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元宵节离别(春节离别的说说),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元宵节离别(春节离别的说说)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元宵节离别(春节离别的说说)

每逢春节,亲朋好友包括我自己便如候鸟一般,跨越山海归巢故土湖北,大家热情洋溢来相聚,聊一聊近况,叙一叙挂念之情,不亦乐乎。

我在北京、武汉、黄梅三地过过春节,最温馨最热闹的永远是故乡,故乡年味足,父母进入腊月以后就开始张罗过年。记得小时候临近年底,隔三差五有人家杀年猪分猪肉,农村土猪肥膘特别厚,那会儿觉得入口很香,现在却认为太油腻不爱吃了,儿子昨天还问我见没见过劁猪,我不止见过,还见过许多次,放猪血、开水烫猪毛、分割猪肉……整套流程熟稔于胸,毕生难忘。

回不去的故乡,待不住的他乡

故乡水塘特别多,几乎一家一塘,我们家门口就有一处将近二百米的私有水塘,除此之外,大队还有公共的鱼塘,夏季长江涨水退潮后留在塘底的鱼儿特别鲜美,年底抽干水塘分鱼,每户均分十几斤也属寻常。

故乡家家户户准备腊鱼腊肉,现在依然如是,说是腊肉,应该算是腌肉,数九天猪肉、腊鱼放在盐巴里腌完若干天,直接挂在户外晾晒,不滴水即可食用。我做博物馆陈列去四川之后,发现那里的腊肉腊肠都是熏的,跟黄冈的腊肉不太一样。

小时候我们家不做腊肠,近些年才兴起此风。岳父岳母离我家五十公里,他们那里每年都做“鱼面”,红薯粉和大鱼的鱼肉和在一起蒸煮切丝晾晒而成,不知为何,黄梅的鱼面颜色较深,而麻城罗田的鱼面颜色很白,罗田文友推测黄梅鱼面制作时不去鱼皮,之前觉得言之有理,2021年我亲自回黄梅打过“鱼面”,发现黄梅鱼面也是去鱼皮的,所以此间差异依旧不知所谓,有可能是红薯粉的差异,或者麻城、罗田鱼面用的就不是红薯粉吧。

想问问小孩子,还盼过年吗?

小时候老家还“作兴”准备小吃:大锅里用麦芽熬糖稀,反复过滤,折腾一天才成型,金黄澄亮的麦芽糖稀舀起来倒垂二尺不断线,然后用糖稀作米糖、芝麻糖,母亲总是将米糖装在大缸里,一直吃到五一劳动节。除了米糖,黄梅人家家户户做豆丝,还有糯米粑、高粱粑,糯米粑、高粱粑晒干水分之后,再放进水盆里,两三天一换水,以保证新鲜不变质。除了这些,用长江边的河沙炒花生、炒蚕豆、炒米果……十分香脆可口。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大年三十熬一宿”,故乡的人基本照此执行,期间还多了几道祭祖、烧纸、放鞭、点香的活动。

故乡春节拜年是有讲究的,大年初一早晨和上午同姓拜年、本村互相走动,初二一般去给老舅爷爷或者带着孩子去丈母娘家,初三初四一般是姑姑、姨娘家,此后则是亲朋好友轮流坐庄。这里面有两个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是辈分低的先给辈分高的拜年、晚辈先给长辈拜年,此后对方回访(过去给长寿老人拜年都磕头,现在少见了);一个是下午不拜年,上午拜年表示尊重,下午叫串门不叫拜年,可能也是为了舒缓节奏,让大家得以片刻的休憩。

家和万事兴

春节亲朋好友走动起来是非常热闹的,尤其我丈母娘家,她姐弟七个,其余六家相约同一天过来串门,开席两桌,坐一起还十分的拥挤,白酒喝个三五瓶,饮料得消耗一箱,大家聊得十分火热,都聊了什么我也没注意听,听也听不懂,就那么静静的听一会,感受感受过年的热闹氛围就够了。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现在人们出门比较早,一过正月初六,大家陆续出门去往工作所在地,开始新一季的奋斗与期盼。所以在相聚的那一刻,彼此都明白,马上也即将离别。

今天已经正月十二,还没出门的亲朋好友不太多了,祝大家2022年一切顺利,让我们山水相逢、来年再聚!

一岁一岁又一岁,一年一年又一年。

更多元宵节离别(春节离别的说说)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