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瓷器文化作文(参观陶瓷厂的作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瓷器文化作文(参观陶瓷厂的作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瓷器文化作文(参观陶瓷厂的作文)

中国是瓷器的产地。在中国,与瓷器相关的艺术有千千万万种,而刻瓷艺术独具一格。

刻瓷是由中国历史悠久的刻玉和石刻演变而来。起源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末民初。通过刻,光滑的瓷器表面有了刻痕,刻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为瓷器注入了立体感。

而在全国各地的刻瓷中,最出名的就是北京刻瓷了。北京刻瓷是北京市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始于清代,乾隆时期专门设立“造办处”,聚集了各地能工巧匠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刻瓷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晚晴时期,顺天府尹陈璧承办了北京工艺学堂,内设各种工艺课程,北京刻瓷即为其中的一科。北京刻瓷传承宫廷技艺,百道工序纯手工刻绘,彰显贵族气质,也是独一无二的收藏传世珍品。

精细的刻瓷工艺

刻瓷顾名思义就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上进行雕刻的技艺,它以优质瓷器为载体,以镌刻痕迹的深、浅、浓、淡为艺术手法,以线条部位的韵律性彰显出书法的韵致与绘画的意境,可谓是“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

刻瓷的步骤分为两大步。首先是构思,或者称之为起稿。每个刻瓷师在雕刻之前,要将所刻画的内容仔细的想象在作品表面。这一步不仅需要刻瓷师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也需要刻瓷师有丰富的制作经验。起稿之后便是落稿。刻瓷师要先用毛笔和墨水将所构思的内容用描绘在作品表面,为之后的下刀打好基础。

刻瓷的技法,分为三种。一是錾,刻瓷师以二根手指轻夹一小块木条当槌,有节奏的敲击钻石刀顶部,用点来组成线,再用线来组成面。落点时疏密有致,过渡自然,力求用刀刻的轻重、深浅、疏密来决定画面的浓淡和层次。二是刻。刻瓷师手执钻石刀,在落稿后的瓷器釉面上刻画线条,刻出的线条纤细若丝,刻主要用于表现画面的光线强弱,色度深浅,以及需要强调的细节。三是镌,镌用于起地儿,通常只限于刻画轮廓,比如作品中需要雕刻一个人物,首先要在人物的边缘,镌出他的衣着轮廓,随后,再用錾或刻的技法,来细致描绘细节。

雕刻完成后,刻瓷师需要用颜料在画面需要上色的地方,反复地染上颜色。上色时需要多层、多次,这样才能保证颜色的自然、清透。通常一件作品,需要刻瓷师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上色,才能最终完成。

北京刻瓷,是在已烧好釉的瓷器表面上,以刀为笔,錾、刻、镌三种技法相辅相成,以雕刻痕迹的深浅浓淡,来表现中国水墨画,以线条的韵律性显现出绘画的外在形象、姿态和内在的精神。在雕刻完成的画面上,再涂以水墨或颜色,使瓷釉的光泽和刻痕的粗糙,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使瓷器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清代以来刻瓷存世量仍非常少。其一是瓷器釉面光滑、既硬且脆,用刀具刻画,稍一不慎就会产生爆裂,工艺难度非常大;另外,刻瓷是一门集绘画与雕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以刀法取胜,完成一件作品需经过几千刀甚至上万刀的雕刻,刻瓷的制作过程漫长复杂,往往需要花费至少一个月以上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作品。

传承人陈永昌:大半生的投入

在清朝末年,二十世纪初,底层人民想给孩子找条出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一门手艺。1904年,时年15岁的北京人陈智光因家境窘迫而辍学,陈家便把孩子送进位于宣武门外下斜街的工艺学堂学习镌瓷,教授的老师就是上海著名刻瓷艺人华约三。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刻瓷第三代传承人陈永昌,就是陈智光之子。

陈永昌从16岁开始,子承父业,进入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刻瓷。从艺六十余年来,深得其父真传,他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将书法的韵致与绘画的意境淋漓尽致地镌刻于瓷器之上,使其作品独具风格。

从艺大半生,陈永昌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刻瓷必须要静心,不能刻着刻着就跑神了,因为一笔刻成的线条和无故中断之后再刻的线条,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个过程消耗耐心,工艺师只能慢慢自己练。

“画画的一笔,刻起来需要一两天。刚开始的工具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钻石工具,那会儿最早用的是钢錾子。现在用的是钻石就比原先的流利得多了。虽然我们不是画家,但必须得懂画。”

而今,随着这门手艺的式微,社会上知道北京刻瓷的人并不多,北京刻瓷2009年进入非遗项目,为它打开了知名度。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举办了一个社会志愿者招募。这些志愿者来学习各种非遗项目,其中就包括刻瓷。当时进来了十来个人来学习。2017年在北京联合大学, *** 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宣传讲座。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刻瓷文化。陈永昌希望北京刻瓷能够得到社会更多人的认识,知道北京刻瓷是怎么一回事儿。

如今,陈永昌又将他的刻瓷技艺传授给了自己的徒弟周晓明,她正是2014年那批志愿者学员中的一位后起之秀,通过年轻人的学习,陈永昌希望刻瓷这门艺术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传承人周晓明:意境相通,情景交融

85后年轻人周晓明师承陈永昌,是北京市非遗项目北京刻瓷的第四代传承人。她来自陶瓷产区山东淄博,从小在陶瓷的环境里熏陶成长起来,对各种工艺熟稔于心。周晓明大学的专业是陶瓷设计。此外,因为她从小学习美术,一直在画画,有一定的美术功底。

“2014年西城区非遗中心举行传承志愿者招募,我就想自己既然这么喜欢陶瓷艺术,我就应该更深入地去把它传承下去。因为当时有一个门类就是刻瓷。我就报名了。我记得当时有400多人报名,本以为没希望了。当时跟我一起学的有10人,学习了24个课时,现在还在继续从事这一行业的就是我了。”

在周晓明眼里,刻瓷是一个很综合的艺术,想要创新就先要把刻瓷的理论吃透,所谓不知规矩门外汉,这是基础。

对于她而言,瓷器烧成的温度是她眼里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景德镇的瓷器,烧成的温度低,瓷器的表面釉软,刻的时候也好刻一些。她倾向于选择这里产的瓷器。

“我的创新主要是在窑变釉上进行刻画。窑变釉,是你没法掌握的一种刻瓷工艺。它的难处在于你很难掌握它。在高温火的煅烧下,它没法呈现出你想要的这种造型和釉色。比如我当时刻的作品《独行之路》,当时我创作这个釉色的时候,我就试了二十多个瓶子,最终选中一个我来刻。因为我觉得这个瓶子窑变的釉色特别符合我最初创作的愿想。我最初创作的愿想就是,当时有‘一带一路’这个概念在这,我想创作玄奘的故事。玄奘在取经的路上,经历过风雪、沙漠、严寒、酷暑。我烧了20多个,只选中一个来表达我的釉色。这些创作心得,我会经常写在作品的介绍中,在展览时附在作品上,这样就会让观者与我的作品产生一个情感上的融通。他们就能去理解这个作品。”

新老的交替,年轻人的加入,给北京刻瓷带来的新的生机。这项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手艺,还有许多个面期待着我们去发现。

(本刊记者 邓迪)

更多中国瓷器文化作文(参观陶瓷厂的作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