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五一节假期安全小知识(五一放假安全小知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五一节假期安全小知识(五一放假安全小知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五一节假期安全小知识(五一放假安全小知识)

需求强劲 出游集中 风险加大

最火热“五一”小长假安全攻略来了

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火热的“五一”小长假来了,民众旅游探亲需求强劲复苏、集中释放,机票、车票、门票、酒店等预订量已显著超过2019年同期,全国客流量预计达2.5亿人次,将迎来群众出行高峰期、旅游景区旺季、高速公路高负荷期,安全压力骤增。旅游、购物、娱乐、聚会……不管您选择哪种方式过节,安全都是最重要的,这些知识,请您关注。

交通出行安全第一

近日,公安部交管局对近3年“五一”期间交通事故规律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等因素,对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交通安全形势进行了研判并发出预警提示:出游出行集中,自驾出行风险突出;假期首尾出行集中,夜间事故风险不容忽视;主干路网流量激增,客货车肇事风险突出;酒驾醉驾等违法行为易发多发,事故风险加大;南方地区多降水天气,给交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自驾出行做足准备

今年“五一”假期,民众旅游探亲需求强劲复苏,全国客流量骤增,且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私家车保有量已达2.29亿辆,假期中长途自驾出行大幅增多、风险突出。近3年“五一”假期较大事故中,私家车肇事占比接近六成。

• 制定详细计划

选择出游路线时,一定要查询地图和卫星地图,以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自驾游。如要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还要准备针对食宿、加油、维修、就医等突 *** 况的应急预案,以确保在危急时刻,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遇到的突 *** 况。

• 准备各类物资

出行前,应提前准备好各类物资,以备不时之需。自驾游时,可准备衣服、睡袋、食品、水、防晒物品等;身份证、驾驶证、车辆保险单及其他各类需要的证件;绷带、消毒水、创可贴,防暑、消炎、晕车、驱蚊药等;千斤顶、备胎、螺丝刀、电工刀、电工胶布、扳手、手电筒、应急标志、临时补胎工具、充气泵、灭火器等车辆常备工具;行程表、指南针、手机充电宝等。

• 做好车况检查

检查车辆有无漏水、漏油现象,机件、灯具、蓄电池、轮胎气压都要正常。启动汽车后,仪表、充电应显示正常。试运行时,发动机及底盘应无异响;刹车、喇叭、转弯指示灯、刹车灯、照明灯、雨刮器等应正常工作。出车前,还要加足燃油、机油和冷却水。

• 及时了解路况

在出行过程中,要注意收听当地的交通广播,以便及时了解路况。要多关注路边的提示牌和警示标志,及时根据提示调整好车辆行驶状态。

在国道、省道上行驶时,要避免占道超车、弯道超车和坡上超车,以防与对面方向的来车相撞。在狭窄的崖边山路上行驶时,切忌靠边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一定要注意各路段的限速要求。

夜间事故不容忽视

近年来,“五一”假期夜间事故突出,19时至21时人员死亡事故集中,18时至20时发生的较大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20%。

• 注意停车休息

尽量避免黄昏行车,黄昏的时候,光线由亮转暗,这时候驾驶员容易出现视觉障碍,可能出现判断失误。如果长途开车,驾驶员还可能出现眼干、舌燥、头昏目眩、耳鸣、出虚汗及打哈欠等症状,这时候就应该停车休息了。

• 避免午夜开车

如果在夜间行车,那么在午夜的时候最好将车停在安全区域休息一下。午夜时大脑反应速度会降低,血压也会降低,手足会变得僵硬,神经也可能处于麻痹状态。这时候行车极易出现安全事故,也非常容易疲劳。

• 保持车辆清洁

车辆应该保持清洁,特别是在夜间。如果车辆太脏,影响车灯的亮度、照度,不利于安全行车。车辆的反光标志要明显,防护装置要完好。如果是在高速公路上行车,不要长时间占用超车道,更不允许占用应急车道。

• 正确使用灯光

夜间驾车时,需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使用灯光,避免对向驾驶员产生眩光。同时还应时刻注意道路情况及周围的情况,做好行车过程中的预判,否则出现突 *** 况,可能来不及反应和处置。

• 保持安全距离

夜间行车光线不佳,人的视野会受到影响,所以应该与前后左右车辆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要减速慢行,轻踩刹车踏板。

客货车肇事风险突出

“五一”假期主干路网流量风险加大,其中高速公路拥堵程度预计同比增长超10%。另外,面临客货运输需求旺盛,客运企业新开班线、超员载客、疲劳驾驶等违法风险和意外风险上升,物流运输也将持续高位运行,“多拉快跑”,安全风险随之增加。

• 避免超载超速

超速行驶有时不一定是超过道路规定的行驶速度,而是超过了重载情况下的安全行驶速度。如中大型客车在空员、满员和超员情况下,车辆的安全行驶速度各不相同。

• 严禁疲劳驾驶

24小时内累计驾驶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连续驾驶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每次停车休息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夜间连续驾驶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单程运行里程超过400公里的客运车辆,必须配备2名以上客运驾驶人。

• 确保车辆合规

不驾驶逾期未年审、年检或年审、年检不合格的车辆上路;不驾驶报废车、营转非客车营运;不故意遮挡、破坏车载卫星定位装置。

• 确保设施齐全

确保车内安全带、安全锤、灭火器、故障警告标志配备齐全,且有效。应确保客车安全出口通道畅通,应急门、应急顶窗开启装置有效,确保乘客系好安全带。

违法行为易发多发

节日期间,乡村游、近郊游、农家乐等出游火热,人们走亲访友、聚餐聚会等活动频繁,酒驾醉驾、超员超速、违法会车、不按规定让行等违法行为易发多发。

• 不得冒险超车

超车时,待前车让车后,在对面无来车,且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方可超越,切不可产生冒险侥幸的心理,以免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 不可超速行驶

超速行驶会造成驾驶员视野变窄,对前方出现的险情不能及时地观察和判断;超速行驶会造成制动距离大大延长;超速行驶还会增大离心力,影响车辆的稳定性。

• 不要酒后驾驶

饮酒后,由于酒精的麻醉,人的手、脚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为了他人和自身的安全,不要酒后驾驶车辆。

• 保持安全车距

行驶中,要保持足够的横向、纵向安全行车间距,时刻注意车辆、行人的动态,切不可与前车距离太近或者并排行驶,以防追尾和碰擦事故发生。

降水天气带来不利影响

据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4月26日至5月5日,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将有降水,主要降水时段为4月30日、5月3日前后,可能给假期交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 保持良好视野

雨天开车上路,除了谨慎驾驶以外,还要及时打开雨刷器,合理使用灯光和空调除雾等功能。灯光不仅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提示其他车辆自己的位置。雨天能见度低,及时开启灯光会大幅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雨天不要开启远光灯,以免造成漫反射,影响司机的视线。

• 减速缓慢行驶

无论道路宽窄、路面状况好坏,雨中开车都应减速慢行,随时观察前后车辆与自己车辆的距离,提前做好采取各种应急措施的心理准备。雨天的能见度低、视野差,车辆的刹车距离等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提前减速,留足处理情况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安全。

• 减少雾气产生

行车中如果外面突然下起了雨,温度下降,挡风玻璃的温度也随之下降,而车内的水蒸气遇到挡风玻璃就会凝结成雾气,阻挡视线。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开启空调除雾。

• 防止轮胎侧滑

雨天地面湿润,很容易发生轮胎侧滑,所以在拐弯的时候不能急刹车,最好直线减速,然后再进入弯道。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急刹车,不要慌,要么扭动方向盘避让,要么直线刹车,切勿刹车的同时又避让。

• 学习涉水技巧

在有积水的路上需要谨慎行驶,一般是低速直线前进,不能随意停车。如果水位超过排气管,需要绕行。

• 注意安全跟车

遇到大车,不要跟得太近,一是行驶中视线可能受阻;二是大车能过去的积水路段,小车未必能过去,且大车通过时容易溅起水浪,影响小车正常行驶。

• 及时避让行人

由于雨中的行人撑伞,骑车人穿雨披,他们的视线、听觉、反应等均受到限制。遇到这种情况时,司机应减速慢行、耐心避让,必要时可选择安全地点停车,切不可急躁地与行人和自行车抢行。

• 及时开启车灯

遇有暴雨,视线受影响时,应当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并把车辆驶离路面或停在安全的地方。

疫情防控不可大意

小长假期间,聚集性活动增加,疾病传播风险也随之增加。假期外出游玩时,仍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1. 及时关注疫情动态,尽量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

2. 遵守疫情防控规定,提前了解目的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规定,配合工作人员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3. 节假日期间外出应加强自我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乘坐密闭交通工具、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以及与他人接触时,注意保持社交距离,科学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同时,要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间密闭、通风较差的场所活动。

4. 加强通风消毒,室内公共场所、交通运输场站和交通工具节日期间要增加通风、消毒等措施频次,尽量减少封闭空间或通风不畅空间内人员的聚集。

5. 旅行期间,乘坐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时要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管理要求,全程佩戴口罩。

6. 旅行归来应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继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7. 节假日期间应按照安排接种疫苗,尽量避免因旅行影响第二剂疫苗的接种。

景区游玩注意防火

假期来临,各地景区客流量骤增,加上当前正值春夏交替之际,天气多变,引发火灾的潜在因素增多,景区火灾风险加剧。

1. 进入公园景区,特别是林区,应当遵守防火的有关规定,不要遗留火种。

2. 在景区内游玩时,请不要玩火,更不要将打火机、火柴等火种和汽油等易燃物带入防火区。特别是进入山林地区,一旦火种使用不当,易引发森林大火,将自身置于危险之中,产生严重后果。

3. 在景区游玩时,不要动用明火,不随便吸烟、乱扔烟头、不遗留火种, 不给景区增加火灾隐患。景区工作人员要加强巡逻检查,防患于未然。

4. 请勿在公园、山林内野炊或烧烤,一旦遗留火种或使用不当,极易酿成火灾。

5. 景区外设有露天停车场的,应组织力量集中清理杨柳飞絮、落叶枯草堆物,多方动员力量开展湿化行动,同时避免堆积形成隐患。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责任编辑:张沫

中国应急管理报 新媒体中心 编辑:孟德轩 张维

更多五一节假期安全小知识(五一放假安全小知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