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农历辛丑牛年,堪称河南的“渡劫之年”。
距离农历春节还有仅仅两周,然而河南还没走完它的“试炼之路”。步入2022年第四天,新冠疫情再次席卷全省,尤以郑州为重。
想起半年多前,这里曾刚刚发生过一场千年难遇的暴雨,再看看如今郑州街头凌晨依旧在工作的防疫人员,任谁来看,都得长叹一声:
郑州,难啊……
一
谁也没想到,继西安封城之后,郑州成为“后来居上”的疫情之城。
几乎每一天清晨,都能看到人民日报在公布河南全省新增的病例,在严峻的形势之下,人们的基本生活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1月15日,郑州一名坐在路边长椅上就着热水独自吃馒头的打工老人,赚足了网友们的眼泪。据了解,这名老人原本在郑州某工地务工,临近年关的每一天,老人都比前一天更有盼头,不为别的,只因为过年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老人的希望破灭。先是工地强行停工,将工人全部遣散回家,可河南大地到处都是疫情,很多人的老家已经下达了不允许回乡的命令,相当一部分民工被困在了两难境地,既不能在工地宿舍住着,也无法回到家乡。
无奈,很多民工被迫变成了流浪者,他们在城市中没有落脚之地,宾馆高昂的价格也让他们望而却步,最终能够收留他们的,是城市里公园的长椅、桥下的桥洞。
这名就着热水啃馒头的老者,就与十几名无法回家的工友一起,挤在寒风嗖嗖的桥洞之下。
被问及冷不冷时,老人说,像他们这样的人,干活干习惯了,感觉不到冷,关键是不能回家,心里急。
说这句话时,老人声音陡然低了下去,一手举着馒头,一手举着筷子,在寒风中看着眼前的水杯,语气中充满无奈。想到更多与他一样面临着有家不能回的打工人,这话让人闻之欲哭。
回家,一个本该是温暖的字眼,在此时的老人看来,无疑带着满满的心酸味道。
提起疫情,郑州的网友们已然麻木,他们如今已然学会自嘲,称本地人2022年的第一签都与众不同,是做核酸的棉签。
1月3日,就在全国人民还没从元旦假期中走出的时候,郑州接到新冠病例的医护人员已然连夜穿着防护服跨上电动车奔赴第一线了。
凌晨郑州的街头,天空中飘洒中雨雪,市民们排起了长队,人群静默无声,却到处都能听到惆怅与心碎的声音。
自2020年以来,中国人即将迎来第三个与疫情相伴的新年,而对于疫情反复席卷的郑州,生活似乎早已与疫情紧密捆绑。
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无法回家固然难过,要连夜做核酸固然心累,但更让人心力交瘁的,不是生活上一时一刻的不便,而是在漫长疫情席卷中,逐渐变得支离破碎的梦想。
在疫情之下,什么计划都是不能做的。想要去旅行是不可能的,除非甘愿冒着绿码变红码的风险。与旅行一样变得日渐遥远的,还有曾经以为触手可及的人生小目标。
那些拿着攒了多年的积蓄终于开起小店的店主,每一个都梦想靠着手艺与勤勉过上小康生活,然而,那些曾经激励自己奋斗的奔头如今已然消失了。
如今到了年底,各大APP都会出具一份年度报告,在多数情况下,这份报告是带着过去一年的丰收以及对未来一年的期许的。然而,郑州街头,一家餐饮店店主挂出了自己这一年来的经历,却让很多人无语沉默。
在这份简单的“汇报”中,这家小火锅店在六月装修完毕,满载着期待开始营业。结果没多久就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洪水而停业,一周后恢复营业,结果元气尚未恢复,疫情来袭,生意寥寥无几,几乎面临倒闭。
经过了10月份的努力营业,小店稍有起色,然而11月郑州再次曝出疫情,12月鼓足劲头生意回升,次年1月再次经历疫情。
每一次的奋力站起,都有疫情在背后默默等待,疫情就像是一个打地鼠的玩家,轻轻松松击败了很多人的努力。
可人们的生活不是打地鼠,不是一场游戏,每一次遭遇的磨难,都有可能毁掉一个人的生活。
看到郑州火锅店老板挂出的牌子,人们不禁想到不久前哈尔滨一对开餐馆的夫妻。面对在疫情下没有顾客光顾、空荡荡的餐厅,夫妻俩在餐馆中抱头痛哭。
是什么能让两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像孩子般抱头痛哭?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更加凛冽严酷的生活磨难。
对于郑州人来说,这一年不是在做核酸,就是在做核酸的路上;不是在经历疫情,就是在等待疫情席卷的路上,堪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二
这一年,郑州人究竟经历什么呢?
7月18日18时,丰沛而汹涌的强降水毫无节制地倾洒在河南大地上,当时没人料到,这场持久而罕见的暴雨,会给河南人民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最先遭到袭击的是河南巩义,7月20日,当“巩义暴雨”登上热搜后,仅仅三个小时,社交平台的热搜置顶就从清一色的“吴亦凡”变成了清一色的“河南洪灾”。
划动屏幕,到处是洪流与被灾难摧残的人们,视频中的哭喊声与求救声在霎时瓦解了全国人民的吃瓜热情,人们骤然意识到天灾已至。
20日整整一晚,网络上,由人民日报带头组织的转发行动从未停止,到处是标红的个人信息,到处是带着感叹号的各地灾情,严峻的形势让任何人看了都为之心惊。
根据官方数据计算,此次郑州的暴雨1小时内有201.9毫米的降雨量,按照郑州市7500平方千米的面积,就是一个小时在郑州下了1.5立方千米的雨,也就是15亿立方米,相当于150个西湖。
到处是被冲垮的房屋,到处是被洪流填满的街道,到处都是孩子的哭喊与人们的呼救。当时也没有人想到,泡在洪水中饱受磨难的郑州,还要经历接二连三的冲击。
尽管过着每隔一个月就被“打回原形”的打地鼠般的生活,但显然,郑州这片土地上仍旧顽强生活着闪着光的可爱的人们。
在暴雨中,有孩子们自发站在马路上,冒着大雨向前进的车辆摆手示意无法通过;
在洪流里,有陌生人毅然跳进拦腰深的水中抓住即将被冲走的孩童。
有路人在暴雨中自发站在无井盖的井旁边,将自己化作最有力的人形警示牌,免去了行人因看不到被洪水遮挡的井口而丢失生命;
有大爷连夜煮好鸡蛋与粽子,眼含热泪的双手举过头顶送给救援队的官兵,心情激动中他甚至直接跪下来感谢大家的努力。
疫情来袭后,郑州街头出现身穿防疫服跳兔子舞的医护人员与志愿者,他们用另类暖心的方式给满城处于紧张气氛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放松的可能。
一名叫刘雯的医护人员自创了手势舞让人们更好地记住防疫要点。
因为疫情席卷,很多理发店被迫关门,为了让市民们理发不至于成为难题,郑州街头出现五位免费为人们服务的理发师。
平凡的生活中,有磨难,但更多的,是对磨难的回击。
结语:
大难之下,方显真情。人性之中光辉的一面是任何困难都无法使之磨灭的,越是艰难的关头,越会看到更多可爱的人。
正是这一个个普通平凡而又真诚可贵的人,让这座城经受住了一次次严苛的考验。
纵然是天灾又如何?纵然全年紧咬不放又如何?
人们总能找到通往春天的道路,扛过雨雪与寒冬,过往的无数次灾难都证明了这一点。人类之所以能够扛过漫长历史中无数的危险,就是因为,我们是一群满怀希望又极其坚强的物种。
作者: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