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我们这代人的时候,恋爱已经变成(我们这代人的爱情输给了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我们这代人的时候,恋爱已经变成(我们这代人的爱情输给了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我们这代人的时候,恋爱已经变成(我们这代人的爱情输给了什么)

谢邀,这是个好问题,一篇之前的专栏来谈谈我的看法,为了追求深度文章略长,请谅解!

难以承受的自由 by 约会教练Steve

我们太习惯于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爱情,用成长经历去解释自己的情感。可是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发掘的再多,也解释不了我们很多人面对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情感生活无比自由的年代,却对爱情无比困惑和迷茫?提示:这是一篇比较形而上的,正三观和传播正能量的文章。

挂羊头卖狗肉

我遇到过很多情感上困惑的人,他们一方面标榜自己要寻找真正的爱情,不接受功利交换的婚姻,另一方面却又非常渴望有权威人士抛给他们怎么找到真爱之类的标准答案。我身边的许多人,他们一边嘲笑或叹息他人用条件交换来的婚姻有诸多不幸,另一方面又不停掂量着手头几个备胎分别有几多金钱几多房。

我说的他们其实就是我们,大约是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曾一度为这一代人欣慰,因为相比于父辈,我们在生活、职业、情感等很多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我们读着痞子蔡、琼瑶和安妮宝贝的小说长大,梦想着那情投意合的风花雪月。然而这看似自由独立的一代人,却将面包和爱情之争推到了巅峰,成就了非诚勿扰之流的相亲节目和多家上市的相亲网站。

30年前的年轻人的朋友总数,可能都比不上现在一个年轻人某个微信群的人数。30年前的年轻人连异性的脸都不敢看,现在我们手机随便摇一摇却都能和陌生人成朋友。30年前才是看脸的时代,因为那时的人们除了脸没有任何个性可言,30年后我们有了丰富的爱好、见识、阅读量和打扮方式,却突然不知道如何吸引异性了。

我无法理解万人相亲大会,人民公园相亲角这样的现象,我认为这是社交生活的倒退。可是放眼情场,到处都是扎眼的相亲二字,人皆畏之,却又蜂拥而至。是什么让我们这代人在拥有自由生活的同时却对感情如此保守?为什么我们这代人看了听了那么多,轮到自己的感情里面,却又那么不浪漫,那么世俗和缺乏情怀?为什么我们嘴巴上说的是灵魂伴侣,行动上却又做的是买卖婚姻?

感情的起源

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横跨时空来理解。别被这高大上的说法吓倒了,我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帮你理解。

两个人的结合,从古到今存在过两种路径:仪式和真情。

所谓仪式,就是藉由一系列传统和规定来确立关系。在工业革命之前,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夫妻结合都是通过精确规划的仪式来完成的。每一个阶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婚恋双方都心知肚明。

比如中国从西周开始,结婚就讲究三书六礼(大家可自己搜索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以六礼的第一步“纳彩”为例,男方需要向物色好的女方家赠送高达30种象征吉祥的礼品。19世纪的英国贵族们,在交往的时候也有明确的礼仪准则。例如当时的礼仪规定:当男方向女方提出进入一对一的专属关系时,必须是以求婚为目标的。如果尚未决定求婚,则双方都不可以要求一对一关系(这规矩看似刻板,却很好地避免以结婚为借口的玩弄)。

我们今天说的相亲,包括媒人安排的盲约、见父母、订婚、车房置办、婚礼、蜜月等等,也都是一个仪式体系。重仪式的婚姻,在执行完所有步骤后,就默认双方已做出终身承诺。两个人的感情如何并不纳入考虑范围,因为大家的假设是走完了流程,关系就已经建立。

所以这些仪式和我们的困惑有什么关联呢?我们从小读了很多将仪式和阶级压迫联系起来的文字,所以一直很鄙视包办婚姻,认为它是虚伪和压迫的。可是我们忽略了仪式的内在价值。仪式是非常好的抗焦虑手段,让关系建立的过程、双方权责以及意图的表达非常清晰。仪式带来可预测性和可靠性。

复杂的追求仪式,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和甄选机制,排除任何误解和欺骗的可能。男人送出30样礼物的时候,相比于一句“永远爱你”,是更加明确的求婚表示。古代男人要结婚必须三书六礼,现代男人口口声声结婚有可能只是为了和你上床。

仪式的崩塌

仪式之于婚姻,就好比宗教之于人生。我们明明知道上帝不存在,但却在精神上需要他,因为我们不知道这辈子活着是为什么,死了之后又会发生什么。这就是人的本性,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我们需要安全感多于真理。

欧洲的文艺复兴撼动了教堂的地位,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诠释,上帝不再是精神生活的绝对中心,宗教失去了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力和干涉力。工业革命则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传统的基于教堂和社区的社会组织方式土崩瓦解,人们的生活空间突然有了公共和私人空间之分。

这个变化过程对于婚姻的影响,用一种俗气的方式描述就是:本来你和谁认识,和谁结婚,怎么办婚礼成家等事情都是由家长或者组织上按照传统习俗统一安排的,突然有一天你被告知家长和组织都不管你了,以前的习俗也都不作数了。你的婚事,全权由自己负责和决定。

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好的一方面在于,以前你必须接受安排,睡一个不喜欢甚至不熟悉的人,没机会掂量性格爱好三观是否匹配。现在你自由了,可以选择上面提到的第二种建立关系的途径:真情。你和谁建立关系,关系多么深厚,都是由是否相爱决定的,相互的喜欢和吸引是一切的前提。

可是这看似宝贵的自由却附带着沉重的代价:你必须为自己承担起责任,独自面对未知和难以捉摸的两性关系。你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模式或者方法,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当自由的代价是沉重的焦虑时,人们的本能反应自然是逃离自由。Erich Fromm的《Escape from freedom》就很好地阐述了逃离自由是如何造就专制和纳粹主义惨剧的。

这个话题扯得有点远,我想说明的是,我们这代人的感情生活刚好碰上一个剧变节点。在我们之前,感情是一个按部就班,约定俗成的事情,而到了我们这里,以往的规矩突然都不管用了,而我们又还没有找到独自面对的知识,能力和勇气。结果就是我们在情感生活无比自由的年代,却对爱情无比困惑和迷茫。

何去何从

我们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我们可以像德国人投靠希特勒那样,趋附于某个现成的传统模式,放弃自己的自由,降低对婚姻当中情感的期望值,接受仪式化的关系。其实很多人已经在这么做了,因为很多人担心如果不这么做,接下去的人生会一片灰暗(事实上很多人这么做了倒是真的灰暗了)。

可是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国家的婚恋传统和仪式早就成了花架子,失去了对个人和家庭的约束力,节节攀升的离婚率就是婚姻这种仪式正在迅速溃败的铁证。所以如果你选择逃避自由,那么就只能进入自欺欺人的 *** 当中,用一大碗伪情感专家的心灵鸡汤,拌入一大勺自我欺骗和两大勺苦水灌醉自己。

我们所目睹的相亲网站和活动的火爆,备胎和爱情买卖的盛行,以及对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带来悲剧的视而不见,都也是醉了吧。

另一条路,是直面我们的无助和迷茫,然后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真正的自由。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第一,我们在感情上一无所知,缺少合适的模仿对象,缺乏必要的教育和经验。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感情上是无知的,因为我们习惯了用臆想和猜测代替尝试和冒险。

第二,我们心中充满了不安,我们在感情上所作的决定,更多的是在控制风险,避免伤害,而不是最大化我们的存在价值。内心深处的恐惧让我们肤浅地趋利避害,看不到长远爱和成长。

第三,我们已经无处可逃,没有任何一套传统和规矩可以给予我们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甚至很多问题没有答案。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就此放弃寻找。

真正的自由

情感上的真正自由,首先需要你的时间和精力。你需要意识到迷惘的根源是当你需要独自面对情感自由时,没有及时地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来适应当下的环境。通过学习来适应,通过尝新来克服困难,将会是你必须养成的习惯。

然后,你需要保持长远的目光。恐惧和焦虑会让我们变得狭隘,有选择性地看到那些确认我们恐惧的事情,就好比恐惧单身的人看不到独处之美一样。你必须坚信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始终以成长和最大化个人存在价值为导向,而任何一个因为害怕伤害、孤独、或者他人批判而做出的妥协,都将会让你失去一次绝好的完善人格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懂得创造,不玩别人的游戏。我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代人在情感、生活、价值观等很多方面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旧的世界刚刚倒下,新的秩序却还尚未建立完整,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抗争和摸索。

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那么你尽可以尝试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宣扬你的价值观念,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像我一样在无止境的学习、对话和反思中走下去。这么做未见得会立刻有什么结果,但我用全部真心向你保证,这种生活方式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勇气。

我常感觉感情的事情,在我们这个年代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关乎感情的事情往往也关乎一个时代。或许这文章能让你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一些新的认识,也或许这些新的认识可以让你看到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最终我们将会获得的,用Erich Fromm的话来说,真正的自由就是“带着创造性和完善的人格,自发地以超越传统的方式与他人、与这世界重新紧密相连”。

更多我们这代人的时候,恋爱已经变成(我们这代人的爱情输给了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