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来源:人民日报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
几十年来,这首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荡过几代人的心扉。人们很自然地把它与雷锋联系在一起,质朴真挚的歌词仿佛就像从雷锋心里流淌出来的。
山歌传唱 寻找词人
1963年, *** 同志题词“向雷 *** 学习”,学雷锋活动便在全国火热地开展起来。随即《雷锋日记》出版,其中题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小诗就此问世。这首小诗又引起了音乐家朱践耳的关注。他特意把这首诗谱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山歌风味曲调。这首歌后来由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获得空前成功。由于新歌发表时的“唱法说明”注明歌词摘自《雷锋日记》,于是大家也都认为:这首歌由朱践耳作曲,雷锋作词。
1963年秋,当才旦卓玛的歌声传遍全国时,朱践耳接到消息,“山歌”原作者“蕉萍”,是焦坪煤矿职工。他于是写信通过组织渠道向陕西省焦坪煤矿党委了解此事。
时任焦坪煤矿党委书记赵炳儒接到信后,曾召开大会询问谁叫蕉萍?没人吭声。第二天,赵炳儒把一位叫姚筱舟的年轻人叫到了办公室:“你就是‘蕉萍’吧?有人看见过你用笔名写稿子。”此人一看瞒不住了,只好点头承认。赵炳儒笑说:“好事嘛,这有啥不敢认的!”便把朱践耳的信转到他手中。看到朱践耳的信,姚筱舟思绪万千,他认真回信说明了写作和发表过程。
矿工心声 灵感源泉
姚筱舟,16岁考入中国人民 *** 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入朝作战后回国,被分配到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当采矿技术员。
姚筱舟的女儿姚琴说,“在基层劳动,与矿工们广泛接触,父亲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焦坪煤矿大部分矿工新中国成立前都曾在私人小煤窑中采过煤,受尽折磨。交谈中他们常新旧对比,对 *** 充满深情与感激,发自内心地说:“ *** 是妈,矿是咱的家,咱听妈的话,建设好咱的家。”
矿工们大多是文盲,姚筱舟便常代他们写家信,一位矿工每次在信尾都要写上“记住党的恩,好好听党的话,报 *** 的恩,交好公粮给国家”这样几句话。矿工们虽不识字,但源自生活的口头文学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形象风趣。姚筱舟因此记录下许多顺口溜和歌谣,如“旧社会,矿工像冬天里的一棵葱;新社会,咱是国家的主人翁”等。
1958年,姚筱舟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一气呵成3首矿工小诗,其中就包括《唱支山歌给党听》,并以矿名谐音的“蕉萍”为笔名。
再写山歌 实现心愿
有生命力的作品就像拥有翅膀的小鸟,1962年《唱支山歌给党听》由铜川矿区飞出,被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录在《新民歌三百首》中,署名蕉萍。
这首诗刊登后辗转流传,当时正在服役的雷锋看到此诗,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录到了日记本里,并对原诗作了改动:将“母亲只能生我身”一句改为“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 *** 号召我闹革命”。
姚筱舟曾回忆:“这一首诗能成为歌词,是雷 *** 的功劳。雷锋在摘抄这首诗时,曾作了‘点石成金’的修改……这一改,就更具有音乐的节奏感,更适宜于谱曲了。”
“1997年5月9日,对父亲来说是难以忘记的。”姚琴说。应上海东方电视台之邀,姚筱舟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节目组带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在现场他第一次见到了朱践耳和才旦卓玛。在雷鸣般的掌声和照相机闪光灯的包围下,他们忘情拥抱、紧紧握手。
2001年“七一”前夕,姚筱舟终于实现夙愿,光荣入党。姚筱舟被誉为矿工诗人,他在铜川矿务局的焦坪煤矿工作了28年,写下近200篇诗歌、散文。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姚筱舟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再创作一首诗歌给党听。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周围人联系到了青年作曲家祝云英老师,二人合作,创作了《我唱山歌给党听》。
“红色的故事一代代传颂,红色的精神扎根人心中。当年你抛头颅洒热血,留给大地一片最美的红……”虽然姚筱舟老人已经离世,但是这首婉转抒情的歌曲已从铜川传唱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