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我是歌手历届亚军名单(我是歌手冠亚季军),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我是歌手历届亚军名单(我是歌手冠亚季军)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我是歌手历届亚军名单(我是歌手冠亚季军)

上一周的乐评中,有关「走音」的内容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误会。在此还是想费些笔墨,把一些概念向读者朋友们解释清楚,同时把我个人对「走音」、「修音」的看法略作展开。

首先,「走音」和「跑调」是两回事。「走音」只是嗓音暂时失去控制力,歌手知道该唱多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嗓音没有把音高控制得那样准确。而「跑调」了的歌手,内心的调式感是混乱的,完全无法从伴奏中定位出自己该唱多高。

一定范围内的「走音」是很常见的事情。过于密集的旋律、大幅跳进的音程、极高或极低的音区,都会增加发声难度,使歌手可能无法精准控制音高。但进入旋律的稳定期后,歌手一般都能再重新控制住喉部肌群,把音高稳定住(当然最理想的状态还是事先把这些有难度的段落都练习好,压根不要出现问题)。但像上一场那样整首歌中频繁出现走音的情况,对于专业歌手是极其罕见的,是身体出了状况、还是当时不在状态?原因只能去问歌手本人了。

但音准绝不是演唱的全部,更不是音乐的全部,而修音,也不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你看上一季就有没法修的音准问题)。当「走音」的程度还在「修音」能够弥补的范围时,节目组使用技术手段对其加以调整,保留音乐的美感和完整,是对观众的负责、对歌手的爱护、也是对音乐总监和全体乐手的尊重。让现场听审来决定名次以保证竞赛公平,同时在播出前对节目瑕疵进行一定程度的补救以保证广大观众能获得更好的欣赏体验,这样的「修音」,我支持。

但这似乎又把问题引向了另外一个领域——修了音的演唱,还能算真的「演唱」吗?换个更深刻的问法,用技术手段来消弭「人」的误差,是对艺术表演的破坏吗?

很多人说是。「都让软件给修改过了还叫什么表演?」「干脆放录音得了」「有人就会有误差这才是表演的生动之处嘛」……这应该能代表很多人的观点。但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你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德国发明家 Johann Maelzel 1815 年就发明了节拍器,但节拍器长期以来只是作为演奏家练习时的辅助工具。即便到了音乐大多采用恒定速度和固定律动的爵士乐时代,音乐家们都不会在演出时使用节拍器来控制速度。而演出中因为情绪变化而出现的速度波动(到了 *** 段落大家一嗨,速度就变快了),都会当作「演奏家作为人类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误差」,而被视为音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仅仅几十年后,多轨录音成为行业生产标准的七十年代,跟着节拍器演奏,已经成为了每个乐手的必备技能,而到了广泛使用非线性编辑的数字音乐时代,有时录制好的打击乐音轨都要进行切片,然后逐个音符量化节拍以避免人为误差。如今的所有的大型演唱会(包括《我是歌手》),每位乐手都要跟随事先制作好的电子节拍(Click)来进行演奏(他们每人都要带耳机,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听这个节拍),而这个精准至极分毫不差的速度轨(Tempo Track)就是表演的总指挥。

这还是音乐吗?当然是。

那么,我们既然可以用技术手段去消除演奏家的节奏误差,我们又该不该再把歌手的音高误差,也一并消除了呢?

不好说,说不好。我还需要思考,所以目前不说为好。

至于如何看待「修音」和音乐的关系——这么深奥的美学问题,怎么好意思推给电视人?这当然是我们音乐人的要去思考的啦。前辈、同行们,共勉吧。

一、张靓颖《生如夏花》

朴树原唱,A 大调,音域 #C3 - #F4,张靓颖从 D 大调升到 #D 大调,音域 F3 - G5

想在比赛胜出,一方面要靠实力,但同时如果能充分理解比赛规则,并匹配相应的竞赛技巧,也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结果。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谁能在短时间内更多地感染、震撼到观众,谁就能获得好成绩。这是规则,更是客观规律。

而《生如夏花》显然不是一首容易调动听众情绪的作品。它的立意相对含蓄而飘忽,没有很强的叙事性,旋律上主副段没有拉开音域差,对比不强烈,点题句和歌词 *** 位于歌曲的桥段,而 *** 段的「Hook」句过长、不够凝练而且是无字义的吟唱。这些因素都会削弱歌曲对普通听众的感染力——不是说听众不会喜欢、不会欣赏《生如夏花》,而是《生如夏花》的表达方式决定了它不是那种让听众听了就会激动得心潮澎湃全场合唱的歌,而这种歌拿来比赛,如果没有特殊的情绪引爆点,气势上一定会吃大亏。

还有一个对于《我歌》而言很重要的因素,在于音域。朴树本不是靠唱功取胜的歌手,整首歌的旋律频繁碰到 #F4,应该已经达到了朴树音区的比较偏高的位置了。但张靓颖作为唱将,音域上有巨大的空间(她之后确实也为了推情绪而唱了高音),但歌曲中大段原本应该用高音区音色演唱的 VI 级旋律位置(朴树 A 调的 #F4,即张靓颖 D 调的 B4),对于张靓颖而言只能算中高音区,情绪提不上来,在更高的 #F5,G5 的对比下,常规段的 *** 就更显得黯淡而乏力。歌曲其他方面如和声、律动并未作出大改变,引子和间奏中演唱加入的一些民歌元素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兴奋点,总体反响平平也是情理之中的。

二、胡彦斌《耶利亚女郎》

童安格原唱,a 小调,E3 - A4,胡彦斌原调,音域 E3 - F5

《耶利亚女郎》是童安格为刘文正创作的歌曲,后来收录在童安格自己 1989 年的专辑《梦开始的地方》中。此曲是童安格在服役时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的一首歌,歌曲对神秘而诱惑的耶利亚女郎的描写充满了异国风情,但从音乐的角度上讲,并没有太多的异域音乐元素(MV 里女主角倒是带着面纱)。

胡彦斌的版本弥补了原版在音乐元素上的缺失。不仅请来了上一季曾为韩磊《在那遥远的地方》助阵的西塔琴大师姚策,还在引子上使用了同主音混合利底亚调式(Mixolydian Mode, 中古调式的一种),提供了足够「异域」的音乐特征,逻辑上更严谨,审美上更有呼应,结构也更为工整。

编曲方面上没有改基础律动,部分片段的和声连接有变化,但也是拉开段落的色彩差异。配器更精致,内声部旋律和低音线很漂亮,当然这对于胡彦斌都属于常规动作,不多展开了。这首歌仍然透着浓浓的「胡式风格」,但胡彦斌的动作已经比前两场要收敛得多。

三、黄丽玲《找自己》

原唱陶喆,bA 大调,F3 - bE5 ,A-Lin 版本在 D 大调,B3 - G5

看来 A-Lin 稍微找到了些选曲和改编感觉。这次的《找自己》在陶喆原版的 R&B 基础上增加了 Funk 元素,编曲上还用了很多爵士和声,效果很好也很带气氛。之前看过我乐评的人应该都知道,Funk 和 R&B 是一脉相承的,也都和爵士乐很有渊源,彼此共享很多音乐特征。A-Lin 的版本加入了的新元素,都和原曲的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稍一催化便能生出许多变化,显得十分巧妙和自然。

演唱方面,A-Lin 比起前两唱也放松了很多。其实她也面临了和张靓颖类似的问题,即乐曲 *** 旋律只位于自己的舒适音区的中高位,无法形成音高上的天然冲击力。但 A-Lin 表现稍好之处在于,她可以通过 R&B 转音来实现演唱上的变化,而装饰音的炫技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音区过低造成的冲击力不足。此外,强烈的律动感也很带现场气氛,为 A-Lin 增色不少,如果和伴唱组的互动再多点就更好了,毕竟 R&B, Funk, Jazz 这种黑人系的音乐特别适合,也特别需要在主唱和伴唱之间频繁地 Call & Response 。再多一点点、花一点点,范儿就更正了。

四、韩红《往事随风》

原唱齐秦,#f 小调,音域 E3 - A4,韩红版在 #c 小调,音域 B3 - #F5

很出彩的改编。《往事随风》同样是首略带新世纪音乐(Newage)风格的作品,但并未着力渲染「民族风情」,歌词颇有禅意,音乐上的异域元素都点到即止。韩红的改编在原曲的基础上强化了既有特征,比如使用了陶笛和卡洪鼓作为色彩乐器,自身演唱上也增加了许多带有西亚感觉的装饰音,而最为点睛的就是引子、间奏和尾声中的调式变化——齐秦原曲是比较规矩的自然小调,虽然旋律中没有碰 VI 级音(fa),但在和声中并未回避。韩红的版本把 VI 提升了半音(fa 变升 fa),变成了多利亚调式(Dorian Mode),而那个升 VI 级(固定调的 bB,首调的升 fa),作为扭转调性的关键音,有没有感觉听起来特别美?多利安调式很容易营造出淡淡的忧伤感,比如《橄榄树》,比如《斯卡布罗集市》,这里的调式切换堪称点睛。

韩红的演唱仍然很好,但从账面数据来看并没有特别出彩,但演唱音质实在太棒。歌中频繁出现的的 E5,韩红处理得相当从容,可轻可重还能加装饰音,在如此高度还能保持这种自如感,实力恐怖。

但韩红老师本场出现了一个严重失误,导致和冠军失之交臂,实在可惜。韩老师的版本明显降低了速度,拉开了内部空间,丰富了织体细节,整个编曲都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但在旋律上完全没有做改动,这就导致原本悠扬的人声,速度被减慢后,拉长得相当拖沓。尤其是 Hook 句「就让往事随风 / 都随风 / 都随风 / 心随你动」,齐秦唱得行云流水悠扬潇洒,而韩红老师这一句唱下来换了三口气,噎得慌,听着难受。她倒不是气不够,而是如果用长音连下来,只会更邋遢,听着会更难受。音乐的旋律、音高,都有固定的形态,没法随意的拉伸压缩、提升降低。就算是不讲究的流行音乐,假如升降调超过 3 Key(小三度),就需要改织体声部的排列法,否则实际的音响效果就要出问题。旋律也是一样,速度如果明显放慢,旋律线就一定要再细切,一定要制造新的律动点,否则听起来就会拖沓而憔悴。

五、古巨基《情人》

Beyond 原曲,C 大调,音域 G3 - C5,古巨基原调原音域

《情人》是 Beyond 后期的作品,收录于其1993年5月发行的《乐与怒》专辑中,而黄家驹正是一个月后在日本参加节目期间发生意外身亡,而《乐与怒》也成为了黄家驹参与的最后一张专辑,在歌迷心中有着特别的情感。

而《情人》对于《我是歌手》的古巨基同样是个好选择——和 Beyond 同为香港歌手(还颇有些渊源)、而《情人》在 Beyond 的作品里属于温婉抒情,可以回到古巨基最擅长的抒情风格。古巨基的现场版本克制得体,虽然在主段增加了钢琴和长笛的伴奏, *** 段落上情绪也有所发展推进,但都属于常规动作,总体上还是遵循了原曲,在细节上做到了尽量精致。演唱上,古巨基在 A4 处的频繁真假声切换非常显品质。可以说巧妙选歌 + 恰当编曲 + 优秀演唱 + 主持光环,保证了此轮古巨基的好成绩。按这个套路走下去虽然不太可能再拿第一,但保持名次中游是不成问题的。

六、孙楠《至少还有你》

林忆莲原曲,E 大调,音域 #G3 - B4,孙楠版本从 C 大调升到 #C 大调,E3 - bB4

最近 Accapella(无伴奏合唱)很火,人声兄弟也很火(上周的好歌曲我刚写完他们的点评,记忆犹新) ,但我感觉 Accapella 不是一个应用场合那么广泛的体裁(它不能成为一种风格),而且这首歌也不是一个恰当的改编。

Accapella 强调纯人声的美感、演唱者对音准的精确控制,以及歌手之间的彼此音色融合度。现场演唱会有好效果,但人声毕竟不是乐器,从音乐的角度来讲,人声的表现力毕竟有限,创作纯人声作品必然需要在音乐元素的使用上作出取舍。而当代 Accapella 常常使用的 B-box(口技)更是对电声乐器的简单模仿,绝大多数情况下,炫技的形式价值大于其实际音乐意义。

来看孙楠老师的版本,前半部分是纯 Accapella,当然人声兄弟的发挥要比上一季张杰请的自由人组合要好得多,起码没拖后腿。孙楠老师尽管在演唱上尽力克制,但他过于辉煌的音色和丰满的颤音,在和讲究淡化歌手个人音色的 Accapella 搭配起来,显得相当矛盾——要知道颤音颤的是音高,而非常讲究音准的 Accapella 歌手,对颤音的使用是非常谨慎的。第二段主歌进入后 B-box 出现,开始还老老实实模仿架子鼓,到了后面各种 Hip-hop 音效就全出来了,音色也接近 8-bit 风格(红白机游戏即视感)。直到半首歌过去,全乐队进入,现场才回到了孙楠老师本来的画风上。太不搭了,完全就是为了 Accapella 而 Accapella 。

七、李荣浩《模特》

原版 D 大调,A3 - #F4,现场版原音域,但降了 1Key,在 #G3- F4

李荣浩是《我是歌手》修改赛制后的第一位踢馆歌手,他带来了一首好歌,奉献了一场还算好的表演,但对于《我是歌手》这个舞台,他还欠缺很多。

演唱技能是一切表演的基础,而音域则直接决定了歌手的表达空间。《模特》本来音区就不高,而李荣浩的现场版又降了 1Key,高音仅为 F4,平了《我歌》歌曲高音的最低记录。音高本就自带属性,就像一米七的小个子练爆了肌肉也演不了超人一样,唱得再饱满再煽情的 F4,也只能剑走偏锋玩另类玩高冷,这个高度没法饱满,更别提震撼了。

编曲上李荣浩也完全复制了原版,显得诚意不足——人家韩红老师多大的腕?照样自掏腰包每场重新请人编曲重新请乐手来一起演出,投入不一定有产出但没投入一定没产出。作为制作人的李荣浩在录音棚里呼风唤雨,可以用各种方法技巧来为自己包装,但到了硬碰硬的《我歌》舞台上,唱功本就不过关的李荣浩又不靠编曲技巧来挽救,自然难以打动观众。新的比赛规则对踢馆歌手貌似苛刻(需要进入前四才算成功),但一个黄金出场位就足以把之前的难度抵消掉了(最后一个出场永远最占便宜)。李荣浩对《我歌》的竞演难度估计严重不足,才是成绩不佳的主要原因。要不是张靓颖第一个出场,垫底的就是李荣浩了。

当然,我很喜欢李荣浩的作品(尤其是他给 A-Lin 写的《寂寞不痛》),但此次亮相实在效果不佳。还需要再磨砺啊。

更多我是歌手历届亚军名单(我是歌手冠亚季军)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