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目录过年那些事:新年,到底是哪天?2475 播放 · 3 赞同视频
过新年,顾名思义,就是在年关更替之际,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介绍怎么过年之前,先要了解,我们是如何确定新年到来的。
新年的由来
甲骨文中的年,最初是一个人背负粮食的形象,来自“国学大师”网站甲骨文中的岁,最初有用斧头砍脚年岁年岁,在普通人印象里,“年”和“岁”仿佛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在中国古代,年和岁的含义却并不相同。“年”的本义是指作物的成熟、丰收,先秦时代,我国的作物大多是一年一熟,因此就把作物成熟的周期,称作一年。“岁”字在古代,则与岁祭相关,岁祭的周期大致是一年,引申开来,也有了时间单位的含义。
年和岁,一个来自植物的成长周期,一个来自祭祀的仪式周期。世俗的农业生产和超自然的宗教活动,两条不一样的轨道,成为了新年起源的两大源头。万物生长靠太阳,众神显灵在上天,人间的重要周期,往往来自于星辰的规律运行。为了确定每个周期的起点,先民们又不约而同的以天象为时钟,通过重要的天象,确定一年的开始。
东亚新年
受中国影响,东亚国家古代大多使用农历。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奠定了现行农历的基本规则。据《史记·历书》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汉武帝时期,随着新历法的推行,又将岁首改回正月,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开始的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北斗斗柄的四季旋转在古代的干支历中,人们以北斗七星“斗柄回寅”(即斗柄指向东方)为“春正”,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岁首。后世则一般把立春所在月份的朔日(即日月几乎同升同落,看不见月亮的那一日)定为正月初一。由于闰月的加入,有时立春可能并不在正月,所以按公历年计算,农历的正月初一,前后最多可能要差一个月。
*.根据不同的习俗,也有以春分、冬至为岁首的说法,不过一般来说,正月初一还是使用范围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岁首。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旦等。上古时代,人们便有岁末年头祭神、祭祖的习俗,发展至今,就成了春节。辛亥革命后,为了与世界主流接轨,新 *** 改用公历纪年。为了区分公历和农历的岁首,于是用元旦称呼公历的岁首,而将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同样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日本,则改变得更为彻底,索性将绝大多数农历节日,平移到公历的对应日期,几乎废除了农历。
日本新年的“年越荞麦”今天的日本,虽然已经很少有人过农历的春节,不过他们庆祝新年的方式,倒是和我们颇为类似。大体来说,也是大扫除、置办年货、准备年夜饭、守候新年钟声、互送贺礼、压岁钱等等。日本人的年夜饭并不像我们这般丰盛,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的年夜饭,总是包括面条,通常是荞麦面,称“年越荞麦”,有着长寿的寓意。
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今天的人们,其实也不必自己动手做御节料理,有钱就行日本人认为新年期间,年神会来到人们家里,因此新年的头三天,不便在厨房开火做饭。因此要预先准备好御节料理。传统上,御节料理先用来供神,之后撤下,供人们食用,预示着神向人们赐予食物。御节料理的各种食材,都各有寓意,例如鲱鱼籽代表子孙昌盛、红白萝卜丝代表红白至喜等。它的摆盘和盛放,也非常讲究,称得上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朝鲜半岛和越南并未停止使用农历。它们的农历,原则上和中国类似,但根据当地天象进行了一些调整。由于时区不同,朝鲜半岛的新年,要比中国早1小时,而越南的新年,则要比中国晚1小时。
朝鲜半岛新年的米糕汤,其实和南方的汤年糕差不多日本殖民时期,统治者严禁农历新年,半岛的民众需遵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习俗,改过公历新年。直到1985年,农历新年才以民俗日的形式,重新出现于韩国。至于北方的朝鲜,为了根除封建残余,一度取缔了农历新年、端午等传统节日,直到1989年才恢复,并且规定庆祝规格要低于领导人的生日。朝鲜新年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米糕片汤。人们认为白色的打糕代表太阳,吃着米糕片汤,象征着辞旧迎新,迎接太阳的光明。除此以外,还有五谷饭、春饼、韩式糕点等传统节日食品。
方方的大粽子和日本、朝鲜半岛相比,越南的新年,也许是和中国最接近的。甚至还有越南版春晚,有些频道的春晚,估计放到中国的卫视上也没多少违和(也有歌舞和语言类节目)。越南有在新年准备桃花、金桔、金盏花等年花的习俗,他们认为桃花可以辟邪,也象征着幸福,而金桔则象征着吉祥。新年期间,还要准备好方型的大粽子。粽子用来祭祖,方方的外形则象征天圆地方。
越南某频道2018年的春晚附上链接——
【越南春晚】越南HTV电视台2018春节特别节目《HTV2018越南新年歌会》(TẾT HTV 2018)2018.02.16(完整版)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BV1Tt411X7L7?from=search&seid=12363008247856004671蒙古人过去通过草木荣枯纪年,以水草丰美、牛奶醇香的秋季为新年。他们称奶酪为“查嘎”,又引申出白色的意思。蒙古人崇尚白色,认为这是纯洁、吉祥的颜色,因此称新年为“查干萨日”,意为白节。元代建立后,忽必烈将蒙古新年改为农历正月,但查干萨日的名字保持不变。清代,信奉黄教的蒙古人在藏历基础上,制定了蒙古历,并以此确定新年。今天,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一般在农历新年庆祝查干萨日,而在外蒙古,则还是在蒙古历的新年庆祝查干萨日。
庆祝白节的一家人新年到来之前,蒙古人会换上节日盛装,全家聚集一堂,烧香拜佛,并由晚辈向长辈依次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全家要先朝日出方向磕头、拜天,之后燃烧贡品,祈求风调雨顺。随后在家族内部互相拜年,之后牧民互拜,直到“白月”月半或月底才结束。
雪域高原的藏族最初也是通过动植物的物候变化制定历法的,不过今天的藏历,融合了印度历法和农历,早已不同往日。藏历属于阴阳历,通行于青藏高原、不丹、尼泊尔等地,虽然各地习俗略有差别,但一般来说,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的日期相差并不大。
切玛盒藏历新年的仪式源自古代的苯教信仰和丰年祭庆典。新年前夜,各家各户要准备彩绘或雕花的“切玛”。切玛里面一半装炒熟的小麦粒,一半装糌粑,上面再点缀一小块酥油,插上几支染色的青稞稞彩穗和两块木牌。象征着过去一年的好收成,也预示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晚上,人们还要吃“古突”面疙瘩。面疙瘩里面放着一些小东西,用来测试家人来年的运气。比如吃到石子表示意志坚强,吃到木炭象征心黑。古突不能全部吃完,最后要剩下一点,用来沾拭身体,祛除邪气。之后人们还要举行驱邪仪式,扫除一年的不吉利。
基督教新年
基督教国家大多使用公历,他们的新年,融合了古罗马和基督教的传统。
早期的罗马人以春分所在的3月(March)为一年的起始。共和国晚期,人们开始以执政官上任的那天为一年的起点。凯撒推行儒略历之后,正式把执政官上任的1月(January)挪到一年开头,但在很长一段日子里,还是有人在3月举行宗教或者私人性质的庆典。
教皇陵墓浮雕描绘的历法制定场景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后,儒略历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基督教的神圣节日,成了新的新年起点。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人们在不同的日子庆祝新年,比如12月25日的圣诞节(圣诞节的日期其实可以追溯到冬至);或者圣诞后1个星期,即耶稣举行割礼的1月1日;或者罗马传统的3月1日;或者3月25日的圣母受孕节;或者复活节(这两个节日又和春分有关)等。而在东正教的东罗马、俄罗斯等国,以及东方教会的埃塞俄比亚、科普特人中,则以9月为宗教年份的起点(不过最重要的节日还是复活节)。
雅努斯的两张脸,象征过去与未来,战争与和平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6世纪,西欧国家陆续把1月1日定为岁首。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推行新历(即公历),正式将1月1日定为岁首。信仰新教的英格兰、挪威等国,以及东正教的俄罗斯,也在18世纪接受了这一设定。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如今,1月1日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共同的节日。
孔雀誓言“立Flag”(其实就是许愿啦)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新年传统之一。罗马时代,人们用双面神雅努斯(Janus)命名1月。新年那天,执政官和军官集结在元老院前,宣布自己已经履行完过去一年的职责,同时对新一年进行宣誓。中世纪,在骑士传统浓厚的法国,出现了所谓“孔雀誓言”(Les Voeux du paon)。在圣诞季的最后一场宴席上,骑士们汇集一堂,轮流把手按在活的或熟的孔雀上起誓,宣誓自己将在下一年继续捍卫骑士精神,然后吃掉这只孔雀。
*.孔雀誓言一说,最初来自14世纪的诗歌,用来发誓的动物不局限于孔雀,其他野生珍禽也行。
I英吉拉配Wat至今,还是有不少基督教徒坚守着传统的新年。比如塞尔维亚的一些东正教徒,就以儒略历的1月1日为新年(大概比公历晚11天)。而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基督徒,则以儒略历9月1日,也就是公历的9月11日(或者闰年的9月12日)为一年的开端。这一天(Enkutatash),埃塞俄比亚的家庭将会聚在一起,分享传统主食英吉拉(Injera)和Wat(大约相当于印度人面饼配咖喱的搭配)。之后,年轻的女孩将换上新衣,采集雏菊,和男朋友一起捧着花唱新年歌。
伊朗新年(诺鲁孜节)
崇拜太阳的伊朗人自古以来就使用太阳历。伊朗历法精确地以春分为新年的起始,他们称新年为诺鲁孜节(Nowruz,意为新的一天,或新的光明)。这是伊朗最重要的节日,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500多年前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传说古代伊朗的传奇国王贾姆希德在春分这天打败了恶魔,将人类从漫漫寒冬中解救了出来。贾姆希德宣布这一天是新的一天,此后,人们便以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端。
文化与地理概念上的大伊朗,诺鲁孜节是这片地区最重要的节日鲁孜节和我们的春节有些相似,从节前准备到最终收尾,整个节日的周期长达数十天。在世界范围内,诺鲁孜节是个影响力非常大的节日。从中国西部的新疆到巴尔干半岛,从巴基斯坦到高加索,全世界十多个国家的数亿人都会在春分这一天举行仪式,庆祝这个不一样的新年。
为诺鲁孜节做准备的库尔德小姑娘诺鲁孜节之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三,是跳火节,人们在这一天跳过点燃的篝火,以驱逐疾病和不幸。在新年到来之前,每家每户都要进行大扫除,购置新年的衣服和鲜花。同时准备好苹果、大蒜、沙枣,醋,硬币、小麦草、萨马努(一种甜品)等7种在波斯语中以“ ”开头,有着特殊意义的物品,摆放在七鲜桌上。
七鲜桌到了春分这一天的中午,全家人围坐在七鲜桌前,迎接新年的到来。七鲜桌上的7种物品都寄托着吉祥的期许,比如苹果代表健康,硬币代表财富等。有时,人们会在桌上摆放古兰经、哈菲兹诗集、镜子等,这些东西也各有特殊的寓意。每家每户都会用心布置七鲜桌,以传承精神,展示品味。
装扮成诺鲁孜叔叔(Amu Nowruz)和他妻子(Nane Sarma)的伊朗人,传说,每逢诺鲁孜节,诺鲁孜叔叔都会带着同伴,像圣诞老人那样给孩子们带来礼物诺鲁孜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通常来说,年轻人会首先拜访长者,长者则会包红包送给年轻人。伊朗人认为13是不好的数字,因此在诺鲁孜节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第13天,一家人都会走出家门,在外野餐,扔掉七鲜桌上收集的小麦草。有趣的是,这一天也是伊朗的愚人节,这种传统也许比西方的愚人节更为古老。
印度新年
印度是个充满多样性的国家,在历法和新年方面,也是如此。
印度各地使用的历法,既有阴阳历,也有太阳历(不过阴阳历影响更大些)。虽然各地的新年节庆各不相同,不过归纳起来,基本都在3、4月。这些历法大多以春分(3月下旬)或者太阳进入白羊宫(4月中旬)来确定新年。根据维基介绍,总结如下——
印度和藏南、克什米尔的新年,黄色表示藏传佛教、橙色为祆教,蓝色为其他南亚宗教信徒南亚形形 *** 的新年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是洒红节和丰收节。
洒红节上的印度姑娘洒红节(Holī)是印度仅次于排灯节的重要节日,也是北印度的传统新年。洒红节传统上定于印度阴阳历的12月的月圆日。这是个属于年轻人的节日,传说这一天爱神降临,异性之间互相萌发爱慕之情,借由开玩笑的方式相互接近。在这一天,人们纵情欢乐,低种姓的人将把颜料粉洒向高种姓的人,暂时忘记阶级的差异。夜晚,人们把用草和纸扎的霍利卡像抛入火堆中烧毁。印度人在洒红节期间还要喝一种乳白色饮料,据说可保来年平安健康。
庆祝新年的锡克教徒丰收节(Vaisakhi)是北印度传统的太阳历新年。1675年,锡克教第九代祖师得格·巴哈都尔被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处决,此后,丰收节成为锡克教徒的重要节日,也见证了锡克教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比如1801年的兰吉特辛格加冕以及1919年的阿姆利则惨案。丰收节是一些锡克教徒的新年(在Nanakshahi历中,则是二月的开端)。
那么最隆重的排灯节呢?
排灯节之灯传统上,排灯节(Diwali)开始于印度阴阳历8月的新月,人们认为这是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而节日则象征光明驱散黑暗,善良战胜邪恶。排灯节为期5天,第3天是节日的 *** ,第4天是西北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等地的新年。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清洁打扫、点燃蜡烛和油灯,等待财神吉祥天女(Lakṣmī)的降临。人们还会走访亲友,互赠礼物,同时各地也会出现色彩缤纷的蓝果丽(Rangoli)装饰。
*** 的泼水节中南半岛(除了越南)的历法和节日深受印度影响,当地人认为太阳进入白羊宫的日子,是新年的开端。为了洗清污浊和晦气,要用水清洗佛像,沐浴长者,同时,大家还用清水相互泼洒,希望能洗去不顺,得到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 新年
每年回历穆哈兰姆月的第一天,是 *** 教的新年。回历是纯粹的太阴历,一年要和回归年相差11天多,因此 *** 新年可以出现在一年的任何季节。对于大多数 *** 来说, *** 新年并没有多少特殊,重要性无法和古尔邦节、开斋节两大节日相比。(甚至都找不到多少人们庆祝新年的图)
犹太新年
犹太人使用由巴比伦历法发展而来的阴阳历。根据月份顺序的不同,又可把历法分为民历和教历。
新年号角和颇具寓意的苹果提斯利月(Tishrei)是犹太民历的首月,教历的七月。这个月的开头是传统的犹太新年,又名吹角节,或审判日。犹太新年大致在9-10月之间。《圣经.利未记》曰:“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七月初一,你们要守为圣安息日,要吹角作纪念,当有圣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做;要将火祭献给耶和华。”这便是吹角节的起源。这一天,人们要去会堂参加宗教仪式,参加三次祈祷,三次吹响羊角号,表示对上帝的敬畏和信仰。新年晚宴上,人们要吃蘸蜂蜜的面包和苹果,祈祷下一年生活的幸福甜蜜。
怀旧打扮的亚述人,以及参加集体婚礼的人们尼散月(Nisan)是犹太教历,以及巴比伦传统历法的首月。从苏美尔时代开始,人们便在这个月的开头进行祈祷,向马杜克献祭,迎接新年的到来。今天,叙利亚、伊拉克北部、土耳其东南部和伊朗西北部的亚述人依旧保留着传统,在尼散月庆祝亚述新年(Kha b-Nisan)的到来。不过由于历法的改变,今天的人们一般在每年4月1日庆祝亚述新年。
美洲传统新年
南半球的冬至日,是印加帝国的新年和太阳节(Inti Raymi),传说印加君主帕查库蒂创造了这个节日。太阳节为期9天,人们身穿色彩斑斓的衣服载歌载舞,举行 *** 。同时向丰收女生帕查玛玛(Pachamama)献祭,祈祷来年的丰收。
萨克萨华曼要塞,重演印加新年的人们随着西班牙人的到来,太阳节等印加宗教习俗被一并废除,不过在几百年后的1944年,秘鲁作家、演员Faustino Espinoza Navarro又根据16世纪印加皇室后裔Garcilaso de la Vega的记载,还原了这个节日。如今,每年冬至,都会有大量人员聚集在萨克萨华曼(Saksaywaman,古代印加的一处要塞),重演印加时代的新年仪式。
举行新年献祭的艾玛拉人秘鲁隔壁的玻利维亚,也是个文明古国。当地艾玛拉人的新年(Willkakuti)是每年的冬至。原住民出身的总统莫拉莱斯上台后,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升,古城蒂华纳科(Tiwanaku)是进行艾玛拉新年庆典的主要中心。
节日打扮的玛雅人中美洲历法起源于2500年前的奥梅克文明,人们同时使用民用历、卓尔金历等多种历法。民用历属于太阳历,它将一年分成了18个月,每月20天,最后5天则是不吉利的岁余月。在这5天里,人们将会向神献上香火和祭品,并在篝火上跳舞,祈求众神怜悯。虽然中美洲各文明的历法大致相似,但不同文明的岁首却相差很大。根据考证,玛雅民用历的岁首是每年的7月26日,而阿兹特克民用历的岁首则是2月23日,或3月12日。
阿兹特克抄本中描绘的新火仪式相对于一年一度的新年,在中美洲文化中,更重要的周期是52年一轮回的新火周期。阿兹特克人认为,在某个新火周期结束后,太阳将会熄灭,整个世界都会被毁灭。为了维持世界运转,给太阳续命,就要举行新火仪式。打碎家中的旧陶器,扑灭火焰,同时进行大规模人祭,献祭的活人胸膛上点燃新火,挖出心脏支持其燃烧,并派使者传火四方,作为新火焰的火种,象征太阳的重生。虔诚的人们甚至会割掉耳朵,或将自己的鲜血投入火中,确保世界在周期结束后继续运转。
近期准备做一些过年相关的科普,慢慢更~
相关回答——
关于历法:公历出现之前,世界各地都在使用什么历法?
关于纪年:为什么全世界通用公元纪年作纪年方式?
关于节日:ag獭:冬至过后,我们来谈谈圣诞
关于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为什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不是本初子午线,而南北半球的界线却是赤道?
关于星座:中国的星座与西方的星座有什么联系?
十二星座是什么样的?
关于老地图:ag獭:地图进化史——从巴比伦到大清国的老地图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