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元旦二字的古今字形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今天和大家说一说元旦。元旦这个节日很古老,也很新。
“元”古今文字演变:
元这个字,古今文字变化不大,元字下边“儿”就是一个人,是人的变体写法。上面两横一短横一长横,在古文中指的就是上,人的上面显然指的就是头部。金文、隶书、篆书到楷书,变化都不大,只是到隶书和楷书之后,下面变成一个“儿”字。凡是用“儿”造的字往往指的都是人。元可以理解成人的头部,这是本义,我们现在说的元首,元和首连起来指的是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个字的本义在古文中也能见到。比如在《孟子·滕文公下》里就有这样的话“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就是说,有志向的人能不畏生死,不怕捐躯在沟壑里,真正勇敢的人呢,也不怕掉脑袋。“元”指的是头部,用的就是本义。因为头部排的最上边儿最重要的位置,是第一位的,所以“元”就有位置第一、时间开始的意思。现在我们还说状元,状元就是第一,考试那个状纸排在第一位的叫状元。
以此类推,一年中第一天当然就可以称之为元日。我们都知道王安石那首诗《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旦”古今文字演变:
“旦”古今文字略有变形:甲骨文的旦字,上面画是一个太阳,下面好像是太阳的倒影;金文下面的倒影变成阴文,像太阳刚从海面或地面升起,明显是日出的图象;到了小篆更符号化了,变得更加修长、匀称,下面就简略成了一横,表示大地,太阳刚从地面升起;隶书在太阳和地面之间还特意加一笔,表示太阳刚刚升起,和地面还没完全断开,若断非断,很像太阳初升的样子。楷书,就是我们现在的写法,和小篆比较接近。这时笔画变得更标准规范。
“旦”字的本义指天明、天亮。像我们说的通宵达旦、坐以待旦,这还是旦的本义。因为太阳刚出来了,就逐渐露出它的光明,所以就有明亮的意思,往往指的是很坦白、很磊落、很明显,有这样一个成语叫信誓旦旦,指的是很坦荡,就是从旦的本义引申来的。我们看戏剧,有老旦、花旦、刀马旦,旦角为什么也叫旦呢?过去演女人戏都是男人扮演,所以观众一看,很明显演戏的是个男人,但是扮演的是女装,很明显,这是词义的进一步引申。旦是太阳出生,按着音近义联、同音通意的原则,旦和是诞生的诞、鸡蛋的蛋,都是声音和意义关联,都指的是一个生命的开端新生。
“元旦”和“春节”的历史:
以上是从文字方面对元旦这两个字的分析。知道文字本义之后,可想而知,一年里第一天就成了元日或者元旦。这个称呼,过去叫春节,过去的春节不叫春节,过去的春节就叫元日,他代表着一年的开端,所以说第一个月份呢,除了叫正月也叫元月。过去元旦指的是我们今天说的过大年,大年初一,那是真正的元旦。
当然古代的立法也有变化,究竟哪天是元旦说法也不一样。在夏朝的时候(我们现在农历还在用夏朝历法),夏历就用正月初一作为元旦。商朝定腊月为正月,那么腊月初一是元日。秦朝统一之后,他用十月为正月,十月初一为元旦。到汉武帝的时候,感觉有点乱,又重新规定,正月初一作为元旦。打汉武帝起一直到清朝长达两千多年,元旦元日都指的是正月初一。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推翻了封建王朝,皇帝没了,民国建立了,改朝换代自然就要改历法,就按照西方的历法,1月1号开始作为新年的开始,这就是我们说的阳历年,但是他们叫新年,还没叫元旦。这个时候就开始把正月初一叫做春节了。因为春节前后正赶上立春,春天开始了。这时候就把原来那个元旦改名换成春节了。所以春节这个节日称呼也就一百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区分两个年:阳历年与阴历年。就把前面的1月1号,就是我们说的阳历年,正式定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就正式改称春节了。从此元旦是阳历年,春节是阴历年。过去中国是阴阳合历,阴阳合一。像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变化而设立的,属于阳历。阴历往往根据月亮周期变化而设立的,过大年指的是阴历年,端午节,中秋节等是根据阴历设立的。
元旦这样就成了阳历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往往要放假。我们可以组织联欢、聚会或者旅游。总之,我们要以一个欢乐的心情充满希望的心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希望在新的一年,我们都有新的收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乃至年年新,每年都有新的成长,新的发展。元旦是一个新的开端,从头到脚,一切都是新的,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要以崭新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
最后祝大家元旦快乐,新年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