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看鉴君身边不乏文史哲达人,尤其是一些哲学大咖,他们对哲学的究极话题——“生与死”的思考,比我要深刻地多。
但要说到对那边世界的了解,他们可就不如我了。
亏他们中间,还有不少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竟然以为鬼的世界可以长生不死,真是滑稽。
画皮,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所有的鬼故事,都是在讲人话而已。
人有生老病死苦,鬼一样有。而且,很多鬼活得还不如草芥,就比如吊死鬼与溺死鬼。
先说“水里的东西”
如果你生在江南水乡,抑或北方有河流的地方,小时候长辈在炎炎夏日,绝对会提醒你不要去河边玩耍。
因为,即便是当代,每年暑期也有孩子或者大人不小心溺水而亡。
可以说,人生在世,玩火要不得,玩水也是不可以的。
水鬼,图片来自网络
而且,在中国的志怪小说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被淹死的统称为“溺死鬼”,不得轮回转世。
第一个有名有姓的“溺死鬼”,出现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
弘农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又《五行书》曰:“河伯以庚辰日死。不可治船远行,溺没不返。”
河伯,刘旦宅画(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故事中说明,冯夷不过是农历八月的庚辰日渡河,然后淹死了,天帝就命他为河伯。以后每年的庚辰日,大家都不可渡河。
冯夷死后,成了一方神明,自然要以保护人们为己任。但为何在他溺死的那天,警示大家都不要渡河,或许在这一天,河伯会拉人下水。
第一次出现溺死鬼找替身,在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中,其逸文卷三云:
江河边多伥鬼,往往呼人姓名,应之者必溺,乃死魂者诱之也。
溺死鬼求替身,图片来自网络
相较而言,河伯还好点,毕竟除了自己淹死的纪念日,人家还是正面的。
可反过来讲,河伯毕竟有编制,那些不小心溺死的鬼,哪有这么好的运气?
而且,不仅河边溺死的鬼要找替身,井里淹死的同样需要。
南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载有一则:
绍兴当时有个大井,每年都有人夜行的时候落井发生意外。董德之太尉命人用石头作井盖儿,填充严实,再没有发生过。
井鬼,图片出自网络
有人夜行,闻井中叫云:“你几个怕坏了活人,我几个几时能勾(够)托生!”
除了表明井里也有溺死鬼,这则故事更有意思,一个井而已,为何一直有人掉进去,反映了人们记吃不记打的心态。地方父母官也非常疏忽,还得太尉出马。
这其中更多的是警示意义,提醒我们不要阴沟翻船,也提醒地方官要多关注基本的民生事业。
聊斋志异《王六》,图片出自网络
不过,阴沟翻船是小概率事件,人们也更容易疏忽。那么,大江大河,很多安全系数高的人们还是不敢轻易去触碰的,这就有了溺死鬼的坑蒙拐骗之术。
南宋洪迈的《夷坚甲志》中有“蒋保亡母”的故事,讲述的是蒋保有一天夜里,遇见一个白衣人,邀请他一起去江边洗澡。
聊斋志异《王六》,图片出自网络
蒋保亡母大声疾言曰:“同行者非好人,切不可浴。”已而母至,即负保急涉水至岸。值一民居,乃掷于竹间。居人闻外有响,出视之,独见保在,其母及白衣皆去矣。
除了看到亡母依旧守护儿子的伟大母爱,但也隐约提醒我们,提防水边的恶贼。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溺死鬼”的骗术也在升级。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所记溺鬼多幻为狭邪人家,绮帷罗幔,绣被锦衾,好色之徒欣然登床,在旁观者眼里看到的却是跨上了桥的栏杆。
聊斋志异《王六》,图片出自网络
不过,也有一些有“良知”的溺死鬼。
《聊斋志异》中的《王六郎》,“天意”已经安排一个妇人要来溺死,以做王六郎的替身,但真到了那盼望很久的日子,他反而成了救溺者。自然,王六郎最后也成了神明。
聊斋志异《王六》,图片出自网络
从这些溺死鬼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提醒人们防范与水有关的盗匪、歹人。当然,俞樾的故事中,把“溺死鬼”的骗术上升为财色,也有提醒我们年轻人少去歌厅酒吧的意义。
从河伯到“溺死鬼”必须找替身,时间线刚好是佛教昌盛的时期,这种轮回观念当与佛教有关,因此也必然会遭到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质疑。
图出自网络
袁枚在《续子不语》中记载了,夜读的李生与求替身的溺死鬼的对话,李生严厉驳斥佛教的这些言论。
溺死鬼跟李生强调,溺死鬼求替身是阴间转轮王规定的。
李生却说道:“廪有粮,官有俸,皆国家钱粮,不可虚靡,故有额限,不得不然。若人生天地间,阴阳鼓荡,自灭自生,自食其力,造化那有工夫管此闲账耶?”
李生还说,你若不服气,让转轮王亲自来,我再骂他一通。
结果,溺死鬼再也没来。
聊斋志异《王六》,图片出自网络
袁枚编撰这则故事,既是对民俗的反抗,也是在告诫人们,非正常死亡的决定权在人手上,要珍惜生命!不要轻生。
袁枚的这种思想,也是中国这些鬼故事的主基调,这在吊死鬼的故事也可以看到。
再说“梁上的东西”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故事,说一个小痞子和人打斗,不胜,愤而欲寻自尽,方有此念,即有二鬼相邀,“一鬼言投井佳,一鬼言自缢更佳,左右牵掣,莫知所适。”
这两个鬼跟推销员似的,不过若是一般人,在选择困难之下,或许反而不想死了。
说到吊死,那可比溺死更多。
图出自网络
吴王夫差、隋炀帝杨广都是如此,最知名的当属崇祯皇帝;民间从《孔雀东南飞》的焦仲卿开始,也屡见不鲜。
在死法上,吊死让皇帝和百姓实现了平等,当然吊死之所以受到青睐,不是这个原因。
崇祯帝自缢煤山,图出自网络
主要是因为吊死这个程序简便。
你要有楚霸王那样自刎的勇气,还得寻找到合适的兵刃;你说跳楼吧,古代哪有那么高的楼,你平民也登不上去;你说服毒吧,那时候连农药都没有。
但吊死鬼最初却并非那么恐怖,而是有一点痴情怨种的感觉。
直到南宋《夷坚志》开始,这些鬼或本来就非常凶,或者是人鬼相恋玩得好好的,被识破身份后,马上翻脸不认“人”,恢复厉鬼本相。
吊死鬼,图出自网络
《夷坚乙志》卷二十“童银匠”一条写缢鬼与情人反目之后,“遽升梁间,吐舌长二尺而灭”。
这也出现了后世吊死鬼的形象。
到晚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相传室有投缳者,必觅一人为替代,始得托生。”
既有了吊死鬼需要寻找替身托生的说法,也让吊死鬼的恐怖更让一层,自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之所以这种变化,还是要从人的角度来看。
宋朝以来,理学占据主流,人们对节烈表彰的力度空前。加上一些忠贞之士选择上吊,更容易引起民间的盲从。
白无常,图出自网络
文人不敢公开对抗畸形的道德观,就以吊死鬼的痛苦来侧面打消人们轻生的念头。
最具辛辣笔风的仍然是袁枚,他在《子不语》中记载了柳如是诱骗人上吊轻生,品貌如柳如是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
要知道自古节烈之士,似乎被皇帝表彰,就可以直达天听,径直做起城隍、土地,袁枚打破了这个美梦,横死就是横死。
柳如是,图出自网络
与朝廷态度截然不同的还有民间的看法,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一有一条云:
广东花县有一村聚,距城数十里,河水潆洄,清流如带。有桥甚巨,桥畔一石,形似老翁,村中咸呼为“桥头土地神”,香火颇盛。后有女子六人,守志不嫁,相约赴桥畔投水死,盖粤俗然也。父老谓神不能保卫,遂废其祀。
土地公因为不能保护轻生的姑娘,被百姓废了香火,可见在民间,轻生还是不可取的。珍惜生命当是主流看法。
土地公,图出自网络
因为,当民间百姓上吊的时候,一定是迫不得已。
《夷坚志》里记载建炎年间,金兵南渡,苍生一片倒悬,加之自然灾害,百姓走投无路。
一个地方官打开府库,一点积蓄也没有,只看到“惟梁上挂数十百卷,或麻或绢所为。彼人言:‘方离乱时,民逃匿无地,悉自经于兹室,此即缢索也。’”
图出自网络
民间重生,但有的时候吊死的多;朝廷表彰死,崇祯死的时候,跟着殉节的只有一个太监。
所以,鬼故事,说得都是人事,这些文人以虚妄治虚妄,用鬼故事来反对轻生的愿望还是可取的,起码已经胜于那些慷慨地用别人年轻的生命填海,然后谱写赞歌者好多了。
参考资料:
栾保群《扪虱谈鬼录》
本文创作团队
作者 | 赵希夷
策划 | 赵希夷
编辑 | 赵希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烦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