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阅读提示:本周本订阅号推出“春节组稿”专题,五篇文章讲解春节经济,欢迎持续关注。下周推出“医药商业“专题,敬请期待。】
又到一年岁尾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这两年由于疫情散发,就地过年、不给国家添乱的人也很多。截至1月26日,今年春运已经运行10天,旅客发送量2.6亿人次,较2021年同期增长约46%,但较疫情前同期下滑约65.5%。其中,公路客运量为1.96亿人次,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2%。
就地过年,对消费和生产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来回顾一下2020年和2021年的情况,看看春节期间人员的流动如何影响全国和各地的经济。
工业制造业有一定利好
就地过年对生产端是较为明显的利好,一是就地过年本身是阻断疫情大范围传播的有效手段,避免了疫情恶化对未来经济的潜在冲击。二是就地过年能够保持跨春节假期的生产连续性,不致因为返乡导致的生产波动,普遍利好制造业,尤其利好建筑业以及建材等相关行业。
工业领域中,由于往年建筑业的用工稳定性较差,传统春节对其冲击最大,因此对比来看,就地过年预计对建筑相关产业的作用将很明显。不过,制造业的用工都受到以往春节返乡的明显影响,因此就地过年都能够很好地缓解这一影响。
春节期间,制造业由于生产活动减少,总体景气度略下行。生产活动受节前集中返乡的影响而减少,其中中下游产业链由于劳动密集程度相对更高,受到影响更大一些,1月浙江织机PTA产业链负荷率和全国汽车半钢胎开工率在1月明显下行。但一部分人员就地过年,预计能够缓解减少幅度,从上游钢铁、焦化和石化产业的开工率均在1月份明显提升。
不过,工业品价格回落趋势持续,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速度下滑,都在影响需求和订单。开工率的提升和订单的减少,导致行业库存处于高位。
未来,由于就地过年人员比例低于2021年,高于2020年,总体看生产活动恢复节奏处于合理水平,但内需恢复仍然较慢、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库存积累处于高位等因素都导致后续订单和生产面临压力。
从上中下游来看,结构性的改善可期,对制造业景气度的改善力量也将交替。价格和利润分配继续向中下游传导,能够提升下游产业的景气度。因此结构上的变化因素也能够对制造业整体景气度提供支撑。
消费承压
总体上,就地过年增加了消费继续复苏的压力,一是交运、餐饮、旅游等服务业需求减少,二是因为回家过年的背后有很多节日消费场景,就地过年后这些场景被弱化。但就地过年也能够产生结构性的消费 *** ,尤其利好线上消费和娱乐服务业。
由于需求消失,交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餐饮业可能出现结构性的影响,人口流入地的餐饮业由于在春节期间开业时间更长,能够更好地迎合留在城市的人员,而人口流出地的城市返乡人员减少,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旅游业也因为人员跨区域流动明显减少而收入受到影响。对于受到冲击的行业,需要给予减税降费、后期减少价格管制、信贷支持等方法来缓解企业的困难。
促消费,不能只从消费出发
为鼓励民众就地过年,多地纷纷送出政策“大礼包”,在各地采取的补助形式上,一类是主张凭现金补贴来稳岗留工,另一类是采用消费券来送红利扩内需。
两种政策都能起到缓解需求减少带来的冲击。其中稳岗留工的补贴可能更加及时有效,而消费券扩内需等政策则更具有政策乘数效应。补贴、减税降费等支持都是从消费供给端予以直接的支持,具有确定性。而短期看,消费 *** 政策还是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春节期间的特殊消费场景限制,即就地过年造成的消费需求减少很大程度上是春节消费场景的弱化,而并非居民收入的减少。但促消费政策能够比企业补贴释放更多衍生的政策效果,其既具有提振消费的作用,也有收入增加的效应。但从长期看,促消费不像针对企业,政策针对性很弱,很多政策措施无法有效地触达普通居民家庭。促消费不能只从消费出发,而先解决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因而对企业的帮助最终能够系统性、全局地、可持续性地促消费。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由“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