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在异乡》(怀念故乡的散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在异乡》(怀念故乡的散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在异乡》(怀念故乡的散文)

腊八已过,年关将至,自然地又想起了走亲戚。

只是,与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话走亲、短信走亲、微信走亲、视频走亲相比,我更怀念过去那种徒步走亲、赶车走亲,骑着牲口走亲的岁月。那种步步丈量、一气喘一滴汗的原始走亲,既是老祖宗代代相传的习俗,更是一种家族间纯情的互动,真心的联络,走的是亲人间的温暖,族脉间的承续,人世间的善爱!

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甘肃古浪虽然十分贫穷,但老乡们对走亲戚却很是热衷和盼望。每逢春节,劳忙了整整一年的人们,除了拜神祭祖、唱大戏、闹社火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迎亲访亲。一进腊月,家家都宰好猪羊,蒸好年馍,清扫庭屋,为走亲戚做好精心准备。

通常情况下,家家都有大致的走亲计划。初一初二都是同村亲友互相拜访,初三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走亲活动,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走亲、接亲、送亲,每个环节都是那么诚挚而隆重。

走亲是最为壮观的。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新衣,面带愉悦出门,嘴里含着糖果,精神抖擞,往来在乡间土路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步行的,骑牲口的,赶驴马车的,一路踏尘,一路谈笑,照面时,不管相识不相识都点头作揖,送上吉言祝福,节日的喜庆让每个人心里都绽放着明丽的阳光,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沿途的山川。走累了,就随便找个石墩或土坎小憩,路途再远,走亲的脚步都不会停下,直到走进那熟悉的亲人家门。接亲是美好的,进门一杯热茶解乏,稍后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和热腾腾的抓肉慰劳,紧接着是美酒上桌,按辈相敬后,孩子们就相约玩耍去了,大人们则划拳行令,吆五喝六,亲情在指头尖对接、在笑声中沸腾,在酒香间飘散……一般住上一两日,畅叙玩够后,就得送亲告别了,不舍的亲人们手拉着手,互相叮嘱,从屋里说到屋外,从院内说到院门,还要往前送老远,直到亲人翻过山,绕过弯,看不见了,才依依回头。因为亲人们都知道,年后就是农忙,再见就是下一个年关了。

至于走亲的礼物,那时候大多是自家蒸的花卷、包子、馒头、各式生肖馍,条件稍好的也有花钱买罐头、砖茶、点心和白糖等。有意思的是,由于年馍都是提前蒸好的,比较干松,在走亲的路上人摇车晃,加上你送我家,我送你家,到最后各家的馍几乎都换成了人家的,而且磨损得面目全非。记得,有一年,十来岁的我跟着姐姐去舅舅家,近四十里路,我们走了整整大半天,等到了舅舅家掏礼物时,我把手伸进包里一摸,来时好好的6个花馍已经碎得不成样子。我倒出来试图把它们拼在一起,垒成一个小山模样,可努力半天没有成功,尴尬得满头流汗。正在倒茶的舅舅看到我的窘态,赶紧过来安慰说:“不垒了不垒了,远路上背来的馍哪有不碎的”说着,招呼舅母在我包里装了两个自家的囫囵馍(这是一种很多地方都有的讲究,不能让客人空着包回去)。

俗话说,走亲走亲,越走越亲。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们衣食无忧,日子美满,可是,亲戚间的相处沟通却复杂微妙起来,走亲已缺乏原来的模样和味道,甚至到了“断亲”的地步。也许是幸福的孩子们不再盼望亲戚们给予的糖果,富足的大人们不再缺少亲戚们的接济,抑或是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自顾不暇,随时光四散的人们,尽管有公交车、私家车、火车、飞机等高效便捷的交通工具替代徒步和驴马,但除了至亲,相互间丢掉了亲近,减少了走动,朋友圈大了,亲戚圈小了,不少人更在乎利益得失,甚至惟己是亲,冷落了族脉,淡释了血缘,这是一种让人忧心的状况。

我多想把每个人心都抚摸一遍,以唤回那些年人情的温度。可是,时代已经把社会世态变异成这样,没有对错,亦难根究,惟愿,每一个人在努力追逐利益和幸福的路上,找段时间停下来,比如这个即将到来的年关,等等朋友,走走亲戚,以免独行太远,遇到风雨时,无法回来,亦找不到扶靠。

因为,没有人情温暖的世界是冰凉的,没有亲情润泽的内心是荒芜的!只要记得走走亲戚,我们会突然发现,不论贫穷还是富有,随见皆亲,随遇是家,一抬头,每一个人都亲近得像微笑的自己!

审阅:郭笑非

简评:旧时的走亲是难忘的,既是老祖宗代代相传的习俗,更是一种家族间纯情的互动,真心的联络,走的是亲人间的温暖,族脉间的承续,人世间的善爱!今天,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亲情却淡了;现代通讯手段发达了,来往却少了。是进步,还是倒退?

终审:严景新

作者:魏天科,男,甘肃古浪人。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更多《在异乡》(怀念故乡的散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