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关学曾这样找到了“北京城自己的声音”,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关学曾这样找到了“北京城自己的声音”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关学曾在天桥平地抠饼

原标题丨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

2022年8月是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冥寿百岁纪念。我和关老爷子有点交情,我们曾经一起在北京曲艺曲剧团工作过。他比我大16岁,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我那时40多岁,关老爷子可快60岁了。他总是挺着腰板,又是个大高个,脸上总带着笑容,所以当时我也闹不清楚他多大岁数,我以为他顶多50岁上下。

创作与采访

大概1982或1983年,我们团团长于真老人家,准备搞一个鼓曲专场,而且全是新创作的表现当代生活的新曲目。那时我们这个曲艺曲剧团,分成两个队:曲剧队和曲艺队,阵容强大,有二三百号人之多。就说曲艺队的鼓曲,可说种类齐全,有京韵、梅花、西河、奉调、乐亭各种大鼓,还有单弦、北京琴师和河南坠子等等曲种,要是全唱新活(曲目),我们创作组的十来位大小编剧,都得领任务,去写新曲目。于团长当时有意让关学曾老师攒底(唱大轴)或倒二。按关老当时的年岁、资历和受观众欢迎的程度,来回攒底应该没问题,但必须有一个过硬的新曲目,方能蹲得住。于团长和我说,让我给关老写个新段子,团长给任务,团员不敢辞。

第二天上午,我问明白了关老的住址,蹬着自行车奔了崇文门外一条小胡同,大概叫沙土山,这胡同名和门牌多少号,我可都记不准了。进门一个小院儿,北房住着关家,关老笑嘻嘻早在房里等候。我说明来意,关先生说,我已经知道了,但是我不打算麻烦您,我这有个题材挺不错的,就自个儿写了。

其实我知道关先生所有演唱的新段子都是自个儿写的,而且写得都比我们好。关老的这一提议正中我的下怀,我赶紧道谢,说:就这样,麻烦您自己吧,我告辞了。关老赶紧说:别忙啊,让您白跑一趟,我心里怪过意不去的。说罢,关先生拿出一盒香山牌的香烟,说:您收着,这是我的一点小意思,您可不许推辞,那是您看不起我。这么一说我也不好拒收,脸儿一红,把烟揣兜里了。说实在的,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收入确实不髙,要搁着现在,关老也不会给我一盒烟,我也不会拿着,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

中年关学曾一家

向于团长汇报。于团听后哈哈大笑,说:这关老师还是坚持自编自演。我忙接茬说:关老的段子,押辙多用小辙、小言儿前、小人儿辰,用得恰当,别人确实写不过他。于团又说:过一两天你再去他家,采访釆访他,写一篇介绍关老师的文章,配合他的演出怎么样?我忙说:这活儿我来得了,保证完成任务!过了两天我又去了关家,于团已经和老爷子讲好了,所以见面以后,宾主一通聊,关老讲了他的生平简历和学艺、创艺的历程,关老讲得非常精彩,不知不觉一上午过去了,关老非要留我吃炸酱面,这回我没好意拢人家,告辞回家写文章去也。后来鼓曲大会如期举行,但以青年鼓曲演员为主。文章我也写了,也发了,只是篇幅受限,没有伸开腰。借着这一回纪念关老,我好好写一篇长文。悼念关老,寄以哀思,同时也把北京琴书的来龙去脉,讲个清清楚楚。

耳濡目染爱曲艺

关学曾先生是旗人,老姓瓜尔加氏,大清朝溥仪逊位以后,旗姓瓜尔佳氏都改成汉姓为关。大清朝在一天,旗人有俸禄,给银子和老米,称为铁杆庄稼,吃喝不愁。可清朝一倒台,钱粮没了,诸多旗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可就挨饿了。关老的父亲没了进项,最后只好以上街打鼓收点旧货勉强维持一家生活,所以关老幼年的日子过得艰难了,连过春节大年三十都吃不上一顿肉馅饺子。儿时的关爷,名字还叫关士清,十一二岁就要挣俩零花钱贴补家用。小孩能干什么呀?做点小买卖吧。他走街串巷卖过臭豆腐、糖葫芦、西瓜,还到过金鱼池,买来冰,卖冰核儿,到年根儿还卖过门神,真是太难为孩子了……可是您別忘了那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別看吃不上、穿不上,可挡不住年幼的关小孩喜欢听鼓曲。当然这和他的长辈的爱好有关:他父亲、母亲都爱曲艺、爱听大鼓书。原来进关以后的旗人,差不多都爱听书唱曲,再穷也不挡消遣。关家邻居有个旧话匣子(收音机),里边经常播放鼓曲,关小孩不管多苦多累,不仅在家听,而且外出卖货,听大街上商店播放鼓曲,就站下驻足静听,并且记词、记腔调,还跟着哼唱。他爸看他这样热爱这行,便给他找个师傅,送他去干说书唱曲这一行。

关学曾的三个师傅

关学曾14岁拜了第一个师傅,叫常德山,会唱多种鼓曲,但主要以唱又名单琴大鼓的五音大鼓为主。为什么叫五音大鼓呢?这种鼓曲伴奏有三弦儿、四胡、扬琴、鼓,加上演唱者的唱,一共就是五种,故名五音大鼓。这种鼓曲,最初发轫于河北安次、采育和廊坊一带,演唱的大都是这一带的业余演员,在三弦的伴奏下,一手敲击扁鼓,一手弹击手中的两块小铁片,类似下地锄草的铧犁片,所以最初它也叫铧犁调〞。

唱的曲大部分是传统鼓曲中之大书,什么《杨家将》《呼家将》《瓦岗寨》,等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生活的小段,短小精悍、幽默逗笑,很接地气,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很欢迎这种鼓曲,后来又发展到北京、天津一带。这个常德山确实是这方面的好演员,但他只教了关学曾半年多,因为他有嗜好,又抽大烟又吸白面,把身体弄坏了。实在教不了了,他就跟关学生说,我把你托付给我的好友石金荣了,你到他那里去吧,让他教你。没过多久,这位五音大鼓名家常德山就因贫病交加冻饿而死。旧社会吃人啊,关学生大哭了好几天。

大鼓演员。五音大鼓这个曲种吸收了很多乐亭大鼓的曲调,所以唱五音大鼓的一般也会唱乐亭大鼓。这位师傅慷慨地接受了这个徒弟,而且对他教授非常之严格,平常对徒弟没有笑脸,还不断地呲人,甚至急了又打又踢。按老式年间的说法,严师才出高徒,所以还真培养出来关学曾这么一个通才。这位关学生,每到提起他的第二个老师石金荣,都是非常恭敬和感激。学了三年,满师17岁,关学徒出师了,这时就正式按老师起的名儿叫关学曾,然后自个儿闯荡江湖去了。上哪儿去找饭碗呢?主要就是上天桥杂耍场,还有隆福寺、护国寺等各个庙会。说跟老师学的各种大书,还有能逗哏的有生活气息的各种小段儿。还真有听众,这下关学生能够挣钱吃饭养家了。

第三位师傅叫翟青山,是大名鼎鼎的又名单琴大鼓的五音大鼓艺术家,拜师时他师傅给起的名叫翟德林,和关学曾的第一个师傅常德山,应该是师兄弟。这个翟青山相貌英俊,嗓音高亢悦耳,而且喜钻研、善吸收,特别富有创新精神。因此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红了,北京、天津这些大码头,都有他的足迹,书茶馆、曲艺小剧场,他都去演出过。而且天津的某些民营的电台还请他去播音演唱大书。据说有一次他在天津电台播唱,他的三弦和四胡伴奏员在路上耽搁了,到点还没有到,只好用一个扬琴和他自己击打的鼓来伴奏,不想歪打正着,听众的反应非常强烈,一个字:好。这对于翟青山来说减少伴奏员反而落好,何乐而不为,于是从此他的伴奏就只是一个扬琴了。这个曲种也被他定名琴书。

这一下就轰动了,来学艺的人挺多。有人讲,年轻的关学生带着一架扬琴,赶赴天津去找他学艺。当初五音大鼓这些演员,都是既能唱,又能敲打各种乐器。关学曾想带着这架琴既给翟青山伴奏,又跟他学艺。学什么呢?主要是学翟青山不断创新的精神。

他创新成就一个是在乐器伴奏上,对扬琴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它的音域和音量,而且着意培养他的表弟吴长宝,并收他为弟子,教授他击打扬琴的各种技巧,从而使他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有创作才能的伴奏员,并且成为多年与关学曾合作的伙伴,对北京琴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个是他对琴书唱腔上的丰富,翟青山熟悉并能演唱多种曲艺形式,他汲取乐亭大鼓、单弦的一些演唱技巧化用到琴书中,使原来比较单一少变化的板式,变得多种多样,可根据段子中人物的不同情绪,有所变化;而且使节奏有快有慢、有强有弱,完全符合人物的心理变化,故而生动活泼、有情有趣,于是受到观众、听众的欢迎。关学曾向翟青山学到了什么?就学到了这种扎根在传统艺术基础上,广博吸收、融化创新的本领。在与琴师吴长宝的长期合作中,将琴书技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天桥唱书八年 迎来泰斗匾额

20来岁的关学曾,带着一身能耐来到了天桥杂耍场作艺。民国那时的天桥,五行八作、士农工商,纷纷辐辏,多少民间艺人也纷纷来此平地抠饼。就是一毛钱没有,硬是凭本事挣钱吃饭,抠出饼(钱)来!这是当时艺人最高的目的,关学曾他达到了,挣钱养家有富余。他租下天桥杂耍场大老魏茶馆旁边的一块空地,唱的就是琴书,说的是大书和生活小段兼有,而且他从师傅那里学到了从身边生活中,临时抓词编曲的能耐,这可就太不一般了。受到了天桥观众的热烈欢迎,一唱就是8年没挪地方。天天听众把这个场子围了个水泄不通。不但捧场的大声叫好,而且有的观众还送了书写着琴书泰斗的一块匾。这时候的关学曾也就是30来岁,可以说关爷是年少成名。后来他离开天桥去西单商场的启明茶社等地唱曲,同样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关学曾

岁月如梭,眼看北京迎来了 *** 的天。北京城解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到前门箭楼唱新书 参加了北京曲剧的演出

解放了,一些曲艺艺人,如魏喜奎、孙砚琴、关学曾、顾荣甫、尹福来,彭子富等,到前门箭楼上唱新创作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曲目,关学曾发挥他能编新曲的特点,演唱了《王贵与李香香》《考神婆》等。这些曲艺演员,在各自演唱自己从事的曲种后,又编演歌颂新社会、宣传新政策的小戏。所唱的曲调,就是个人会唱什么就唱什么。也可以说是九腔十八调,各唱各的曲。

一天老舍先生爬上前门箭楼来听这个所谓的曲艺剧了。看完戏在座谈会上,老舍先生说:你们这种曲艺剧里面是什么腔调都有,这个不成,应该只有一种腔调,就以单弦牌子曲为基础,然后再设计整体唱腔,也别叫曲艺剧了,把那个艺字去掉就叫曲剧吧,既然在北京唱,咱们就叫北京曲剧。大家一听都非常同意,而且不久老舍先生就专门为这个北京曲剧写了第一个剧本,叫《柳树井》,关学曾在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北京曲剧第一个剧《柳树井》关学曾演男主角

北京曲剧演出,浓郁的京腔京韵,和北京题材,受到京都观众热烈欢迎,北京曲剧这个唯一的北京地方戏立住了、成功了。接着关学曾又在接踵而来的几个著名曲剧《光明大道》《罗汉钱》中都参加了演出,我有幸欣赏了。

根据老舍名剧改偏的同名北京曲剧《龙须沟》

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守正创新典范

关老师在北京曲艺团四十余年,所有政治活动,他都积极参加。1951年、1952年他两次参加赴朝慰问演出。在前线、在坑道前,冒着横飞的子弹为战士们演唱。一个段子有时要停止、趴下、再演唱,为躲避流弹,几次反复才能完成。甚至给家属写信,他还做出牺牲的准备。

关老师1961年入党,到他逝世,是一个有着50年党龄的优秀老党员。即使在1966至1976这10年当中,北京曲艺团改了名字为长征文工团,不再演曲艺,也不能演北京曲剧,而学习演出歌舞剧,钢琴伴奏,关老师也是克服困难积极参加,扮演重要角色。实在是曲艺界的好典范。

北京琴书,最富有京味的曲种之一

关学曾从朝鲜战场归来以后,思考一个问题:在为战士演出前的报幕中,许多各地的琴书前面都有地方的名字,如徐州琴书、山东琴书,我们是京腔京调的琴书,为什么没有标志呢?于是关先生就定名为北京琴书。而且这名字把这一曲种的特色恰当准確地表现了出来。

关先生的北京琴书有什么特点呢?京味十足当然不必说了。还有,关老师有一条高亢又圆润,宽厚又嘹亮的好嗓子,他唱的这个北京琴书,音调铿锵却又极富感情;咬音切音吞吐有力却又悦耳动听,这美好的天赋旁人难及。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关老师的段子。多而且小,那些10来分钟的小段,一般都是由他自己编写的。

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特别是这些段子的韵脚,巧妙地运用小辙口,如小人儿辰、小一七、小言前儿等儿化韵辙。这些唱起来非常有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又明白如话,又富有感情,非常有魅力,所以一般人写不了他的段子。关老的一生演唱大小2000余段琴书,自己创造的也有200多段,皆脍炙人口,深深留在人们脑海里。最有名的传统段子有《鞭打如花》《杨八姐游春》《张良进履》,现代题材的段子,最著名的有《长寿村》《长寿园》,纪念周总理逝世的名段《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等。他还在张艺谋的电影《有话好好说》中配插曲,北京题材配京曲也是颇为经典的。关老的徒弟很多,著名的有王树才、崔维克等。其子关少曾、孙女关晓彤都是优秀的影视演员。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7月刊】

更多关学曾这样找到了“北京城自己的声音”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