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蜀绣又名“川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早年在民间盛传。龙绣是蜀绣的一种,在铜梁民间,扎龙艺人采用蜀绣技艺来绣制龙身,人们称之为龙绣。龙绣是龙乡民间艺术瑰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项技艺在民间渐渐失传。今天,我们一起去探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绣传承人陈洁。
初冬,铜梁区淮远古韵步行街,秋叶飘零。走在古色古香的街上,记者找到了陈洁的绣坊。绣坊里,几位姑娘穿针引线,绣着五彩斑斓龙丝绸产品。在她们身边,陈洁时而讲解,时而做示范。绣坊的一边摆放着笔架、双面绣等龙绣小礼品或小摆件,也有尺寸较大的龙绣装饰产品。产品中的龙体造型逼真,构图虚实相间,色彩明快夺目,绣工细致精美。
“你看,这个是安居古建筑形状的牙签盒,这是一个微缩农家灶台的烟灰缸,有了这些产品,我们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民居民风民俗,还有我们无比骄傲的铜梁龙,都能被留下、被带走、被馈赠,被人实实在在地喜爱了。”说到自己的产品,就像母亲提到自己的孩子,陈洁爽朗的笑语里是满满的自信与自豪。
今年30多岁的陈洁,一袭长裙,一头新式的发髻,给人以恬静而干练的印象。2008年,在日本留学6年后,她放弃日本高额年薪,毅然回国,在老家铜梁学起了民间传统手工艺——龙绣。
谈到自己当初的选择,陈洁想法十分简单而又有点冒失。“当时留学日本,看到铜梁龙在大阪演出,曲终人散,龙的印象只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而没有一件实实在在的有关龙的纪念品留给人们。”陈洁当时看完演出就突发奇想:重拾龙绣民间技艺,弘扬龙文化。
陈洁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国,为她的这一奇想付诸实践。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她最终决定沿着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她首先在老家找到几位精通龙绣的老艺人拜师学艺,然后又卖掉了父母在主城为自己购买的一套住房,开办起了龙绣绣坊。
“一入绣行深似海,龙绣看似简单,但这里面的技法有上百种之多……”陈洁如此描述。
原来龙绣技艺主要以蜀绣功底为主,其中融合了部分湘绣技艺。光蜀绣针法就有晕针、铺针、掺针、盖针等12个大类共122种,不花半年工夫是很难学会的。同时,要绣出上乘的绣品,在刺绣过程中还需十分讲究绣功,拉扯力度、速度、颜色搭配、线头长短等处处皆学问,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导致产品不合格。
“既然自己作出了选择,首先就要熟练掌握这门传统技术,我花了大半年时间终于学会了龙绣的初中级全部技术。”陈洁说,龙绣的最高绣技是双面异形异色绣,目前她只掌握了双面绣,异形异色绣仍在学习之中。
经过一番努力,陈洁如愿传承了龙绣这门民间技艺。但这与她当初的想法还有一段距离。陈洁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要传得出来,才会承得下去。”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把龙绣传下去需有一大批热爱龙绣的人才行。“过去,龙绣只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技艺,老艺人绣龙绣只是爱好,并且她们还视为传家宝,并不轻易外传;年轻人见龙绣挣不了钱,也没人愿意学这门技艺。”陈洁想要把龙绣发扬光大,遇到了瓶颈。
为了解决龙绣能有更多的人来绣,并能形成产业的问题,解决绣工难题是关键。为此,她决定在自己的老家福果镇开办免费龙绣培训班。在当地妇联的配合下,40多名留守妇女走进了她的培训班。
2011年,陈洁龙绣产品在旅游博览会上获得国际旅游商品荣誉证书,龙绣产品远销巴西、美国、日本等国,她的绣坊也获得重庆市“创业先锋奖”特别奖项、十佳微型企业奖项。
“要保护好传统技艺最好的方式是发展传承。”陈洁认为,市场需求已成为发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动力,也是实现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的首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产业化是必然趋势。
陈洁决定用产业化来唤醒沉睡的传统技艺,她成立了重庆赛克赛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产品研发团队拥有8名专业人员。她还与市内外传统手工艺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围绕铜梁龙、安居古城等本土文化,开发龙绣旅游产品。
谈到龙绣的深度传承,陈洁说:“传统技艺变不成钱,老艺人不愿做、年轻一代不愿学,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目前陈洁在龙绣这条路上仍有销售不畅等难题需要解决,但她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并将义无反顾地坚持走下去。
(来源:铜梁日报)
主办: *** 重庆市铜梁区委宣传部
投稿:2650938613@qq.com
关于我们爱生活,爱铜梁,欢迎关注微铜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