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中国人讲究“根”,“根”就是家乡,是血脉生长的地方。
我们常说饮水思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春节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它关乎“根”,关乎“家”。
而家风,就是一个“家”最宝贵的传承。
01
为什么中国人都有「家」情节?
朋友给我讲了一件事,她给妈妈发微信说,因为疫情,不能回家过年了。
隔了好久,她收到妈妈的回复:
“真的吗?年夜饭的菜单妈妈都给你准备好了,你屋里的床单被子也都给你铺好了。”
同事也给我讲了一件事,让我特别有感触。
他告诉爸妈过年不回家的事情后,爸妈一直在安慰他说,“不能回家就别回了,平安健康最重要。”
半夜他起来上洗手间,看到妈妈的对话框有一条未读消息。他点开,里面写道:
“我和你爸商量好了,明天订票出发,过来陪你一起过年。”
(图源:视觉中国)
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温暖而感动。
对于中国人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已成为无法割舍的情怀。
但如今,因为疫情的反复,各城市倡导“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很多人不得不暂停回家的归途,选择就地过年。
无论身在何方,心之所向,唯有故乡,心底那份对“家”的感情永远不会改变。
老人得知儿子晚上回家过年后,深夜两次扫雪,不仅把院里的雪打扫了一遍,还把门口要停车的地方打扫了一遍。
家里人说,父亲知道小儿子马上到家了,一直在等,直到晚上十二点半,等到小儿子回家。
(图源:都市报道)
安徽宿州一对一年多没回家的夫妻返乡,发现父母和孩子一直站在门口期盼等候。
丈夫说:“车子刚拐进院的时候,看到父母和孩子在那等着我们,车子还没停稳,孩子就扑过来了,当时鼻子一酸,眼泪真的就下来了。”
(图源:新华网)
“家”这个字被赋予了太多的情感和意义。
为什么中国人把家看得这么重?
因为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亲人的想念,对乡土的眷恋,还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
无论走得多远,家都是每一个人最好的归宿。
02
中国人,有「家」就有家风
对中国人来说,有家的地方就有家规。家的意义,就是家风的传承。
记得小时候,爸爸一直告诉我,做人以德为先。
我把这句话一直记在心里,时时刻刻付诸行动。
我一直觉得,良好的家风对一个家族来说太重要了,家风会影响后辈的三观和行为准则,甚至对家族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被誉为中国传奇家族。
我们熟悉的科学泰斗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文学大家钱钟书,国学大师钱穆……均是钱氏家族后代。
有人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
这其中,和《钱氏家训》不无渊源。
(图源:视觉中国)
《钱氏家训》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
比如在个人方面成长,《钱氏家训》中提到“曾子之三省勿忘, 程子之四箴宜佩”。“处事不可不决断, 存心不可不宽厚。”
告诫后人要为人忠厚,做事果断,时刻保持自省状态。
在维系家庭关系方面,《钱氏家训》中提到“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要求后人要勤俭持家,不可铺张浪费。
……
《钱氏家训》不仅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家风典范,曾国藩留给后辈的《家书》也广为流传。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后代, “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要求后辈要守俭朴之风,不可骄奢懈怠。
朱熹对家规家风也极其重视,他为后世编写的《朱子家训》被称为千古“治家之经。”
我们耳熟能详的“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是出自这里。
(图源:视觉中国)
《人生第一课》里有段话:
“家风,像空气一样,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渗透力,影响力往往胜过其他有形的教育手段。”
深以为然。
家风是一个家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承载了祖辈对后辈的希望,更是一个家族的立世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