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人类社会很现实,也很理想,很抽象,也很具体,很残酷,也很温暖。人类与哲学的关系,就是现实与理想,抽象与具体,残酷与温暖的关系。
现实很残酷,但理想却很温暖。这是自人类诞生以来,活着的基点,即源哲学理论。没有源哲学理论作为基点,很难想象,人类能够繁衍至今仍生生不息。
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动态环境,理想是一种精神诉求和情感渲染。因此,文学,就是人文学,但不是个体人文学,而是人类社会之人文学。因为在科学尚未发现新的物种之前,人类是群居性超级智慧生命体这一客观事实,其唯一性与超级性是源哲学理论之一,根本无须辩论和验证。
如果把人类活着的基点作为源哲学理论之一,把人类是群居性超级智慧生命体作为源哲学理论之二,把人类社会人文学立场导向性作为源哲学理论之三,那么就可以利用源哲学理论之四抽离分析法,将人类社会人文学(简称文学)的逻辑清晰地展现出来。
抽离分析法,是一种抽象分析法,也是哲学逻辑思维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但却不是想象,而是建立在客观真实有效的基础之上。通过抽离分析法可以发现,人类生存的逻辑由五大要素构成:情感、金融、技术、武器、关系。也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把五大要素称之为帝国,即情感帝国、金融帝国、技术帝国、武器帝国、人类关系帝国,而中国是唯一的情感关系帝国。发挥这样的想象力,是因为当今世界的问题,即主要矛盾之核心焦点,仍然是霸权与反霸权的问题,而霸权国又叫帝国主义。但是现在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情感帝国和人类关系帝国,那么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就仅有金融帝国、技术帝国和武器帝国了。而根据人类源哲学理论之五竞争原理,人类社会的竞争,在没有情感与关系要素与金融、技术与武器并存的前提下,必然是恶性竞争,且最终解决的方式,就只剩下战争了,而战争是人类解决争端最残酷的方式。现代战争是毁灭性的战争,而人类要不要总是徘徊于毁灭的边缘?每个人都可以自己选择,但相信大多数人如果不是伪装的,都不会选择徘徊于毁灭边缘。
个人选择人类不要徘徊于毁灭边缘,所以希望现代文学作品不要太离谱,也不要为了有形价值而将文学完全商业化,更不要为了文学而文学,将社会人文学完全私有化,也就是说,将个人价值观凌驾于社会价值观之上,虽然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这里,我暂且不论受众有多少,因为不明文学观的逻辑真相,或者将精神寄托于西方霸权的错误逻辑,即弱肉强食的逻辑,所以不值一驳。但是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一一涉及。这需要源哲学理论之六文学之人性论,即文如其人、文过饰非、文无反差、文不切时、以及中国文化最核心与关键的中庸之道。
用中国传统哲学分析人类社会的人文学观点,以下简称文学观,即传统哲学和源哲学,是新概念,因为这两个概念符合与时俱进的原理,所以没必要重复赘述。中国重要文献《老子》一书中早就讲过了,有一种东西,说不清、道不明,看不见摸不着,无形但真实存在。又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种东西,说它是感觉吧,天地万物皆遵循其规律;说它是规律吧,又变化万千难以捉摸;说它是科学吧,只能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去预见和用最终的结果来验证,而没有具体的环环相扣的细节性逆向还原过程。它究竟是什么呢?暂且称之为道吧。道,它是现在逻辑思维规律、悟性和践行,包括现代手段能够验证的和无法验证的两部分,即物质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道,其实在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存在了。道,其实就是哲学,只不过那时候没有这个文字概念而已。现在把它称为哲学,只是为了在世界更广范围便于理解和接受而已,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哲学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其哲学思想和判断,包括更早的《易经》、《孙子兵法》、非迷信化的《阴阳五行学》等。只不过好经看谁念了,当然也有时代社会的局限性,国家政治需要。因此,在当时正确,现在不一定正确。不要说哲学、科学等等源于西方,传自日本,那是小儿科。人类从来不乏发明创造能力,因为人类是群居性超级生命智慧体,影响力和作用成果,时代可以掩灭或隐藏,也可以凸显或扩大普及,但是对于人类而言,质变或量变,都远未能走出现代科学所能探索的范围。人类,仍然无法自由遨游于科学可见的宇宙之外的无限宇宙,甚至不借助现代科技设备,连地球都无法踏出,还侈谈自由。
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来看,说人之初,性本善,完全没有错,错在于西方的哲学混乱的逻辑思维导致,人类被高度物质文明与科技屏蔽和神化,进而失去判断力,一味认为强大即真理罢了。关于人性论,正确的哲学观认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具有恶的一面,关键在于引导。这就是媒体和文学的作用了,正所谓文如其人,其人善则受众向善,其人恶则受众向恶。这一引导,叫源哲学理论之六,即文学观立场问题之一,文如其人。文学观立场问题之二,叫做文无反差,也就是说,没有对比,就没有反差。只揭露不歌颂,算什么?没有立场吗?非也,只揭露不歌颂,包含着人之初性本恶不值得歌颂的意涵在里面。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总之失去了文学对人类引导的作用价值和意义不可取。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类要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加入情感哲学和人类关系哲学。情感哲学,就是相对于现实的理想部分,一是软约束,道德舆论的引导,二是硬约束,法律制度纪律对正常秩序的维护和维持。没有这两个前提条件,就没有相对(相对于软性与刚性的道德和法律)民主自由的人权。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而言,民主自由的人权,属于情感类哲学,是相对于现实的理想哲学,也就是说民主自由的人权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庸之道引导人类社会趋向于相对民主自由的人权,西方引导人类趋向于绝对的民主自由的人权。中国先贤(圣人是贬义词,因为人无完人,完美主义不存在,称先贤更符合逻辑常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又何必强加于人呢?无非是包藏祸心而已。中国传统哲学同样反对东施效颦,削足适履和刻舟求剑。任何理论,必须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因才施教,温故而知新。这是《易径》、《孙子兵法》的智慧哲学。
根据文如其人、文无反差、文过饰非、文不切时源哲学理论原理,人是有社会和国家以及地域属性的,包括政治文化属性,文学亦然,民主自由的人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中庸之道更趋向理性逻辑和积极的一面。只揭露,不歌颂,这种文学观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文学观的实质是立场。没有立场的文学观,首先传播的是一种私人文化价值观,其次是一种完全脱离实际的唯心论哲学观,最后是把自己置于人类社会之外来看人类社会,在思想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自由王国里,自觉和不自觉地把自己神化并视作唯一的判别标准。根据文无反差原理,揭露可以增进人类的智商,赞美可以增进人的情商,而情商是人类区别于非生命体的唯一的根本性特征,也社会关系维系和维持,以及大众归心的最佳方式,更是人类生活䌓洐下去的无限勇气、无形价值和精神意义。没有情商的人类社会,是怎样一种社会心态?自杀前的病态吗?智商可以用科技弥补,可以在斗争或博弈中增进,而情商一旦丧失则难以弥补。文过饰非,文不切时,皆违反与时俱进原理,如果不是为了歌颂而歌颂,也就没必要为了揭露而揭露。文化观决定一个人的哲学观,哲学观决定一个人的立场。立场问题,是文化价值观革命,但不代表文化革命一定是批判和批斗等过度方式。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理性批评、评论、问责、釆取道德谴责和走法律途径。文化革命并没有错,错的是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文化革命的初衷是改变危害国家安全的文化投机分子,没有立场和立场站在敌人一方,以及搞文化渗透颠覆的间谍分子,结果造成了混乱或因不可控而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起到了反作用。从哲学的逻辑角度而言,文化革命,在特定时期是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和保障政治安全的极其重要和必要的一环,但须在可控范围内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不可以被利用。如果说是道德绑架,说侵犯民主自由的人权,可以选择去西方偏重于物质文明建设与绝对民主自由的人权国家,没必要 *** 在东方,脑袋在西方,脱离人类社会范畴、脱离国家和地域属性,以为天下太平、世界正义、全球幸福,每个国家都安全,经济民生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军事武器无忧,自己天下笫一,如同完美圣人一样不分敌我,随意指手划脚或邀功请赏了。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好日子是怎么获得的,饭碗怎么样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换一个角度而言,假定善恶之分有个中介点,这个中介点是中庸之道,那么中庸之道更趋向于积极的一面。因为树立了善的标榜,所以人性以追求善,以追求社会认可、获得大多数人的尊重和自觉绾护为标准。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的满足,表现为文化吸引力、文学成就和社会地位。反之,只揭露,不歌颂,违反文无反差原理。也就是说,作者本人认为人性本恶,包括作者本人,不值得歌颂。这样,正如作者`的话,“文学不是用来歌功颂德的”。那么问题来了,人性都是恶,善又不值得歌颂,人类将以追求什么为标准呢?向善还是向恶,这就是立场问题,而立场问题又决定教育作用。举个例子,小孩子你夸他真善美的一面,他就以追求真善美为标准为荣,你天天揭露他损他,就会产生叛逆或逆反心理,他就会与家长对着干,因为他无论怎么做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你的夸赞,所以他就会反抗你,把你视为敌人和威胁,因为他失去了安全感,自卑和不自信。那么请问,没有亲惰和温暖、没有友情和爱情、没有真善美和对美好的向往,哪个家长会这样教育孩子?请问作者本人是这样教育自家孩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