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广播电视台信号塔(车站信号楼),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广播电视台信号塔(车站信号楼)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广播电视台信号塔(车站信号楼)

丁旭光

因为有着太多的人文历史,外滩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都在诉说着它不凡的昨天。

外滩原来有陈毅广场和信号台两大广场,2010年外滩二期改建工程后,又增加了一座金融广场:金融广场是观赏历史建筑的重要场所,陈毅广场是最为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而细腻柔和的外滩信号台广场,是游客的休息之处。

面积为3565平方米的信号台广场,又称延安路广场。信号台广场是学名,老上海人都习惯把信号台广场称为“天文台”或者叫“天文台外滩”。因为,信号台广场的所在地,曾经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外滩的分界线点。当时,因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互不通车,人们只能在界线点两边再次换车。这样,“天文台外滩”便成了交通枢纽。

“天文台外滩”是因耸立在延安东路外滩的一座塔状建筑物而得名,这座建筑物,就是“气象信号塔”,是外滩气象信号台的所在地。外滩气象信号台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气象信号台,1884年由 *** 部门的江海关参与,建造在外滩英美租界和法租界的相交之处。

信号台的基础部分,是一座自鸣钟的建筑。信号台的主体以木架构成。木架上,有一个大球,每天中午11∶45分时球升高至半柱,11∶55分时球升至顶端,12点时球又回落到原处。木架的主杆上,设有可以悬挂彩旗的旗杆,彩旗的不同颜色,分别表示当时吴淞口的气象。后来,气象预报的范围扩大,扩大到相当于现在的华东地区以及沿海的洋面。

20世纪以后,随着外滩建筑高度的增加,原来的木结构信号台在1907年被拆除,重建成砖石结构的塔式建筑即现在的气象信号塔。气象信号塔高50米,是当时外滩的最高建筑。再以后,随着通讯和广播事业的发展,气象信号台的作用日渐式微,于1956年正式停止使用。停用后的气象信号台,被列为上海近现代优秀保护建筑。

外滩二期改建工程时,设计师在信号台广场塑造了一个尺度相对较小,可以坐下来的细腻空间。这细腻的空间,是市民的休息场所。为了延伸信号台广场的风景,设计师统一了信号台广场和人行道的标高;在信号台广场的地面铺设了与人行道同样的花岗岩石。改建后的信号台广场上,又种植了大量挺拔而有气势的银杏,既和高50米的信号台呼应,又和延安东路中央分隔带上的银杏形成了对景。对景之后,外滩和延安东路的风景都得到了延伸。

“亚洲第一弯”是竣工于1999年的延安高架路东段的一个下匝道,这一个下匝道,曾是欣赏外滩美景的最佳观赏点:驱车延安路高架准备左转下行至外滩时,因浦江两岸景色一览无余地进入视线,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感,这下匝道因此被誉为“亚洲第一弯”。但是, “亚洲第一弯”的美,只是满足了车行者的观景之美,这弯道的本身,对历史建筑却是一种伤害——尤其是对距下匝道最近的气象信号台。基于此,早在外滩二期改建工程前的2008年,建设者们已忍痛割爱,让“亚洲第一弯”凤凰涅槃。如是,游客也进一步享受到了外滩艺术长卷的魅力。

更多广播电视台信号塔(车站信号楼)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