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怎样出书?(怎么能出书),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怎样出书?(怎么能出书)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怎样出书?(怎么能出书)

出书跟发论文不一样。出书虽然也有很多文化公司作为作者和出版社之间的桥梁或者中介,主要面对的是自费出版,这条路知乎上介绍的答案挺多的。我说说自主投稿。

物色出版社要领:1.题材对口;2.有特色有差异化;3.读者对象鲜明;4.合适的编辑。

从比较狭隘的角度去看,作者去主动找出版社(的编辑),是一种缘分。实际上,每家出版社、每名编辑都有自己的一套“活法”,他们也都有自己负责的图书领域,并有在其中擅长的方向。所以作者想写书,或者写了书,只要想出版成书,就一定要去对接编辑,将你的想法和编辑去碰撞,给编辑理由去愿意出版你的作品,用你的见解的考量和你的(希望呈现的)作品说话,让编辑认同它,从而帮助你将这些理念更好地传达出去,并且将你的作品,变成图书产品——注意产品两个字很重要。图书是你的精神结晶、你的成果结晶,但它终归是个产品,如果这不是一个你能付资助费来平衡成本的产品,那么它就要么能赚钱,要么有更高的、可考量的社会价值属性——让出版社宁愿这本书不赚钱,甚至帮你去向国家要钱(各类国家出版基金),也要让它出版。

看官们,你们一定会想:要达成上面的黑体字内容,可是够难的啊,上哪找对的人啊!没错!这非常不容易,特别不容易,作者跟编辑之间,真的全看缘分。全中国在新闻出版署注册的、能胜任责任编辑职称的大约6-7万人,人山人海,每个人各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生存模式”,甚至每家出版社也都有自己的“玩法”。这就涉及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投稿的针对性。每家出版社的经营模式不一样,而且更重要的是,擅长的领域也不一样,哪家是大众社、哪家是科技社、哪家是文学社、哪家是医学社、哪家是综合社,这确实需要作者去做做功课,去找自己的专业领域、自己的参考书上最常见出版社肯定是不错的方法,而且对于自己不花钱出书的作者,个人经验是找大出版社反而更能获得有用的信息。话题转回来:正因为编辑和作者真正完全达成一致是很难的事,所以,遇到被拒绝、被退稿等情况,根本不用气馁,换一家出版社,甚至不换出版社,换一个编辑试试,可能都是有用的,正如前面所说,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好马需要好伯乐。由此引出另一个问题:伯乐是那么的好当的么?

这时候作者一定会想:编辑懂个啥呀,他要是懂我的东西,他要是会写东西,他自己写去啊!跟我面前装X,给我立个门槛让我求着你们?特别是一张嘴还问我:您这边有资助费么? 这都什么意思啊! 在此说几句心里话,解释一下这个逻辑。首先,编辑虽然是搞文化工作的,但首先它是个专业技术岗位,这个岗位的工作方式是有制度、有标准、有监管的。一本稿子变成书,变成一个产品,前后差别其实特别大,而不是作者稿子写成什么样,就排个版印去了,那三审三校还有啥意义。稿子成书,流程大概有20多步,每一步都涉及不同的人,但是把这些流程走下来只是这个岗位最基本的技能,编辑和其他工种一样,是个入门容易,但是没有上限的综合技能,千人千面,而且一定是术业有专攻的,万金油儿类型的编辑成不了事儿。

您让我一个工程技术图书编辑去做文学书,我连门都摸不着,是要让人笑掉大牙的,那不啻于是对作者的侮辱;有时候专业分别甚至细到,我做的是通信和电子领域,我就算很细节的知识正确性问题自己把握不了,很依靠作者,但是至少我能保证专业术语、标准物理量符号、上下文逻辑都对,因为我有数千万字,上百本这个领域书稿的编辑加工经验,我还有这个领域什么书能卖,什么书不好卖的经验感知,这一点作者不一定有;可你让我去编辑机械设计手册,那我就完蛋了,工程制图看不懂,金属标号全抓瞎,哪怕我是个正高级职称,您也别相信我——都是编辑,一样隔行如隔山。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一个回答:做出版社的编辑需要什么样的技能?

瞎说了半天大实话,主要是想告诉各位,主动投稿这件事,很看运气,所以尽量多试,别怕一稿多投,在签出版合同之前,多撒网,一般联系到的编辑也会帮你出主意,介绍你自己认识的相近领域的同事或者渠道。那怎么做?主要有这么几点:

1.自己对自己想写(或者写好)的书有明确的定位:知道这本书是写给什么人的(特别是技术类的书——我不做文学书,这类书怎么运作我毫无概念),这本书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本书比市面上的哪本相似的书好在哪,现在我这本书所写的东西好多书都没说明白,可是我能说明白,等等。只有读者对象清晰,写书的时候才能将叙述口吻、前后知识深度等标准一碗水端平;只有明白自己的书能让读者读后得到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因为很多自发投稿的作者老师们被拒绝,很多都是“我喜欢研究它,我把我知道的都写出来了,写的特别全,写得特痛快”,这就属于大忌,因为这样的书稿,再往产品这个方向打磨的时候,就很难。因为上述这几点是编辑主动策划图书的时候最早需要确定的步骤,而如果投稿忽略了这几点,很可能编辑会要求作者将书稿的大纲体系全都重新安排,而原稿必定会面目全非,继而很多老师就觉得编辑是在故意刁难人。

2.编辑决定要不要接受投稿,要不要将题材出版,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题材领域对不对口、符不符合自己公司或者部门的整体大方向、自己喜不喜欢、题材内容自己把握得住与否、当年的考核任务完成情况等等,这就跟前面说的一样,作者找编辑碰撞都是缘分。

3.物色出版社的时候,优先选择自己这个领域最喜欢的那本书,看看是哪家社做的,看看封底或者版权页,署名的策划编辑或责任编辑是谁,从这里入手,版权页上一般都有出版社的售后电话甚至编辑热线,打个电话过去,点名说找这个编辑,基本上你会得到这个编辑的工作分机。有些书不印策划编辑只有责任编辑,有些书都有——找策划编辑(或者出版人)优先——因为这个署名意味着这本书是他负责的,基本就是他组来的稿子。 而“责任编辑”一般来说是这本书的审稿人(编辑加工者),他可能是策划编辑本人,也可能是别人。(这里做个区分:责任编辑署名有一定的职称意义,必须是在总署注册的,至少有中级编辑职称的人,同时也是稿子全文逐字逐句编辑加工的人;策划编辑署名体现的主要是岗位意义,表示这本书是他策划的,是他组来的稿,是项目负责人,但是他不一定亲自编辑加工。这两个工种工作范围有交集,也可能完全重合,但是这两个名字概念范畴不一样)。

4.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个预期,假设您写的这本书本身就是类似于高精尖科技题材,全国就不到50个人能懂的那种;那基本就不要考虑免费出版的事情了,还是去试试找到一些科研基金之类来赞助吧。

(本文引自;有什么方法可以免费出版图书? 有改动)

至于交稿后,稿子在出版社里变成书的流程,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更多怎样出书?(怎么能出书)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