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哪的红花好(最漂亮的红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哪的红花好(最漂亮的红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哪的红花好(最漂亮的红花)

很多学校的教室后墙上都有一个“红花排行榜”,上面列着全班学生的姓名,与姓名对应的表格通常是该学生表现情况。一些小学教师尤其是低年级班主任,习惯以红花或者红星直观地代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在校表现。

每次家长会正式召开之前,家长们通常都会聚集在“红花排行榜”前面,看看自己孩子的排名,数数红花的数量。如果孩子红花数比较多,或者超过了邻居、同事家的孩子时,就会得到家长的表扬和奖励;如果孩子得的红花数较少,尤其是少于熟人家的孩子时,很容易招致家长的批评甚至打骂惩罚。无论如何,家长总希望的孩子超过同学,成为竞争中的优胜者。

笔者认为,在强调合作共赢的时代,还依靠传统的“红花排行榜”鼓励学生进行竞争,从本质上说弊大于利。

“红花排行榜”实质上与考试成绩排名排序一样,虽然对后进生具有警示作用,但从长远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甚至会损伤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前两年浙江省教育质量综合测评时发现,时下的学生大部分自尊心较强,以四年级学生为例,自尊心较弱的有2%,中等的有30%,较强的有68%;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弱的有3%,中等的有42%,较强的有55%。很多班级总有少数学生得的红花数特别少,有少数学生得的红花数特别多。得红花数少的学生自尊心一定会受到伤害,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一些学生常会因此感到无地自容。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和素养不佳,很容易发生责骂或者体罚孩子的现象。笔者也听说过,个别学生在家长会之前,为了不让家长看到自己的红花数,甚至故意损坏了排行榜。

由此看来,教室后墙上“红花排行榜”必须改良,应使之成为一种既能保护学生自尊心又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工具。

改学生姓名为昵称或者代码。昵称由学生自己取名,也可以是代码或符号,只有学生自己和班主任知道,而且这个昵称或者代码可以变化。同学之间互不相知,家长更是不知道,这样能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但是,学生能知道自己的红花数或相关表现的分数变化,也知道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有多大。这种做法能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进行自我发展性的评价,淡化与他人的比较性评价。学生每次给自己取新昵称或者新代码,肯定有其含义;班主任可以趁机借题发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激励学生努力学得更好。

改学期评价为阶段性评价。以学期为单位,到了学期中期后期阶段,红花排行榜的排序基本成定局。红花数多的学生不怕被追上,红花数少的学生追也没有用,对于两头的学生而言,前进的“动机”也没有了。时间持久了,许多学生开始出现“审美疲劳”现象,红花和分数的激励性开始弱化。

每隔一个月或两个月将红花数据清零,重新开始,不断激活每一个学生的进取心,或许能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前一段时间表现数据差的学生和表现数据好的学生重新在同一条新的起跑线上,以前表现数据好的学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以前表现数据不好的学生也有了新的勇气和机会。不管怎样,由于时间间隔不长,学生之间的红花数和相关数据差异不大,更有益于你追我赶,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改笼统评价为专项评价。通常情况下,一朵红花代表一次表现好,对学生而言,红花数据越多,代表被教师肯定表扬的次数越多,总数量是一种“不同表现”的累计。但是,相同红花数的学生,被表扬的原因不同,有的因为上课爱提问被表扬较多,有的因为作业质量比较好,也有的因为为班级或者同学做了好事。也就是说,数据缺乏结构性,对学生的评价缺乏指导性与针对性,导致评价效应模糊。班主任可以结合班级管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校的重大活动等,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专题评价项目,如早读专题、课前准备专题、上课提问专题、作业专题,文明礼貌专题、自修课专题,出操专题、读书节专题、艺术节专题、运动会专题和科技节专题等,每一个专题都有具体的行为要求和评价标准。借助专题项目评价,可以规范学生具体某一方面的行为,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习惯。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4日第10版

更多哪的红花好(最漂亮的红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