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部队里的弟弟第一次不在家过春节,趁着今天他手机不用上交,跟他聊聊天,安抚一下他,希望他不要太想家。
他说穿着大裤衩,听不到烟花炮竹的声音,感觉不到年味,确实,现在的年味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淡了。
突然间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那90后特有的春节。
那时候,年纪还小,没什么烦恼,物资不匮乏,但也没有到丰富的地步,春节,热闹,好玩,还有很多好吃的。
下面我就用1分钟来盘点一下20年前的春节,看看能勾出你多少的回忆。
1.结冰的稻田
那时候冬天特别冷,稻田和湖面都会结出厚厚的冰面,就是天然滑冰场,上去就能玩,也完全不用担心会掉下去。
因为冰真的超级厚。
2.堆雪人,打雪仗
雪特别的大,容易堆积,雪一停,就立马出来堆雪人,打雪仗。
有调皮的孩子,偷偷的藏一个雪球在手里,突然塞进你脖子里,那冰爽,透心凉。
也有孩子为了让自己的雪球更具有攻击性,会把雪球里面藏进泥巴,或者将雪球沾水,这样一来一般被击中的孩子,都会哭的很惨。
3.裁纸,写春联,贴春联
那时候家里的门比较多,家里的长辈对春联也比较重视,每年春联从写到贴都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过程。
首先是买纸,春联都是用大红纸写的,一张方方正正的,很大,需要自己裁剪。
年前,会有上门服务,专业写春联的,他会带着一个黑色的皮包,里面是各种写字的笔和墨水。
写好的春联,要放在地上晾干,如果在没干之前,被风吹了,墨汁被吹的到处都是,字的每一笔都会被拖得长长的,那么,这家的春联也就会一直这样子到第二年的春节。
正月,你会发现,很多家的春联都会出现字长出长长的脚,被风吹过的痕迹。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过程,就是熬浆糊,水太多,粘不起来,水太少,又会让胶水一坨一坨。
4.爆竹,烟花
最喜欢的是擦炮,两块钱可以买一打,从村东头,放到西头,把老母鸡吓得到处飞。
烟花比较少,也不太买得起,条件好一点的,就买一把子手持的烟花,那种比较危险,也会插在地上放。
最受欢迎的应该属窜天猴了,一声哨响,就窜到天上去了,寓意新的一年牛气冲天,平步青云。
5.炸果子
正月从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底,都会有客人,家里的零食,一定要准备足。除了地里收的花生和自己制作的红薯干,炸果子自然少不了。
从和面,擀面,切面,油炸,沥干,整个过程在家长的手里就像一项固定化的程序,一到过年就可以启动。
偶尔也有孩子有机会尝试,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各种奇怪的形状,让家长炸出来,吃着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味道一定是不一样的。
6.压岁钱
现在的压岁钱也赶时髦,用移动支付,反而少了那份惊喜,或者用批量生产的红包。
以前用的都是写春联剩下的红纸,随意这么撕一块,包起来,就是一个红包,钱不会很多,里面可能是十块,或者五块,但分量足够。
7.看春晚
年三十,要生火,越旺越好,意味着人丁兴旺。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是必备的节目。
那时候电视就三个台,也没有智能手机,春晚就是最好的节目。
现在都说春晚不好看,变得并不是春晚,而是,现在看春晚的人,已经没有看春晚的心情了。
还有地窖里拿出来的白菜,房梁上的猪头肉,沙子里的板栗,红鸡毛和牙膏袋做的毽子,高跷...
小时候关于春节的记忆太多,你还有什么补充的,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我是@暴走的胡子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