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22年2月2日,阴,星期三
一说到过年,最开心的就是小孩子了,不仅能吃到很多美食,还能得到压岁钱。
守岁,压岁,数岁,祁福岁岁平安,土家族这些浪漫的春节习俗,我都经历过,现在每每回忆起来仍感到趣味无穷。
守岁。亦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是土家族十分看重的过年习俗之一。具体讲,就是在除夕之夜不睡觉,以熬夜的方式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一种民间习俗。
吃完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摆龙门阵(俗称“摆场”),谓之“守岁”。围坐在火炉边摆龙门阵的主角一般都是年长者。摆龙门阵的内容,什么人生辉煌呀,世道奇葩呀,官场轶事呀,出行遭遇呀,无所不包。烤着火待到凌晨四时许公鸡鸣叫时,立刻燃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民间认为,鞭炮可以驱鬼避邪,所以在迎接新的一天到来之际一般都要燃放鞭炮。
一家人吃完团年饭后,会在火坑里放上一个很大的树疙蔸,让其燃烧起来,并且越烧越旺。有的地方,这个“守岁火”一直要烧到正月十五才可以熄灭。如果晚上要睡觉,就将火用火灰盖住,次日早上将盖着的火灰扒开,再加上一些柴火接着燃烧。每年进入冬天,很多农户都会将从山上搬运回家的树疙蔸存放着,留在大年三十晚上守夜时烧火。
守岁时,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谈来年打算,议过往趣事,摆古今历史。听着听着,全家人欢声笑语。等到公鸡鸣叫后燃放爆竹,待仪式结束后方可入睡。
压岁。亦名“压祟”。辞海的释义,“祟”即不吉利的东西,泛指牛鬼蛇神。土家人借此谐音“压祟”,认为这样可以辟邪驱鬼,福佑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压祟”仪式慢慢演变为以给“压祟钱”的形式代替,又因“祟”谐音“岁”,所以“压祟钱”也就演变成了“压岁钱”。
除夕之夜,小孩拿到压岁钱后,都会将其放在内衣口袋里掖着,或者晚上睡觉时放在枕头或者睡垫下压着,传说这样可以驱祟避邪。
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这种钱并非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为佩戴玩赏而特别铸成的形似钱币的辟邪品。宋元后,压岁钱变成了可以流通的钱币。自此,压岁钱“避邪去魔”的功能也逐渐淡化,慢慢地担负起了“以资鼓励”的作用。
“压祟钱”的习俗不仅仅在土家族,也是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一种传统习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袋内赐给晚辈。压岁钱有三大寓意:
一是“守祟”,传说有个名叫祟的小妖怪,每年三十晚上都会出来祸害孩子,所以大人们每到此时就会烧柴烤火不睡觉,守住祟不让其出来。据说,除夕之夜在孩子的枕头边上放上铜钱,铜钱会发出亮光,祟出来的时候就将其吓跑。于是,这个传说也就流传开来,久而久之,“压祟钱”也就被叫成了“压岁钱”。
二是 “压惊”,传说凶兽每过365天后就会出来害人,家中长者为了驱赶凶兽,就会燃放鞭炮,并且用零食来安慰孩子“不要害怕”,久而久之,给零食安慰孩子也就变成了以“压岁钱”的形式取而代之。
三是“辟邪”,传说杨玉环杨贵妃生孩子时,唐玄宗很高兴,直接赏赐“洗儿金银钱”,洗儿钱除了贺喜外,也是辟邪安心的护身符。
给孩子压岁钱,不管是哪个民族,什么地域,压岁钱的数目也不尽统一。一些地方因为人情往来的原故,压岁钱已由早先的几角、几元、几十元,慢慢增长到二百、五百,甚至上千元。因此,给压岁钱变成了行贿 *** 的手段,使得一些心有“企图”的人步入了惨淡的下场。
数岁。大年初一早上,晚辈见到长辈的第一面便是拱手作揖行礼拜年,长辈就会给红包打赏,其美好的寓意是:因为大年初一是一岁之首,给红包是寓意晚辈们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一切平安。
早先,红包钱的面值多为角角钱、分分钱。一岁之首,晚辈们拿到红包后,会高高兴兴躲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数钱。数钱时嘴里不停地念着钱的数字,寓意“有‘钱’图”。数钱过程中,如果有人问,“红包里有多少钱?”答:“很多,数都数不清楚。”
守岁、压岁、数岁,主要意愿是祈福禳灾。与民俗紧密结合的这种流行在民间的信仰现象,成了土家族聚集地区域性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个别地方由于人们不能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加之引导不力,变成了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的东西愚弄民众,影响了健康文化的形成与建设。相信,只要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定能较好地发挥这些民间非制度化的信仰在道德教化、文化传承、民间交流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胡仁钧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