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什么是校园广播(适合校园广播美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什么是校园广播(适合校园广播美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什么是校园广播(适合校园广播美文)

本文为2013年读研期间旧作,曾发布在本人QQ空间和新浪微博,原题为《校园广播那些事儿》。

网络上关于校园广播的文章貌似不多,想想自己做广播时常来豆瓣找资料找灵感,受豆瓣恩惠颇多,写了总结也分享至豆瓣和知乎,也许碰巧广播站的站友经过,可以顺便参考一下。

(仅作为对比案例分享,略去文中学校名称以示尊重)

**********************************************************

一、撰文背景及声明

本文落笔之前尝试过各种方式联系师大校园广播的负责人,通过微博和QQ联系到了站长童鞋,一些建议得到采纳,广播内容也确有一些调整和改观,但是就根本而言,校园广播的制度不调整,做出来的内容再怎么调整也毕竟有局限。就此我专程去校宣传部打算主动约谈相关老师,得到的回复是:老师不在本校区,可以写报告经人递送过去。我不擅长写报告,得到的办公室电话屡打不通(欠费停机),站长童鞋又“很忙”没空带我去见老师……

一腔热血憋在心里很不得劲。后来想想,想要建言,是否也得考虑个资格问题。身为普通学生一枚,能得见宣传部老师之面的机会恐怕寥寥。再者说,就算见到了,我得以什么身份、什么态度来说话呢?嗯,确是个难题!

好在咱生活在现代,草根也有自己的表达平台,并且在“我的地盘”上,不必考虑来自何方的压力,可以直白客观地表述想法,况且能为广大同学所见证,未必不是好事。

既然是以同学一枚的身份说话,在此先做声明如下:

1. 本文纯属就事论事,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不特别针对任何个人和团体。

2. 既然落实到文字上,必然从某角度出发,有角度就有偏见,请智慧渊博的读者保持审慎,自行剔除过于感性的部分。嬉笑怒骂皆出自率性,也为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请勿因言害意~

二、关注校园广播的缘起

关注到师大的校园广播不是偶然,除了我本身原来做过校园广播主播以外,师大的校园广播本身也有让人不得不注意到的诸多理由。

第一次是因一年前我在YS区等车时,回荡在校园里的是张学友的经典老曲儿;一年后在YC校区自习,校园里回荡的依旧是张学友!许多次有时光停滞之感(后来了解到一般是YS区提前录好节目,育才区也拿来播放,所以基本是同步的)张学友也就罢了吧,我不小心听清了那档节目是“体育与健康”——理应热血沸腾的体育节目之中插播张学友的慢情歌?不会有节奏错乱感么?我记得石大的“体育空间站”一般会选“天下足球”的插曲什么的。

还有一次,不小心听到,昨天播过的节目,今天同一时间又在重播?这是个神马态度?以为听众健忘症?我开始对此表示关切了。(后来得知,星期一星期二中午是“校园生活”,下午是“生活万花筒” 其余都是中午下午同一个节目。)

再接着,我察觉到校园广播里播出的歌曲,听到最多的是张学友、刘德华等(这些歌星我们小学初中时代就在听了);中午上课之前的“叫醒音乐”一般是民歌,间或有黄小琥、刘若英。似乎偏向中年及以上口味的深沉、伤感音乐频率比较高;但是十八岁到二十郎当岁的骚年们该有的青葱校园活力向上的感觉我怎么也找不到。

还有两次我听到了“看你坐着小车潇洒远去 \ 留下我独自淋湿在雨里\无情的世界无情的你 \ 你把爱情当成金钱的交易……”——弱弱地问一句:这种歌曲适合在校园里播放吗?

终于有天忍不住找到了相关负责人员了解情况,也对师大校园广播的现状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具体请容我下述)在我看来,目前这样的校园广播,还是大有可改善之处的。

三、校园广播目前的问题

据称,现行的节目安排是设5个组,具体如下:

星期一中午是“校园生活”说学校的大事;下午“生活万花筒”以娱乐为主

星期二中午是“校园生活”说学校的大事;下午“生活万花筒”以娱乐为主(重复周一内容)

星期三中午是“时事广角” 说国际国内的大事(下午重播)

星期四中午是“大学生论坛” (下午重播)

星期五中午是“体育与健康”(下午重播)

也就是说,一周仅仅需要录制(注意,是录制,不是直播)5档节目,节目时间30-45分钟,然后老师审查,然后老师安排重复播出。

我简直看不懂这份节目单,于是问起:“校园生活”和“大学生论坛”可以合并(新闻组);“体育与健康”和“生活万花筒”可以合并(娱乐组)啊?

童鞋告诉我:组别是没有权利修改的···这个是三校区统一的 宣传部审核通过的···要改会非常非常麻烦

——怪不得节目做成这样,从源头上就是这么别扭。所以那些漠无情绪硬邦邦一个节奏读稿子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由于节目名称的定性不明确,播音员们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能够播出哪些范围的稿子、该用怎样的情绪去拿捏播音氛围,听众也不奢望自己能从这种含混的节目中收到什么有益的讯息。

宣传部给广播站播音员是发补助的,为了每天的广播节目正常播出还有一老师专门全天负责(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工作日都在雁山,只有周末回家一次,说起来确实令人钦佩)。

可是在我看来,这样资金、精力都投入不小,却还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状况着实别扭,难道不是吗?

在石大校园广播,做广播是没有补助的,石大校园广播的主播来自各个学院,并非全都是新闻播音专业,但是做节目的态度真的令人敬佩,大家纯凭着一腔热情来供养,把校园广播当做一份事业来做,想想麦克风的那一头校园里有3万人在听自己的声音,就会对校园广播有怎样的敬畏啊!

相比师大周一到周五的5档节目,石大是周一到周日7天均有节目,不算5次“晨读英语”、7次“为您服务”和4次新闻转播的话,一共还有21档节目!

顺便简单介绍下,石大的广播设置如下:

周一到周五早晨有“晨读英语”,是为英语四六级的童鞋催动学习氛围的;

周一到周五中午分别有“环球在线”“报道中国”“新疆视窗”“石大学人”“石大新闻周刊”五档不同的新闻节目(涉及范围从全球、中国、新疆、到大学内部,光新闻节目就五档!)

周六周日中午分别是“Western weekly”和“Top music bar”两档英文节目,介绍西方文化;

每天下午除转播中央台新闻,还有丰富多样的文学和娱乐节目,从各种角度舒展心灵或引荐新知;

每晚都有10分钟“为您服务”节目播报各种失物招领寻物启事以及发布通知。由每天的值班人员播出。

同样属于自治区,石大广播还有 *** 尔语节目和哈萨克语节目,这是尊重民族文化的必需。

这么多节目分别属于3个组:新闻组、文学组、娱乐组。组别确定了,风格也就定了(新闻庄重严谨,文学知性抒情,娱乐活泼时尚),节目的立意都很鲜明,节目个性也多姿多彩,绝不会有两档风格重复的节目出现。

为了保证节目质量,每周一次大家靠墙立正集中开会,分析讨论点评各自节目的优缺点:发音吐字、选题方向、内容安排、情感把握、时间掌控、机器操作、主持人互动程度……乃至道听途说来广大听众关于节目的反馈点评都可以表达出来。

——这才是学生自己的校园广播吧!

有了对比,回过头来说师大这边。

【受众】

曾经问起:“(师大)校园广播的受众你认为是谁?”

童鞋眼都不眨地蹦出俩字:“领导!”

果然,有这一理念为指导的校园广播执行者,如何能做出让人畅快的节目来呢?

领导真的关心校园广播的话,又怎么会容忍这样含混的节目名称一成不变地出现这许多年?想知道时事动态,他们自然会去点鼠标查阅新闻官方网站、直奔CCTV频道,又何必等你稚嫩的“学生腔” 重复播报?

如果说受众是老师的话,我相信负责任的老师们更愿意通过校园广播来了解现在的学生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增进对学生知识面的了解把握,从而更加精准地设计讲课内容,而不是为播出经典老旧的歌曲投票而已,这绝对是在浪费校园广播的价值。

至于播出的音乐类型,童鞋申辩说“曾经放过比较 *** 的歌曲,有老师打电话说太吵。” ——校园广播也不只是为老师服务的吧?师大在校学生按今年的迎新手册估算大概有一万八,校园中学生占到多少比重?学生没有打电话,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沟通的途径而已。石大又何尝没遇到过投诉,但是尽管根据时段调整音量,在妥协中还是没放弃坚持节目的旨要呀。

另外有种解释是说“功放的机器有些毛病,有些新下载的歌曲根本播不出来,而所有的节目都是被程序固定排好模式才播出,如果有音乐播不出来,几分钟之内都是哑音的,这就属于播音事故了。所以老师有时候倾向于播送确定无误可以播出的音乐,所以就有重复播送歌曲的情况”。——我深切地记得为了做好TOP音乐吧,我四处搜集朋克、摇滚、rap、雷鬼等等风格不同的音乐形式,尽管我自己更偏爱轻快的流行风。

要知道,主持播音不是摆弄自家音响,不是你喜欢听什么就能给3万人重复放什么,既然校园广播的宗旨是介绍各种文化,那么节目内容多元化在我看来简直属于职业道德。而这种硬件设施bug可以成为常年播送中老年音乐的理由吗?况且师大的器材比石大的先进许多年。

又有种解释是“主管的老师快退休了,我们也想她安度晚年。”——改善校园广播节目是公众问题吧,为一个人安度晚年,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近两万人的校园文化?况且这是提高改善的建议,有石大广播成功运作的范例在前,未必非要影响老师安度晚年,说不定会锦上添花也是可能的呀。

【内容建议】

1.校园广播的特点之一就是“时效性”。新闻广播是应该每天都有的。目前的节目单上,看起来5档节目中“校园生活”“时事广角”“大学生论坛”3档节目都是与新闻沾边的,但是无明确定位的宽泛节目名称和不规则重复播出总让人怀疑从中得到的讯息是否全面、及时、有效。

2.校园广播既然是由学生来做,就要展现出学生的特色来。广播主持不是复读机,按石大广播站的话来说,“念稿子有用的话,谁都可以,还要 *** 嘛?”自己的感情投入在哪儿呢?可以权威、稳健(新闻节目);可以倾诉、舒缓、吟诵或者真诚分享自己的感悟(文学节目);可以 *** 、欢快、幽默、互动(娱乐节目)……但是前提是要定位好自己作为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关系——这个涉及制度问题,稍后详议。

3.校园广播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播报,不必有心无力地拔高调子去迎合假想中的谁。曾经听过一次师大访谈形式的节目,形式做得挺不错,就是主持人有些喧宾夺主,抢话筒努力显示主导权也就算了,刻意定调子、下结论、拔高“人生意义”反而显得有些做了,让原本可以轻松的氛围变得牵强生硬。

4.除了每天一档节目确实太少,一档节目30-45分钟也有些长。听得出有时候主播们试图把它分成前后两段来做,但是其间的节奏起伏和主题中心转换听起来都不是很明显,还不如直接分成两档节目由两拨主持人来做。一档节目塞四五个人进直播间真的有点儿挤,播音和操机同步进行才是资源优化吧,一两个人就够了,最多不超过三人(石大正是如此)。而且你一句我一句录完就闪的录播真不利于节目的完整性,也不利于主播拿捏完整同频的节目氛围。

石大广播站长曾经说过,我们的主播都是金话筒,随便拉一个出来都可以现场主持一次晚会的。——但是如果是这样支离破碎做节目的主播,做得到吗?

5.其他有关不同节目选取配乐风格;节目主持人声调、语速、节奏、起伏不要差异太大;机器操作细节等等问题已经和站长童鞋讨论过,并且已经得到部分接纳,在此就不再详述了。

四、导致现状的原因

从我的专业方面来分析,有本专著叫做《想象的共同体》,是说本不存在的民族被如何在互动之中创造出来,里面提到人口普查、博物馆和地图这些“官方工具”。其实回头看看,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想象的共同体里面。

别的不多说,作为播音员,他们可能从必须服从的原则里面去勾勒和描画想象中的“官方校园”,然后把自己想象出来的形象表达到节目里去。因为他们受到诸如“不许更改节目设置”、“不许在节目中提到某一级别以下的名字” “节目必须经过审核”等等这些约束,而节目的名称又是如此泛化、缺乏灵感,于是他们感到自己是受到约束和规范的,然后在做节目的心态里就贯穿着这样的信念:我是官方的代表,我是来驯化你们的。我的节目(是被付费的)为官方服务,必定需要带有某种“官方”导向和灌输作用。

然而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压制性的“官方”。

证据之一是我所接触的石大校园广播也有几乎相同的种种节目原则:“不许更改节目设置”、“不许在节目中提到某一领导级别以下的名字” “节目必须经过审核”;但是由于节目组设置非常明晰,各组别不改,其下的节目如果经过论证确实不合理,或者有更好的节目策划,都是可以调整的,根本不是想象中那么铁板一块。并不是现状不可改变,只是选择去不去争取而已。

而且节目组别方向确定了之后,各档节目发挥的深度和空间反而更大,新闻的就去官网找新闻,那些都是经过权威审核的不会有问题;文学和娱乐就去找材料或者自己写稿(石大鼓励原创写稿播音主持),而学生撰稿不大可能写什么违反审查原则的东西,况且还有各组经验丰富的组长审查稿子提出建议。

空泛模糊的名称束缚了做节目的想象力;明确的定位却带来更多自由,这倒是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比之下,最引人深思的也许是——

石大广播的定位是“学生做学生自己的广播”,可以直播,允许犯错,但能够做出有活力灵气的新鲜节目;

师大校园广播的定位则是“官方宣传的广播”,不许出错,只许录播。宁可平庸,但求无过。

然而,学生强行扮演“官方腔”,够份儿么?这又是谁的想象?

五、校园广播存在的意义

一所校园的构成,绝不仅仅是教室、课桌、学生、教师、多媒体、图书馆这些实物或者说硬件;它必须还有一些有温度有力道的装饰品,比如校门口的麻辣烫,比如马路边的奶茶店,比如应季开花香味弥漫的桂花树,比如每天播出好几遍的校园广播……这些都是多年以后对学校回忆中值得温习的东西。也许多年后偶然邂逅一首老歌、看到一个语词,就会触动某人曾经的校园生活片段,而这一片断,因为有了校园广播做背景氛围而摇曳生姿。

客观地来说,校园广播属于宣传部,而它的意义不只在于“灌输”校方理念这么简单。

校园广播不只是针对当下而做通告公告,它还面向未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在大学校园渐渐被放逐到远离城市金贵商业区、与社会生活隔离的不接地气的郊外,而大学毕业生又被期待拥有“对社会的完整了解”、“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一矛盾之下,校园广播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动态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他们青春正盛,有更多丰富的情绪需要舒缓和交流;他们也渴望得到更多书本以外的讯息和知识, 这些都是校园广播可以而且应该给予的。

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校园广播不只是一个凭嗓子拿钱挣面子的地方,它更是一个很棒的现成实习基地,在这里可以学到包括关于发音吐字、机器操作、软件编辑、节目策划、表达技巧、应变能力等等无价的技术,还不提在这里结识到的高质量精英朋友圈。

我曾经因为坚持原创写英文播音稿,专业翻译成绩两次全班第一,英语得到应用,课业成绩当然也沾了光,这是良性循环的。在上海五百强新人入职培训现场,我主动要求总结感想,针对公司的龟兔赛跑的乌龟精神,现场即兴演讲,整合出一个动以不断进取、静以躬身反思的“冬虫夏草精神”。会后有许多同事(大都是本科毕业生)问我来自哪个学校。我感谢我的学校,尤其感谢校园广播站,因为正是在那里我学会了如何饱满地开场白、流畅地串讲以及漂亮的收尾。

对于老师来说:以上已经提到过,在校园里走动或者等车的同时,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学生们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是什么精神状态,从而加深与学生的理解与沟通,而不是上完课赶紧夹着包去赶车回育才区。

对于学校来说:校园广播如果能够做到“学生自己的广播”而不是学生口中“他们的广播” (鬼知道“他们”是指谁),那么无论是从更加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中受益熏染的广大学子,还是在校园广播中得到各方面完整历练的播音主持们,今后无论去向何方,对于母校的感念之情都会更加深厚,得益于母校的越多,也越容易归荣耀于母校。多年后的校友会,谁知道会出什么名人呢?

六、花絮

师兄打趣说我对校园广播这事儿还挺上心, 我笑答:

“我知道这样一个无论是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校友会都有益的问题,如果不说,那是我怂了;

如果我说出来大家无动于衷,呵呵,那已经超出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了,反正我说出来也就心安了,别的我还能怎样呢?”

熬到凌晨三点多,这篇文章连敲字带修改花了近四个小时,还不算几个星期一直在打腹稿。这不算什么“正经事”,但在我看来非做不可,不吐不快!

回头看来,本文纯属吐槽,并未设置预期读者,也因此保留了思考和发言的独立性。不是公文报告,所以不考虑谁的面子里子。言辞确实犀利了点,但革命总是极端的才有机会推行不是么?

站长童鞋表达过想把广播做好的意思,也根据我的建议做过适当调整,选乐和节目形式已有些明显改观。但在我看来,改进还远远不够,因为未触及根本。

这篇文章是带有情绪的,情绪不指向任何个人,而指向那也许只存在于想象中暧昧不清的“制度”。

更多什么是校园广播(适合校园广播美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