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 春节简介
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把春节摆在节日庆典的首位。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 *** 。在春节期间,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以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另外,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下面我将介绍大范围内的普遍的春节习俗。
春节重要习俗之一便是祈求丰年。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春节还是阖家团圆、祭拜祖先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圆年饭”,一家人团坐“守岁”。初一新年时分,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 *** 。各家焚香致礼,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初一过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在很多地方,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初一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二. 历史沿革
根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关于春节的起源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事实上,我认为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的不同,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和方式也有很多不同,各地关于春节起源的说法自然会有差异。
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我发现中国历朝历代春节的具体日期并不一致,名称也有所不同。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天文学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多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民间一直把春节称为过年,在我的家乡也是如此。事实上,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小时候听说过年兽的传说,我一直不太相信,但每一个传说的存在都必定有它的原因。或许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御野兽的侵袭,确实采取了某些措施防范,这些措施后来演化为春节的某些习俗,这是“年”来历的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在“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禾谷在中原基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为岁名了。
中华民国北洋 *** 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 *** 时期曾试图废除春节,但不被国人接受,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春节的传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中止的春节休假在改革开放后恢复。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