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请问诗中的“乌衣巷”在我国哪个城市?有何依据?
乌衣巷写成背景
刘禹锡在写《乌衣巷》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去过金陵(今南京),是其好友去金陵后,将自己所作的五首咏金陵诗拿给刘禹锡欣赏,刘禹锡呢因为自己对金陵很是向往,对金陵的盛衰兴败时而感慨,于是也作了五首咏怀金陵诗以相和好友的诗。名篇《乌衣巷》便是其中一首。
乌衣巷的历史
乌衣巷是南京秦淮区秦淮河文德桥边一条幽静狭长的巷子,在三国时期是吴国禁军驻地,因为禁军们穿的是黑色军服,所以把此巷称作乌衣巷。
后来,吴亡,西晋立国,之后西晋亡,司马睿被推戴为皇帝,东晋建立,作为开国皇帝的司马睿势单力薄,无法得到士族豪门们的支持。但他重用了他曾经最亲密的朋友王导,王导善用谋略,用一系列策略,使士族门阀们都开始支持司马睿,司马睿的皇位由此得以立足于南京,皇位得到了巩固,朝堂政权得以重组。
谢安作为一代名将,指挥了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朱雀桥横跨在秦淮河上,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上有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那便是谢安所建。
王导、谢安当时都住在乌衣巷中,后来乌衣巷便成了王、谢等豪门士族大家的住宅区。巷内豪门聚集,贤才众多,尤其是王、谢两家人才辈出。如王羲之、谢灵运等等大书法家、诗词鼻祖皆出自于王、谢两家,聚集豪门贤才的乌衣巷成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巨室。
然而到了唐朝,昔日的门阀豪族衰落,乌衣巷成废墟之地。
刘禹锡写《乌衣巷》的特殊意义
刘禹锡身处中晚唐时期,此时的唐朝已是衰败之势,而刘禹锡为官时主张改革振兴,以失败告终,这也是刘禹锡贬谪生涯的开始,是一生中仕途起落的开始。刘禹锡写下这首《乌衣巷》其实是在借物咏怀,借对乌衣巷兴盛衰败的深怀感叹,在他心中也同时感怀着盛唐的强盛和自己所处时代的颓势,感叹自己的革新之至无法实现。正是因为刘禹锡在诗中的深沉感叹,这首《乌衣巷》成为了借物咏怀诗中的名篇。
综以上所述,诗中“乌衣巷”便是位于我国南京的乌衣巷了。
"乌衣巷刘禹锡有暗含对豪门贵族的嘲讽吗?
谈不上讽刺,是对世事变迁,繁华无常的感慨。
乌衣巷 刘禹锡 〔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赏析:《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创作背景: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刘禹锡乌衣巷中的名句是?
南京
【原诗】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 (唐)刘禹锡《乌衣巷》
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 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东晋时成为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 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乌衣巷古诗的停顿?
刘禹锡《乌衣巷》节奏划分:
1、按音节划分:(223)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2、按意义划分: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诗文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 方法: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
刘禹锡的乌衣巷诗句?
原文:《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花】此为开花之意,做动词用【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