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假如是一首全部步骤都分开人制作的歌曲,它大概得是这样的过程。
比如先有人写了曲子。这曲子是在他自己的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他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段以旋律为载体的语言或叫信息。
然后他交给写词的人,但他只能大概介绍一下我这曲子里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感,(如果他的介绍和想法实在太多的话有时就干脆选择自己写,这也是词曲创作由同一人完成比较常见的一个原因),所以希望填词的时候填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或者格式。
写词的人拿到曲子自己先听,他也要问自己他在这段曲子中听出什么样的感情,可能跟作曲的思路相似或者有一定的区别。他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把自己对曲子的理解变成文字形式,然后写成歌词,把词曲拿给下一步编曲人。
编曲人通过跟作者的沟通——但到这里更多的是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了,毕竟到这里已经算是首毛坯歌。他在这首歌里又感受到什么样的体验和情绪,他觉得词曲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内涵,然后他用哪些手段和方式去把这种情绪调动起来,去丰富细节和扩充内容。
再然后歌手通过跟这些人的沟通和对作品的解读,结合自身的技巧,习惯,情感,思路,把他的这些情绪通过唱法的形式抒发出来,以嗓音的格式记录打包封存在整首歌曲当中。
当然还有缩混母带乐器实录,后面也涉及视觉拍摄等等等很多条步骤。不过讲道理我觉得能从母带里头听出缩混师傅灵魂的这也太吊了点,感觉毛毛的。
前面这些部分都不是完全独立的,顺序上可能颠倒或者重叠穿插着完成。虽然每个人都会努力追求完整统一,但是毕竟一种感觉从心灵中具象化的过程里,是肯定会变形或打折扣的。所以每一环都至少会留下一定的印记。这些部分中如果某一部分十分明显的优秀,那你听到的就更可能是那一部分的灵魂。当然还是歌手居多,因为歌手是最后也最完整的表达环节,他传递的情感也更接近人们能理解和触碰的领域。
总之——
当你听到了天籁般的嗓音,或者充满感情的唱法,被一个转音或者颤音撩拨的脸红心跳的时候,你就是在和歌手的灵魂共鸣。
但你有时候也会被某几句歌词击中了内心,让你感到浓缩但丰富的情绪。这个时候你在和词作者的灵魂触碰。
那是不是也有过,前奏一起你就沦陷了,或者吉他声钢琴声唢呐声响起的时候,你有种像心里被揪了一下的震撼感。这个时候当然就是编曲人为歌曲注入的灵魂感染了你。
当然肯定就也有那种歌,歌名歌词之类你什么都忘了,你就记得一小段旋律反复颅内循环,你还要莫名其妙地跟着哼几句。这就是作曲家的灵魂印在你的心底。
因此其实最后一步是你作为听众的感受。你又在听歌的时候加入了哪些你自己的心绪和体验,你也给你自己享受音乐的过程注入了灵魂。所谓艺术这种东西嘛,到了创作结束这一环也只完成了一半,你真的被这种表达打动的时候,那才算是完成了一次灵魂与灵魂的交流碰触。
艺术的没有高低贵贱,说的也大抵不是外在的前一部分,而是内在的后一部分,毕竟你会被哪些事物感动我们无从而知——而感动本身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