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关于家乡的风俗春节包饺子(关于家乡的风俗春节的作文650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关于家乡的风俗春节包饺子(关于家乡的风俗春节的作文650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关于家乡的风俗春节包饺子(关于家乡的风俗春节的作文650字)

越来越觉得传统越来越淡,更多的是小辈对手机的依赖和长辈无可奈何的叹息。以此文分享我的家乡和传统的习俗。传统需要推陈出新,却是不该被忘却的。

小时候:穿新衣,放鞭炮,收压岁钱好不热闹

长大后:春节成了在外游子可以最肆无忌惮想家的日子

没有人可以否认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一天无论多远多苦春运携带的是浓厚的民族情感。文化具有地理差异性,华夏民族共同的春节在不同地方习俗不同,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密乡民,我的春节习俗是镌刻在骨血里的永恒记忆。

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妈妈会灌好预备吃一年的腊肠。

腊月初八,腊八节,新年的序幕。相传正月初八是佛教创史人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日子,佛教上为了纪念这一天所定的节日。在腊八这天没有什么特殊的,但早餐掺了花生、红枣、莲子、黑米、麦粒、大米、豇豆、红小豆的腊八煮(腊八粥)和进了腊月就用醋盐糖泡好的腊八蒜必不可少。

腊月十五,像所有农历月份的初一十五一样,爸爸总是要带着一家回爷爷奶奶家吃饭的,“聚”,中国人相守的孝道。

腊月二十三,中午免不了一顿饺子,小年夜,是祭灶的日子。据说这天是灶王爷回天庭向玉帝秉明这家人善恶让玉帝奖惩的日子。向来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奶奶和妈妈张罗着一桌子好饭菜,爸爸在外放鞭炮,爷爷在灶上张贴上灶王爷的年画,摆上糖瓜儿、饼干、水果。做完饭后,爷爷还会在厨房门口摆上祭桌,点上香,把用烧纸裱糊的“面袋子、钱搭子”连同烧纸一起烧掉,作为灶王爷的赠礼。磕头、起立、双手合十,如此三次,嘴里小声念叨着“灶王,灶王上天堂,少生灾祸多生五谷杂粮。”小时候曾好奇爷爷说什么,便等爷爷行完礼问他,爷爷嗔怪我,弄得我十分委屈,却不好多问,对鬼神总是心生敬意的。现在知晓,原来是怕别人听到,把福气给偷跑了。

辞了灶,年来到!接下来人们开始忙年了。这时候爷爷总会唠叨:“好过的年,难过的春!”意指在提醒小辈不能光为了过年去铺张,还要牢记来年长春的开支。

(图来自好友票圈)这个爷爷从我小学的时候就拉着小车敲着锣“梆~梆~梆~”地走街串巷卖糖瓜,一直想买,奈何小时候零花钱不充裕(ಥ_ಥ)现在归家却不像出门溜达,碰上也是运气。

(灶码头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一张木版年画撕开两部分贴在不同地方)

二十四,扫房日。玻璃擦干净,被褥窗帘桌布都洗干净,房屋摆设擦洗整洁,条理地看着都自在,给新年准备一个好心情。

二十五,磨豆腐。豆腐,“都福”!美好的寓意,美好的食物。提前泡了一晚的豆子第二天放到机器里打碎,放灶上铁锅上煮沸让豆浆使劲儿咕嘟,一锅一锅煮好的奶黄色豆浆滤渣后放到平常蓄水的大陶瓮里,舀一碗喝,贼香!不同于机打豆浆的味道。点上卤水析出豆花后,捞到已经垫好纱布的有孔洞的方形木盒子里,压上石磨,静等豆腐成型啦。做豆腐用不上的豆渣搀上青菜熬小豆腐,配青椒大葱碎酱油做成的老虎菜,解腻的很。

(爷爷已经十几年没做豆腐了,妈妈一直念叨爷爷做的豆腐有多香,年前看到群友发这张做豆腐的照片,突然勾起来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过年做豆腐的场景。残存记忆的描述,只能是片段了。)

二十六,煮烧肉。爷爷蹬着三轮车老早就去屠户家取来预订好的一副下水,包括猪头、心、肝、肠、肚、肺、隔膜、脾、腰子、猪尾巴和四只猪蹄,近两年爱吃猪心,熊着我妈买八九个一起煮。收拾干净,放上酱油、葱姜、八角、盐下锅煮。姑姑们全都赶回来,等着吃开锅第一口热乎的烧肉。那是我小时候最期待的日子,所有的油水都化成软糯的食物(我实在想不出用什么比喻),不腻,味蕾仿佛绽开花儿。滚烫原始,最朴素香醇的味道。即使现在物质多么丰富,那年前刚出锅的味道仍旧是让我垂涎的。

(刚捞上来的一部分,大概装满满的两大盆肉吧,剩下的汤另外盛出来做肉冻吃)

二十七,宰公鸡。两只大公鸡,煮的烂烂的,挑出肉后再回锅加以木耳香菜和奶奶盐渍的老咸菜,调味,盛在黑陶盆里,等低温让它成冻,称作“鸡扎”。是新年宴请必不可少的一道。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那些被做成各种形状的“饽饽”实在可以称作工艺品,那是整个正月的口粮,馒头里面会放上大红枣的呦,我顽皮挑食,喜欢把馒头里的枣子扣出来吃掉,馒头一个洞一个洞的不完整,总免不了奶奶的嗔怪。

(馒头一锅又一锅,猪猪年做的小福猪)

二十九,赶年集,贴对联。

直到大年三十,总算忙出了个头绪,女人们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剁馅、和面、包饺子、煎碗头。同姓同支股衍生在世的男性子孙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走向墓场,给列宗列祖上坟烧纸、放鞭炮,邀请做了古的人回家过年。回家挂上竹子,又叫ying(一声)。在门上槛贴上过门钱,插上“指道”,在大门通向正屋的道路上撒上豆秆,寓意喂马及第高中,不过现在连续几年没见爷爷撒豆秆了,也没问。家里的女人们烧锅下饺子,男人就准备接财神。制长方形的盘子上摆放摞成山状的五个小饽饽和两双筷子,两盅黄酒,一沓烧纸,弟弟用长长的竹竿,挑着一支鞭炮,根据“灶码头”上方刻有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与各种财神爷所在方位,下方是财神爷像)上所指财神爷所在的方位,到大门外烧纸、祭奠酒、磕头、放鞭炮。完毕,回家高呼:“财神到家了!”回到供桌前,意思是捧财神爷汝座,点燃蜡烛,烧上香,供上两碗现出锅的饺子,再在供桌前烧上一沓烧纸。磕个头。就要开始喝“财神酒”了。

(竹子,也叫ying一声,供奉的祖先)

不是小孩子了我晚上也不出去瞎闹腾了,晚上老老实实裹着鞭炮声在屋里看春晚,年夜饭不撤,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过开吃酒拜年的了。除夕晚整个村子都是热闹的,同家的男人们、孩子们结队挨家挨户喝酒拜年磕头,直至午夜十二点,各自回家吃过年的素饺子(老豆腐 *** 粉条少量白菜坐馅)。大人回到家中净手上香,儿童去大门外燃放一枚爆竹,俗称“开门包暴仗”。然后将煮熟的水饺盛成若干等份,除了放在供桌、天供上外,门口、窗口、井口,凡是带口的地方都要放上一份,每处都要烧上一沓烧纸,磕个头。然后燃放礼花鞭炮,辞旧迎新,完毕回到屋里餐桌上吃饺子,饺子有糖馅的,还有夹带硬钱币馅的,当第一个人吃到夹带硬币饺子的时候,就高喊一声:“钱!”其他人就呼应:“好,来年有钱花!”当有人吃到糖馅的时候,说上一声:“甜!”其他人都说:“好,来年有甜头!” 爷爷拿出给小辈的压岁钱“压腰”,寓意没有灾祸,平安幸福。

大年初一,春节。穿上新衣收拾干净打扮漂亮也可以出去拜年啦~当新正大月是玩耍的日子,村里的婆媳孩子们,熙熙攘攘的来到了大街上观看踩高跷、扭秧歌、舞长龙、听茂腔戏,热闹非凡。高跷队、秧歌队、茂腔剧团,来了一拨有一拨。一天都有好几拨来大街上演出,直到太阳落山。老婆孩子都累了便回家下饺子吃去了。

大年初三,该是送年的日子。一家门户一个天,不同姓氏门族有不同的送年时间,有早晨送的,有中午送的,有晚上送的,有集体的,有各家各户的,但方式是类同的。我家在初三早上。爸爸挑上一担两筒水放在院子里,好为祖宗们饮马。妈妈奶奶下一锅水饺,除夕夜供上的地方都要再供上,每处都得烧纸、磕头。然后,爷爷挑上一支大的鞭炮,到大门外燃放,朝外磕个头,意思是送老祖宗们及各路神仙,回家的回家。然后桌上的供品便是我和弟弟的了。小时候偷吃,那时家里仅我一个孩子,爷爷下了贡把吃的全给我,果品甜食带着香薰的味道。大了却不怎么稀罕了。怕爷爷不高兴,还是会吃几口,小时候的味道已然淡了。

送了年,奶奶包肉馅饺子备好吃食等姑姑们回娘家,初四初五初六……初……互相走亲访友,不亦乐乎。

春节过后再次隆重的便是正月十五。但上学的孩子十六开学,元宵节充斥着的是城市里粗劣的花灯和企业昂贵易逝的烟花,还有第二天的开学……

(猪猪年自己动手包的猪猪元宵,图个乐呵,论吃货的自我修养)

出了正月,对农村的乡民,年也就结束了。积蓄着的,是开春耕耘庄稼的力量,和,对新年平淡美满生活的向往。

更多关于家乡的风俗春节包饺子(关于家乡的风俗春节的作文650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