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春节:
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旧俗当除夕子夜一过,家家户户先后开门放爆竹,称“开门炮”,有迎新纳吉之意。初一早晨起来,儿女向尊长礼拜,称“拜岁”,尊长给晚辈拜岁钱。这一天不动刀、剪,不劳作,不汲水,不扫地,不骂人,不吵架,街巷商店不开市。至夕即息,无秉烛夜游者。俗例不远行,遇人说些吉利话。建国后,各种旧时禁忌大都破除。饮食方面,早餐吃“五味粥”(由红枣、番薯、毛芋、赤豆、豆腐或豆腐干煮米粥),以祈五福。中餐普遍吃除夕预制的饺饼筒。晚餐大多吃扁食,但也有吃米糕、蛋糕、面点、杂羹之类。
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称“小除夕”或“小年”。从这天开始至年终的七八天中,家家户户购年货、包粽子(或做馒头)、捣年糕、包饺饼筒等,以迎新春佳节。农村还要择日杀猪宰羊,并用馒头等先祭天地、祖先,后祀本境各神庙及家中灶神,称“谢年”。杀猪称“杀过年猪”。杀猪宴客称吃“分岁酒”。旧时,母家应以粽子、年糕等年货馈赠女婿家,女婿家亦必以礼回敬。廿四这一天,不得讨账,相传是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县戴兆佳所定,以便贫民赴市办年货。各家还在先一日置酒于司命(灶神)前,称“醉司命”。在廿四日送灶神,把房子内外打扫干净,称“掸尘”。建国后洁净迎春,家家讲卫生的优良习俗,仍然传承。
除夕:
腊月三十日晚上,称“除夕”。除夕的夜饭称“年夜饭”。做好后,先供祖先,再全家团聚会餐。将剩余的饭(或另炊半熟的饭)藏着,称“隔年饭”,以示“有吃有剩,连年有余”。旧时,家家悬祖宗遗像于中堂,进行祭奠。同时贴“青龙纸马”以迎吉庆,至翌年正月十八夜烧化。建国后改贴春联。夜晚每间屋都点上灯,亮到天明。夜饭后都在家门口放鞭炮,称“关门炮”,然后关上门窗。当家人通宵不睡,或全家围炉而坐,称“守岁‘。长辈给下辈送压岁钱,有眷恋旧岁,期冀新年之意。半夜后,就开始放鞭炮迎新,称”开门炮“,鞭炮声一直响到正月初一清晨。俗称:一夜连双岁,五更过两年。
来源:天台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