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客家的过年风俗(客家过年的风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客家的过年风俗(客家过年的风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客家的过年风俗(客家过年的风俗)

闽西客家过年习俗

宋客

“百节年为首”,这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节日,对新一一年寄予无限的希望,因此民间贺新岁也特别隆重和热烈。“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的一首《元日》诗,描写的正是传统社会中快乐过年的生活情状。放鞭炮、换桃符,一年复始,万象更新。

过年是闽西村落最欢乐的时光,也是亲情播撒最浓烈的时候,还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节点,古已有之的春节民俗在闽西村落社会竞相绽放。

1. 冬至酒

每年冬至日,乡村便开始酿酒、烳酒,为过年做准备。据民俗,冬至日的井水特别清丽、凛冽,酿出的酒更好收藏,保质时间也更长,故称“冬阳酒”。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冬至之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冬至饮酒、酿酒也成为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图为客家烳酒。图自网络

家庭酿酒的主要方法:备好糯米若干,浸泡5小时,使糯米泡软;沥去水分,把浸泡后的糯米倒入饭甑;把饭甑盖好,放到大镬中,大镬底部放水;镬底生火,蒸2—3个小时,直至米变成软熟的饭粒;把蒸好的饭粒扒松,倒进非常干净的大水缸;水缸内加入少量的干净水,并在酒饭中央挖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井”;加入适量酒饼(酵母),使之发酵;把酒缸盖住盖严,可以用棉被、蓑衣等盖紧保温,冬天等6—8天,冬酒酿成。此时酿出的酒是生酒,叫酒娘,为便于保存,则要把酒滚沸,用漏斗状的竹编滤器滤出酒,再把酒注入密封的酒坛,再把坛子放到闷烧的谷糠、锯屑里加热至24个小时,生酒沸腾后慢慢冷却,是为“烳酒”。

“烳酒”不但过年饮用,还可以喝到次年端午节,海拔较高的村落还可以保存更长时间,甚至几年。

2.送灶君

腊月二十三,民间送灶君。有的地方腊月廿四送灶君,又叫“送灶王爷”“送灶神”“送灶神公”。传说灶君乃玉皇大帝派往民间了解人间善恶之神,长年住在人间,至腊月廿三日上天禀报,作为玉帝赏善罚恶的依据。“二十三,烧灶疏,灶君菩萨上天去,全年一家大小事,上奏玉帝无隐私。”[1]是日,人们把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洗涤干净,然后贴上新的灶神像,或用红纸写上灶神的尊号,“九天东厨司命灶君”“司命灶君之神位”贴在灶壁,神像或尊号两侧贴写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字样的对联,再摆放素品如橘饼、柑桔、甘蔗、冬瓜糖、柿饼等,然后焚香、点烛、烧纸钱、放鞭炮,祈求灶神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保佑全家老小“大大过年”、食禄满满。元宵节晚饭后,同样的方法要将灶神接回,俗称“接灶”。[2]

祭灶神。胡剑文摄

3.入年界

腊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又称“入年假”“入年架”,家家户户大扫除,制长竹扫帚满屋打扫,称“打弹煤”(指火烧烟熏后的灰尘)[3],又称“除尘”,“尘”通“陈”,意为除旧布新,迎接新年。“入年家,爱扫屋,抹净神龛回神福。”家中的桌凳、床铺、蚊帐、被褥都要洗干净。是日,有的乡村要挂几代(三代或五代)同幅祖宗像,直至正月二十日才收下。挂像之外,还要贴春联、贴“喜帖”,贴年画、绘吉祥图等。相传此日至正月初五(“出年假”),诸神不管事,众人可任作红喜事而无神灵干扰。

扫尘。胡剑文摄

4.赴年墟

民间把腊月最后一墟称“年墟”,为把年货置办齐全,都要赴年墟,购买衣物、碗碟、鞭炮、香烛、纸钱、糖果、粉丝、孛荠、甘蔗及茶烟酒酱醋和肉类等,满满一担挑回家。

赴年墟。胡剑文摄

此外,还要杀年猪,家家户户做豆腐、炸煎粄、炸豆腐、酿豆腐、打肉圆等,欢欢喜喜过大年。

杀年猪。胡剑文摄

杀鸡宰鸭。胡剑文摄

杀鸡宰鸭。胡剑文摄

5.过大年

祭祖敬神。过大年,又称除夕。是日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割公鸡时还要“打花纸”,即把鸡血滴在一大叠土纸上用以祭祖、祭公王时备用),把杀好的鸡鸭原只焯熟用簋(木+盛,客家话,念cang)子挑着敬天地神明、敬祖宗(祠堂祭或家祭)、敬公王(土地神)、敬伯公(桥头伯公、田缺伯公、天灯〈添丁〉菩萨等),感谢祖宗保佑,苍天垂爱,赐予人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同时祈福新年新希望。

敬祖宗。胡剑文摄

写贴对联。除夕日,要写对联、贴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夏秋冬行好运,东西南北遇贵人”,一副副鲜红的吉祥对联从饱蘸墨汁的文士手中一挥而就,人们围桌观看、点评。然后全家大小贴对联,展纸、裁纸、调羹,扶梯、张贴、校正、吟读,堂联、房联、厨联、厩联,顿时满屋生辉,喜庆热烈。楼梯口、过道旁、回廊处,有时还贴上三条或五条小红纸条,以示吉利、吉庆。

写春联。林香仁摄

贴春联。胡剑文摄

吃团圆饭。中午,小孩开始洗澡,穿新衣、戴新帽、挂吉祥包,忌打骂、斗殴、哭闹,说不吉利言。大人则忙年夜饭。傍晚,全家大小围桌而坐吃团圆饭,向前辈敬酒,给小孩吃鸡腿,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红包碛(客家话,念“砸”)岁。饭毕,放一挂鞭炮,寓意旧年结束,谓之“辞岁”。给家中老人、小孩发红包,谓之“碛岁”“压岁”,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希望小孩健康成长。

守岁照岁。除夕夜,灯火彻夜通明,谓之“照岁”。全家大小围炉而坐,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长辈向下辈讲述祖先施以善德、开基创业、发家致富、耕读传家的故事,激发家族理想。也讲民间传说故事,教育后代要学礼,不忘本,知恩图报,厚德载物。全家大小喝茶抽烟,总结一年心得,展望新年愿景;小孩嬉逐游艺,燃放鞭炮;家中备有花生、瓜子、糖果、糕饼、橘子、甘蔗、荸荠等,边吃边聊,谓之“守岁”。俟深夜子时打开大门迎接新年。

过年团圆。林香仁摄

6. 元初一

开门。“年初一,早开门,放爆竹,喜气新。点蜡烛,装香灯,像前拜,烧纸钱。灯光火,早夜连,蜡烛台,两边排。香炉内,檀香堆,桌围带,挂起来。台前供养尽新鲜,汤皮糤饭用油煎。豆腐糍粑禾米粄,碗头盘碟尽齐全。门冬瓜线红柑子,龙眼荔枝糕饼软。茶匙茶盏茶壶子,橘饼点茶再食烟。”[4]清康熙年间的武平举人林宝树在他创作的《一年使用杂字》中,生动描写了客家社会喜迎新年的场景。

新春拜年,祈福。胡剑文摄

开门。每逢子时,家家户户开大门,烧香、点烛、放鞭炮,喜迎新年到来。有的乡村还要祭祖,告慰列祖列宗人寿年丰,吉祥康泰,祈求再降福泽,保佑平安顺遂。

拜年。天刚放亮,乡村社会便互相拜年,讲吉利话。有的为老人送上冬瓜糖、橘饼、粿酥、切糕等甜点。长汀、连城等地兴拜年互放鞭炮之俗,即前往拜年时要在主人家门前放一挂鞭炮,祝愿新的一年好运连连。主人看到有人来拜年,也要在门前放一挂鞭炮,以示回礼,热烈欢迎客人并互致祝贺。有的乡村还有舞龙、舞狮等拜年习俗,锣鼓铿锵,笙箫鼓乐,气氛热烈,热闹非凡。是夜,有的人家也要放一挂鞭炮,意为元初一结束。

7.转外家

年初二,走亲戚。姑婿回娘家,拜见岳父母。“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小娃娃”,正是闽西乡村回娘家、走亲戚的绝佳写照。女儿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通常为父母送上新制的衣裳和新纳的布鞋,以及松软可口的食物。父母心疼女儿,回赠外孙的衣物、食物和红包等。父母祈愿女儿、夫婿,恩爱和睦,创业打拼,生活美好,外孙健康成长,全家大小平安,建设美好家庭。[5]

年初二,转外家。胡剑文摄

(完)

来源:宋客e家

综合编辑:文旅龙岩

往期

推荐

丝竹长鸣 弦歌古今,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你听过么?

当你站在樱花树下,就明白了。

最新视觉揭秘绿茶(武平高埔茶)制作技艺

遇见美好~2022年值得体验的7件事,就在龙岩

·欢迎投稿·

whly0597@126.com

0597-3305315

点分享

点收藏

更多客家的过年风俗(客家过年的风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