奉一尊“姚广孝的木雕像”,就安放在东稍间内。 护法殿前只有一通明朝嘉靖二十二年的石碑。大殿前方有一座“焚烧炉”。这种焚烧炉多位于黄教寺院的内院。焚烧炉的东边甬道中央可见石基座上有双耳香炉。又是一处卖“噗噗噔儿” 的。

图26. 护法殿在这里被围起来了,铁丝网内摆放了一些桌椅, 桌上只见茶壶和茶盅,铁丝网上还挂着鸟笼,木框门中有一位老妪在乞讨,看来这里成了“闲人莫入”相对固定的“茶馆”了。

注意东山墙檐廊码放了一些竹竿,这个细节,帮助我辨认出了下一张照片的位置。

图27. 一位逛庙会的满族妇女,墙内侧的竹竿和投在身体上的铁丝网光影,可以确定照片摄于护法殿的东山墙前。

图28. 在小摊旁抽着旱烟歇息的满族老太太。

更多1909年2月1日,中(1909年二月一日)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