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通古斯大爆炸和天启爆炸、空车快车和死丘事件,这些自然爆炸之谜,天体物理作了最新揭秘和诠释,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通古斯大爆炸和天启爆炸、空车快车和死丘事件,这些自然爆炸之谜,天体物理作了最新揭秘和诠释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通古斯大爆炸和天启爆炸、空车快车和死丘事件,这些自然爆炸之谜,天体物理作了最新揭秘和诠释

1 第一部分:地球历史上四次神秘大爆炸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多次自然爆炸的未解之谜,最为闻名的有俄罗斯的通古斯大爆炸、中国明朝时期的王恭厂大爆炸、我国贵州的空中怪车事件和印度的死丘事件。

下面来逐一介绍:

1.1 明朝王恭厂大爆炸:

时间:1626年5月30日上午9点。

地点:明朝都城北京西南处的王恭厂。

名称:天启大爆炸或明朝王恭厂大爆炸。

区域:核心爆炸半径约750米,面积达2.25平方公里,波及范围长约6.5公里,宽约2公里的区域。

危害:造成2万多人死伤,近万间房屋被毁。

发生过程及超常现象:

明朝天启6年,即1626年5月30日上午,天气晴好,天空突然传来巨大声响,一个超大火球自东向西在天空滚动,伴随遮天蔽日的云雾翻转,瞬间天昏地暗、火光四起,地面上的房屋、人畜或被碾成粉碎、或被抛向空中,过后似雨点一样散落地面,散落最远处达数十上百公里。

伴随爆炸时发生巨大震动,周围很多房屋被震倒,造成大量人畜伤亡。

当时明朝皇宫处于爆炸边缘,而坚固的皇宫也有多处坍塌,多名侍卫、匠工和不满周岁的皇太子被砸死,皇帝朱由校躲在桌下幸免于难。

这次爆炸的威力巨大,重达几吨的石磨都被移走几十米,多棵大树被连根拔起,现场升腾起一股蘑菇云。

此次爆炸最为诡异的是:大多死伤者身上的衣物被剥落,很多死者赤身裸体,许多人被卷入空中后 *** 降落远处,衣服被吹到十几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山林树枝上。

爆炸原因:

关于此次爆炸的记载,各种史料叙述非常详细,事后朝廷组织了详细事故调查,均已不明天灾报告。

1986年,北京地质学会组织了20多个学者研究团体,利用现代知识对天启大爆炸进行分析探讨,得到的结论莫衷一是,虽有多种诠释版本,但都被否决或缺少证据。主要观点有:

地震说:

现场确实有震感,但现场物体被腾空、中心区房屋被击碎、腾升蘑菇云、人体衣物剥落、受灾区域狭长等都与地震现象明显不符。

火药爆炸说:

当时王恭厂确实是明朝的火药贮藏仓库,有黑色火药数千公斤,但事实是灾难发生在前,火药厂是事后被引爆,当时用于战事信息传递的黑火药,爆炸威力很小,不可能产生如此大的爆炸力,且爆炸中心摧毁程度远大于炸药库所在地。

龙卷风说:

除了晴好天气缺少形成条件外,龙卷风的灾害特征不完全符合现场状况。

陨石说:

现场没有发现陨石坑和陨石。

另外UFO说、强静电流说等等,不仅缺乏依据,也不能完全解释现场状况、物体腾空、人体 *** 、蘑菇云等现场特征。

因此,明朝王恭厂爆炸的原因,成为世界自然爆炸之谜。

1.2 通古斯大爆炸

时间: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

地点:今俄罗斯通古斯河附近,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

名称:通古斯大爆炸。

区域:爆炸波及面积达2 150平方公里,威力相当于2千万吨TNT炸药。

危害:处于无人区,有近8千万棵树被烧毁或截断。

发生过程与现象:

事发前,有多名目击者看到从贝加尔湖西北方向快速移动一个巨大火球至通古斯地区,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事发后,通古斯地区大范围的天空持续多天呈现橘黄色,夜晚也明亮暗红如同白昼,即使数万公里外的亚欧地区的夜空,几天内都出现了暗红色。

现场产生强光,中心区域高温灼热,腾升起蘑菇云,同时发出巨大声响,形成的冲击波将中心区域外600多公里的玻璃震碎,远在数万公里外的地震监测仪和气压异常记录仪均被监测到相关数据。

爆炸原因:

因为事发地点是西伯利亚的无人区,事发时间又是1908年,当时俄国政局动荡,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科学考察并没有及时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虽然作了较详尽的科考,但由于冷战原因,科考几乎都是苏联的独立调查,直到苏联解体,世界性的科考组织才进行了细致研究。

由于时隔日久,缺乏爆炸当时的现场特征记录和原始描述,因此后来对爆炸起因的解释多具有推测性,使得本来就谜团重重的爆炸更具争论,各种学术观点不断冒出,上百种诠释,各说纷纭,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定论,故被称为通古斯爆炸之谜。

归纳起来,主要诠释的学术性观点如下:

陨石撞击说:

陨石撞击说得到大部分科学家的认同,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科学家都进行了电脑模拟实验和电脑演示和计算,可以得到比较信服的解释,但是,爆炸现场没有找到任何陨石,虽然若干年后找到了3个类似的陨石坑,面积在90~200平方米左右,但陨石坑内没有发现任何陨石,没有很明显的陨石撞击特征。

核爆炸说:

核爆炸说的立足点就是现场腾升了蘑菇云、强光、强大的冲击波和气浪特征,但是爆炸中心没有核爆炸的高温证据,同时也没有完整的核辐射和核残留证据。

外星飞船坠落说:

没有任何碎片和外来残留物,没有目击证据。

反物质说:

反物质来自哪里?地球不可能存在反物质,如果反物质来自外太空,在地球大气层就会爆炸,不可能到达地球表面才爆炸。

彗星刮擦说:

彗星质量和体积庞大,其运行轨道可以计算和发现,早期容易被全球其它地区观察或目击,但是没有任何其他地区观察和目击到,也没有任何彗星轨道可以佐证。

1.3 贵州空中怪车事件

时间:1994年12月1日凌晨3点。

地点:贵阳市北郊18公里处的都溪林场

名称:空中怪车事件或都溪林场爆炸

区域:核心区域范围长约3公里,宽约150m~300米,周边5公里范围波及影响。

威力:近400亩马尾松均被拦腰截断,5公里外的贵阳玻璃厂屋顶被揭,围墙推到,钢管被截断,重达50吨的火车被推移近20米。

发生过程及现象特征:

据当时都溪林场职工描述,事发当晚暴雨,凌晨睡梦中被空中轰鸣的巨响惊醒,伴随着强光呼啸而过,门被强大的力吸住无法打开,空中像一辆快速的列车经过,故此被称为空中怪车事件。

事后发现,近400亩的树林被拦腰折断,这些树均高达20米左右,直径在20~30厘米,截留的树桩在1.5~4米不等,在近3公里的区域内,对树林的摧毁具有跳跃性,即不是连片破坏,而是具有明显的4个带状区域,树干的倾倒方向基本上是西向,部分小树有擦伤痕迹,地上叶片残枝大多没有被吹走。

此次爆炸没有造成人畜伤亡,远在5公里外的厂区保安被风卷起,并在空中移动了数米,附近高压线和电话线未受损。

爆炸原因:

爆炸发生后,各地专家和学者纷纷前往考察和研究,作了大量的检测,没有发现核磁异常现象,也没有找到陨石和陨石坑。

因此,对于都溪林场爆炸的解释,大体上形成三个主流观点:

下击暴流说:

下击暴流是雷暴引起的气流下沉运动,从而形成近地面向外扩散的水平风,这符合当时事发时的天气条件,但是,下击暴流的下沉气流对树木的摧毁应该是圆形辐射状,这与现场树木均呈西向倾倒明显不符,而且树下叶片未被大规模吹动也不符合下击暴流说。

陆龙卷风说:

现场具有龙卷风部分特征,但与当地的气候特征不符,龙卷风不可能在山区发生,即使发生,龙卷风的破坏是连片的,不可能出现跳跃性的破坏;其次,龙卷风对树的折断大多是拧成麻花状,而不是拦腰截断。

UFO故障撞击说:

认为是外星人飞船因故障而刮擦树林,折断树木,经历四次反复跳跃性的撞击树林,造成树木不连续的带状截断,事后UFO被修复而飞走,这能很好的解释现场树林跳跃摧毁特征,但缺乏有力目击证据。

1.4 印度的死丘事件

时间:距今3600年前。

地点:印度历史上的摩亨佐达罗城文明遗址

名称:死丘事件

区域:约5万人的城市居居区全部摧毁,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

威力:具有高度发达的古城文明顷刻毁灭,中心爆炸区域近1000米,远离中心爆炸区几十公里外,挖掘出大量人体骨架,无数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死亡,因此被称为死亡谷地,即死丘事件。

爆炸原因:

原因不明,科学史上把通古斯爆炸、天启爆炸和死丘事件并称为地球上三大自然爆炸之谜。

发生过程与现象:无从考证,不详。

2 第二部分:四大爆炸事件的新诠释

2.1 四大爆炸事件的共同点

通过对这四起爆炸事件的起因和过程归纳,对现有的材料总结和分析,得出这四大爆炸事件具有以下9个共同特征。

第一、具有瞬时性。

发生爆炸时来得突然,去的也快,往往就是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时间。

第二、爆炸威力巨大。

以上四大爆炸最小的属于贵州空中怪车事件,这也造成了几平方公里的破坏,中心区域5公里外重达50吨的火车都被推移了20多米,更不用说通古斯爆炸的巨大威力,这些破坏威力都是远超人力范围。

第三、具有强大的气压波。

爆炸发生前后均有巨大的空气挤压现象,具有飓风特征,因此大都产生了爆炸性质的蘑菇云现象,蘑菇云形成需要空气瞬间挤压和局部巨大温差才能产生。

第四、均属于空中来客引起的爆炸。

以上事件除了印度死丘事件无从考证外,其它三起爆炸都有现场视听者描述了天空有发光体的快速移动和巨大轰鸣声。

第五、爆炸具有明显的带状性和方向性。

以上爆炸虽然都有损毁最严重的中心区域,但是这些爆炸中心都不符合辐射性的圆周状特征,而是具有方向性的长带状破坏。

第六、均有发光物移动并伴随尘埃漂浮现象。

爆炸发生时大都有目击者表示天空出现巨型发光物快速移动,事后伴随尘埃漂浮致天空昏暗,天空变色等现象,在通古斯爆炸和天启爆炸中,这些现象都有明确记录,但贵州空中怪车事件因为当晚的大雨天气,加之是晚上,因此无法观察到尘埃和空中情况。

第七、都不是超高温爆炸。

这四起爆炸的中心区,除了印度的死丘事件考古疑似有高温爆炸性质外,其它都不具有高温爆炸性质,天启爆炸伴随火药库爆炸也没有出现剧烈高温,而空中怪车事件没有着火痕迹,当然,这要感谢当晚的大雨天气,也就是说不具有类似的核爆炸特征。

第八、没有预兆。

这四起爆炸事件发生前,均没有出现任何明显的异常现象,也就是说没有任何预兆,来得快,去的也快,无规律可循,也无重复发生现象。

第九、找不到明显的爆炸残留物。

这四起爆炸中,都没有找到陨石或其他引起爆炸的遗留物,也没有明显的爆炸坑或陨石坑。

2.2 四大爆炸的原因均属于天体刮擦事故。

天体刮擦事故是指:两个天体的公转轨道存在交汇,当两个天体在交汇处相遇时出现挨近、刮擦、坠落、碰撞等事件,称为天体刮擦事故。

发生这种星体刮擦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两个星体的公转轨道存在交叉,在交叉轨道处两个星体恰好同时通过,因此发生了挨近、刮擦、坠落、碰撞等现象,故此称为天体刮擦事故。

轨道交汇的两个天体刮擦时,具有下面一些基本特征:

【1】由于两个星体运动的相对速度非常快,体积较大,当星体之间存在大气层时,那么就会发生大气层被挤压而产生类飓风破坏特征;

【2】与大气层摩擦会产生发热发光现象,因此破坏具有火灾破坏特征;

【3】与实体刮擦就会产生严重破坏和剧烈撞击而类似爆炸特征;

【4】星体碰撞会发生撞击坑,同时星体会被弹离而发生变轨,因此破坏具有类地震特征;

【5】两个星体刮擦时相对速度非常快,因此刮擦具有瞬时特征;

【6】由于星体公转轨道都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因此,星体刮擦事故均具有明显方向性和带状性破坏特征,刮擦方向就是星体的轨道方向,而刮擦宽度一般就是星体的相互刮擦区域。

以上特征与上述四大爆炸事件基本吻合,可以初步确定,这四起爆炸起因均属于天体刮擦事故。

以地球为例,如果小星体与地球的公转轨道存在交汇,那么根据轨道交汇点远近不同,可以将外来星体与地球危害关系划分以下几个类型:

,《1》远交汇星体:

轨道交汇点与地球核心距离大于15万公里。这类星体繁多,由于这些星体自身不发光,对于体积较小的天体,很难被观察到。

这类星体对于地球来说是安全的,一般情况下,对地球不构成任何威胁。

《2》近交汇星体:

轨道交汇点处于地球大气层外,与地球核心距离小于15万公里。地球大气层厚度最大半径约为10 000公里,那么,这类星体介于地心外约10 000~150 000公里之间。

近交汇星体被地球捕捉的可能性不大,成为地球的卫星或陨石概率很小,这是因为星体距离地球较远,地球引力作用微小,改变其轨道能力有限。

这类星体对地球具有一定的安全隐忧,但威胁不大,与地球刮擦撞击的概率极小,相对来说仍是安全的,例如2019年7月25日发现的“2019 0K”的小行星,就属于这一类型。

《3》流星体:

指外星体与地球的轨道交汇点处于地心距离10 000公里内,地表100公里外,表明这类星体交汇轨道处于地球大气层内。

这类星体由于运行轨道交汇于地球大气层,当星体与地球相遇时,就会与地球大气层摩擦,形成发热发光现象,星体表面因摩擦产生高温,表面脱离成为发光尘埃,这就是晚上看到的流星,流星白天很难被观察到。

流星能否被地球捕捉,决定于流星的质量和轨道上的运动速度,即轨道动能。

对于高速运行的大质量流星,无论是地球引力,还是流星与地球大气层的摩擦阻力,都不足以改变其运行轨道和消耗其轨道动能,大部分流星在瞬间就会穿越地球大气层,然后沿原有轨道或稍微更改轨道后,继续运行而远离地球,对地球不再构成威胁。

这是因为:地球的大气层直径不足2万公里,而流星与地球的相对速度一般高达百米每秒,因此星体与大气层摩擦时间长则几分钟,短则几秒钟的时间,这对于进入地球大气层的高速运动且质量较大的流星,对其轨道影响和动能损耗都不大,甚至因为地球的弹弓效应,这类星体还有可能加速离开地球,因此,这类流星很难成为地球卫星或陨石,对地球不构成实质性的危害。

而对于速度较慢且质量较小的流星,由于地球的引力和大气层摩擦的双重作用,可以改变其轨道变成地球卫星,严格说是地月系的卫星,由于卫星处于大气层内,因此会被大气层持续摩擦,最终质量变得很小,轨道动能被耗尽,最后自由降落到地面成为陨石,这对地球的威胁和破坏也不大。

总之,所有流星都有自己确定的轨道和轨道动能,即使外来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而受到摩擦,绝大部分流星的轨道动能损耗和地球引力都不足以改变它们的轨道,因此成为地球卫星或陨石的概率依然很小,它们大都能穿越地球大气层成为瞬时流星。

而能被地球引力和大气层阻力改变轨道的星体,一般质量小,轨道动能小,被大气层反复摩擦后质量变得很小,甚至变为尘埃,因此对地球威胁与危害也不大,总体来说,流星对地球仍是安全的。

《4》刮擦碰撞星体:

外来星体与地球的公转轨道交汇点接近地球表面,甚至穿过地球实体,而当地球在轨道交汇处与这类星体刚好相遇时,就可能与地球的地表实体刮擦,甚至与地球对撞。

这类星体对地球具有极大威胁和杀伤力,上面例举的地球四大爆炸事件,都应当归于这类刮擦星体。

这类星体一般质量和轨道动能都不小,穿越地球大气层时无法被地球引力捕捉,大气层阻力与摩擦也消耗不了其巨大轨道动能,当这类星体与地球恰恰在交汇点相遇时,就极有可能与地球表面刮擦,或直接碰撞而发生灾难性的撞击事故。

小星体与地球发生碰撞,并不表示撞击星体会落到地球上变成陨石,恰恰相反,行星与地球的碰撞是弹性碰撞,小星体常常被弹开得更远,因此被逼改变轨道而迅速远离地球,这样,刮擦与碰撞往往是瞬间的擦逝而过。

因此,小行星与地球的刮擦碰撞一般是不会留下陨石的,即使发现陨石坑,也只表示小星体与地球发生了碰撞,而星体早已被弹开远离,最后回复到原轨道或改变轨道后继续绕其核心公转。

这就是上述四大撞击爆炸事件中都找不到陨石的原因,事实上,包括整个宇宙,天体与天体之间的碰撞,一般都是找不到陨石的。例如,在月球上满是陨石坑,但几乎没有发现陨石或星体残核,在地球上的陨石坑中,极少发现有陨石残核的。

对于小星体与地球轨道交汇相遇时,只要不是正面碰撞,仅是表面实体刮擦,其破坏力就要小得多,上述四起爆炸事件均属于刮擦事故而非正面碰撞,因此只出现区域性灾难。

在刮擦过程中,小星体与地球相对的高速挨近运行,对地球大气将形成强烈挤压,因此产生巨大的气压冲击,形成空气震荡波,造成对周边物体的气压性破坏和气压波位移,具有类飓风特征和类地震特征。在明朝天启爆炸事件中,强大的气压将人群的衣物撕裂而卷走,而不是脱掉了人的衣服;而空中怪车事件中,将火车推移都是强大的气压波作用。

同时,星体高速运动与大气的摩擦会产生高温,导致其表层脱落形成尘埃,因此导致空气浑浊,光线昏暗,形成腾升的蘑菇云,当星体经过时,因遮挡阳光还会造成瞬时黑暗,这与明朝天启爆炸记载非常吻合。

小行星与地球的刮擦碰撞,基本上属于摩擦性高热,所以一般不会产生特高温性质的爆炸,如果碰上下雨天气,甚至不会发生火灾,例如贵州的空中怪车事件;而明朝天启爆炸是晴朗天气,加上火药仓库的引爆,才加剧了当时的火灾程度;通古斯爆炸虽然引发大火,但不存在类似核爆炸性质的高温中心点。

除了印度的死丘事件无法考证外,包括通古斯爆炸在内,这些行星与地面没有实质性的大碰撞,因为都没有发现较大的陨石坑,通古斯爆炸虽事发多年后,宣称找到了三个小的陨石坑,但并不能完全确认,即使是这次刮擦形成的撞击坑,仍属于小范围的刮擦撞击。

刮擦撞击容易出现跳跃性反复刮擦撞击,这是因为每次撞击,小星体的本来轨道就会被弹离,但小星体的运行轨道具有惯性回归,因此就会发生二次、甚至多次反复刮擦,例如贵州的空中怪车事件就是如此。

当然,星体与地球刮擦碰撞的概率仍然会非常低,这是因为这类星体虽然存在与地球公转轨道交汇,但并不表示两颗星体会经常在交汇处相遇并发生碰撞,因为两颗星体的轨道非常漫长,两颗星体刚好在轨道交汇处相遇,同时发生刮擦碰撞的周期是非常漫长的,有的长达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才有一次,所以刮擦碰撞的机率很小。

同时,星体越古老,这种相遇碰撞的机率就越小,因为能发生相遇碰撞的机率之前已经发生了,而一旦发生过一两次大的碰撞后,两个星体都会发生轨道偏离,以后就不再或很难再发生了,因此后续发生与地球碰撞事件的星体,要么是碰撞周期非常漫长超过了地球的寿命,要么就是新星体,因此,这类撞击性很少有重复和周期性。

因此,人类对于这种星体碰撞的过度担忧和恐慌,确实是不必要的,因为机率实在是太小了。

总之,小星体与地球的这种刮擦碰撞事故,会因为小星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大小不同、公转速度和轨道动能不同、距离远近不同、轨道形状和公转周期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现象和大小不同的碰撞概率。

3 第三部分:星体刮擦事故的天体物理分析

3.1 地球对外来星体的引力解说

在前面的分析中,很多人总是会提出疑问,因为根据传统理论,地球的引力是巨大的,距离是无限远的,因此认为,只要是靠近地球的小星体,就将被地球的引力吸引而与地球发生撞击,或者小星体一定会被地球吸引到地面上成为陨石,似乎靠近地球的小星体都不可能逃离地球。

事实上,地球的引力很小,尤其是远距离时引力更小,地球引力具有极限半径,地球的引力极限半径约是15万公里,超出15万公里外,地球就不再有引力作用。

同时,地球引力仅仅只对地球上物体或地球构成体具有吸引作用,或者对进入地球极限半径内,被耗尽轨道动能的的星体才具有吸引作用,而对所有公转性质的天体,包括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在内,地球对它们都不具有引力作用,公转天体只相对地月系核心有引力作用,而不是地球对它们有引力作用。

因此,对于进入地球引力极限半径圈内的外来星体,存在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外来星体的轨道动能很大,与地球擦肩而过,互不干涉。

第二种,外来星体的轨道动能不大,或与地月系卫星的轨道动能相等,在整体地月系的引力作用下,成为地月系的卫星。

第三种,外来星体的轨道动能不大,并且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在大气层的阻力和摩擦作用下,耗尽其轨道动能,最终自由下落到地面成为陨石。

下面用天体物理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以上论点。

3.2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动能变换公式

所有的星体总是绕着一个固定的核心点公转,例如太阳系内的所有大大小小的星体都是绕着太阳系的一个核心点公转,这个核心落在太阳内,包括太阳本身也是绕着这个核心公转,因此,行星不是绕着太阳转,而是绕着太阳系的核心转。

绕着同一个核心公转的所有天体就组合为一个星体家族,称为共核系,如共核太阳系,而宇宙中如同太阳系平等的共核系有无数个,即为不同的共核恒星系。

而月球和地球也是一个共核系,称为共核地月系,月球和地球都是绕着地月系的核心公转,而不是月球绕着地球转,因为地月系作为整体又要绕太阳系公转,因此,共核地月系属于共核太阳系的子系,而与地月系平等的共核系有土卫系、木卫系等等。

任何共核系都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共核系常量,共核系常量q等于共核系内任意星体的公转轨道的即时速度V平方与对应轨道半径R的乘积。即:

共核系内所有天体公转轨道瞬时速度平方与对应半径的乘积总恒等与共核系常量,这与天体的质量无关。

共核系内的天体无论如何改变位置和轨道,必须遵守共核系常量恒等规律,这是共核系内所有星体的基本特征,是共核系星体的共同基因。

例如:利用月球的公转速度V=1.023km/s,轨道半径是地月的核心距离384 400km,就可以计算出地月系常量是:

这样,地月系内包括人造地球卫星在内的任何卫星的公转瞬时速度平方与对应的半径的乘积都将等于q,没有例外。

下面图表是地月系内部分天体的轨道数据,证明地月系内,所有天体公转速度平方与半径乘积恒等于地月系常量,如图表(3-1)。

地月系各个卫星轨道参数表:

此列表中,表明地球实质是绕地月系核心公转的大卫星,其公转速度是V=11.2km/s,半径在地月系核心外3 189km处,如果地球半径小于3 189km,那么地球就是实质性的地月系最近的一颗卫星,这表示月球并不绕地球公转,而是绕地月系核心公转。

而在太阳系中,利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速度平方和半径乘积,就很容易计算出太阳系常量为:

同样,可以将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轨道参数列表如(3-2):

此表明确了在同一个共核系内,所有天体的轨道确定与星体的质量无关,星体无论处于何种位置或何种轨道,其速度平方与半径的乘积处处相等,星 *** 置改变,速度必须跟随改变,反过来,速度改变,位置必须改变,始终要保持共核系常量不变。

因此,如果把天体的质量看成不变,那么,把天体质量m与共核系常量q的乘积,就叫做天体的旋转动能,于是就有:

O=mq=mV^{2}R (3.4)

在(3.4)中,由于共核系常量处处恒等,质量不变,所以旋转动能也不变,因此把(3.4)称为天体旋转动能守恒原理。

把(3.4)变形就有:

(3.5)中E表示公转天体的轨道动能,而E1则表示公转天体轨道公转的瞬时速度对应的瞬时动能,这样天体旋转动能守恒原理就变为了轨道动能守恒原理。

把(3.4)继续变形就有:

(3.6)中F就是公转天体受到地月系核心引力的大小,而不是受到核心天体引力的大小,这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引力是等值的,因此有:

将上式化简就可以得到引力常量G的计算公式为:

(3.7)为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引力常量计算公式,M为核心天体质量,q是共核系常量,这表明万有引力常量不是常量,而是一个隐变量,引力常量的大小与共核系常量成正比,与核心天体质量成反比。这样,引力常量不需要用卡文迪许实验去测定,而是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与公转天体轨道速度和半径有关。

把(3.7)代入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可以得到:

(3.8)表示,公转天体受到的引力大小与天体的旋转动能成正比,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而与核心天体的质量无关。

意思就是说: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的质量无关,即表示地球根本不存在对月球有引力,而万有引力定律认为引力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完全是误解,这是把万有引力常量G看成是常量的误解,因此被误读为引力大小是由质量大小决定的。

事实上,引力常量是一个变量,引力与核心天体的质量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可以否定引力的质量属性,表明天体与天体之间的引力是相对核心的引力势能,而否核心的质量作用的超距引力,引力大小与公转天体的轨道动能相关,是一种动能效应。

也就是说,地球和所有的行星是绕着太阳系的核心公转的,而不是绕着太阳公转的,所有行星之所以能绕着核心公转,是因为所有行星都具有旋转动能O,或者说轨道动能E,旋转动能才是维持天体公转的原因,而旋转动能守恒,是天体恒久公转的原因,天体公转改变,必须是旋转动能改变,旋转动能消失,天体公转才会停止。

共核系中常量q处处恒等,证明旋转动能守恒,旋转动能守恒是天体永不停息旋转的原因,而不是核心天体提供的引力,超距的引力是不存在的,这是万有引力定律的误读。

在地月系中,地球是绕着地月系核心公转的,在太阳系中,太阳是绕着太阳系核心公转的,因为核心在分别在地球和太阳内部,而地球和太阳的刚体半径超过了其公转轨道半径,因此各个共核系中,核心天体的绕核公转都演变为自转。

图表(3-1)表示,地球也是绕地月系核心公转,轨道半径是R=3189km,公转速度是V=11.2km/s,遵守共核系常量q。

这就是地球逃逸速度为什么等于11.2km/s的本质,表示地球上的一切具有质量为m的物体或其构成体都具有的轨道瞬时动能是:

因为地月系核心居于地球内部,地球是刚性球体,因此无法实现在核心外以半径为3189km,速度为11.2km/s公转,只能实现绕核心自转,这样就存在了公转与自转的速度差,因为速度差而产生动能差,根据动能守恒原理,动能差就转化引力势能,因此引力势能公式就是:

(3.9)中,m是地球物体的质量,V是地球绕地月系核心的公转速度或逃逸速度,V1是物体所处点的自转线速度,这表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具有引力势能是地球公转(逃逸)动能与自转动能之差。

但地球上一切物体或者说构成体都有进入核心自转或公转轨道上公转的趋向,在观察者看来,是地心的吸引力,即地球引力,引力的本质是引力势能作用下的效应,引力势能是趋向核心运动的惯性,即核心外物体要实现绕核心以11.2km/s的速度自转或公转的惯性趋向。

但是,因为地球是刚体结构,阻挡了地球上核心外物体进入核心自转的可能,因此这一动能差就以引力势能的形式贮藏起来,而地球上物体引力势能的大小E引,可以用物体的质量m,所处点的地心距离d、重力加速度g的乘积来表示,这样就与动能差构成能量平衡方程,即:

(3.10)中V是常量,即天体的逃逸速度,地球上V=11.2km/s。

显然,引力的本质是动能的效应表现,不是质量决定引力大小,也不是超距的引力,而是地球公转转变为自转的动能差,动能差就是引力势能,引力势能表现为回到核心运动的趋势,产生了地心吸引的引力现象。

变换(3.10),可以得到:

(3.11)就是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在地球上V是常量,其它天体也都是常量,即逃逸速度,因此,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决定与物 *** 置的自转速度和核心距离。

由(3.11)的重力加速度公式,就可以得到物体的重力计算公式:

(3.12)中因为V是常量,因此重力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质量、所处点的自转线速和核心距离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动能差成(引力势能)成正比,与核心距离成反比,这就表明了重力的本质是能量关系,而不是质量关系,是能量决定了引力(重力)大小,而不是质量决定引力大小。

也就是说,引力只是表象,动能差是本质,先有引力势能,然后才有引力,而不是相反,引力是物体的动能确定量,而不是质量确定量,引力是引力势能效应,而不是超距力。

因此,无论是万有引力定律的能量变换公式,还是重力的引力势能变换公式,都表明不存在地球对地球上物体有吸引力作用,也不存在地球对月球有吸引力作用,更不存在地球对外来行星有吸引力作用。

因此,两个星体发生刮擦碰撞,一般是不会存在陨石残留的,如同一颗飞石与急速行驶的火车发生碰撞,小石子几乎不可能留在与火车撞击处一样。

当外来星体与地球刮擦碰撞,由于外来星体和地球各自具有确定轨道和确定的轨道动能,且刮擦碰撞是弹性碰撞,撞击后的小星体,一般情况下只会被弹出更远,偏离轨道,因此,认为撞击星体会被地球吸引而留在地球上,最后变成陨石的概率实在太小了。

在(3.12)重力计算公式中,对于地球来说,当V=V1时,重力为零,即表示物体完全失重,如果地球的半径可以无限延伸,当半径达到一定极限值时,自转速度就可以达到11.2km/s,容易计算出这个极限半径约是15万公里,就是说,地球的引力极限半径是15万公里,超出这个界限,地球对其不再有引力作用,或者说引力势能不存在。

由此,可以判断,对于15万公里外的星体,地球对其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在15万公里内,才有可能被地球捕捉成为卫星或陨石,而这种概率也是很小的。

据此,从天体理论上论证和诠释了地球上四大爆炸事件之谜的存疑。

原创认证。转载必须标注出处!

更多通古斯大爆炸和天启爆炸、空车快车和死丘事件,这些自然爆炸之谜,天体物理作了最新揭秘和诠释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