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辞旧迎新|虎虎生威
春节的别称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联门神
春联是贴在家门或房间入口处左右柱子上的红色长纸。上面写着喜迎正月的吉庆文字。
春联的语句
宅第
诗书继世 忠厚传家
云献吉祥 星联福寿
花开富贵 竹报平安
天增福禄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百姓
一入新春 万事顺心
发福生财 大吉大利
书店
藏古今学术 蕴天地精华
笔店
善扫千军阵 能生五夜光
商店
黄金万两 日进斗金
这些联句都称为对联(对子),即对句的一种。与生日时所挂的寿联、结婚或开店时所挂的喜联、人死时所挂的挽联等应时的相比,春联原则上是年底把旧的换下,贴上新的以迎接正月,直到第二年再换上新的。
门上的横幅是“出入亨通”“五福临门”等横批。屏门(里面犹如屏风的四扇门)斜贴着四方形的纸,写着“福”字的叫“斗方”。这些斗方都是用红纸(或双红纸)为底。另外,在正月到处张贴着“出门见喜”“抬头见喜”等吉利语句。追溯春联的起源,五代时后蜀的孟昶在被宋代灭亡的前一年,在桃木板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句,据说这是最古的春联。
春联大概是与桃符同时出现的。桃符是“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狮子)、白泽(黄帝所获神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由此演变为今天的春联和门神。中川忠英的《清俗纪闻》里也有桃符的图像。
本来,人们相信桃有辟邪的力量,用桃木做成辟邪的小人挂在门上,再把苇索(捆绑恶魔的苇绳)吊在屋檐处,像日本的草绳那样,从阻绝外边的邪气,保持家内清净的辟邪方式,最终发展成为门神。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述郁垒和神荼二神在度朔山的桃树下审问百鬼,用苇索捆绑祸害百姓的鬼,喂食老虎。故以后的地方官在除夕饰以桃木小人,垂以苇索,门上画有老虎,防止邪恶,遂成风俗。这种辟邪的桃木小人和桃木槌逐渐演变成门神,大概捉鬼的钟馗也与此同源。后来,门神被印刷在漂亮的纸上,贴在门的两边,暗含出将入相的吉祥之意,画上气势威武的将军、气度非凡的文官的模样,将武神(黑脸)和文神(白脸)饰在门口。
正月还装饰巨大的剪纸模样的“挂笺”(亦写作“挂钱”,或“挂门钱”“门市彩”“花笺”等)。
以松树为吉祥物,在中国东北地区还保存着立门松的习俗。据考证,在成都或长江流域也有同一习俗,但绝不是像日本那样的普遍习俗。在正月的北京,将木瓜切成细丝泡酒,作为药酒饮用,这与日本的屠苏酒是一样的意思。另外,在广东还有饮用将柏叶泡在酒里的柏叶酒的习俗(同上卷)。日本的屠苏酒是中国传来的,但是现在只有日本还保存着这一习俗。
单道开是敦煌人,一日行七百里,日服镇守药数丸。此药如梧桐子大小。有时亦饮荼苏一二升。这一记述说明屠苏是由西域传来的。唐代孙真人撰《屠苏饮论》所记处方有大黄、蜀椒、橘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分,乌头半分咬碎,装入红袋子,除夕傍晚吊入井中,捣成泥,正月元旦取出,连袋子放入酒泡一会儿,倒入酒杯,祈祷道“:一人饮之,全家无疾;一家饮之,一里无病。”这表明,汉代以来流行的椒柏酒,到了唐代被屠苏酒取而代之。
追溯到了(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岁元,时元,日元)之日也……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依次拜贺,进椒柏酒(花椒的实和柏槙的叶浸泡的香味强烈的酒)。”从年幼者到老人的习惯与日本相同。i顺便提一下钟馗。宋代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卷二十四里有“岁首画钟馗于门,不知起自何时”的记载,记述明代故事的《旧京遗事》里也有“禁中岁除,各宫门改易春联,并安放绢绘钟馗神像”的记载。长期用于门神,现在用于端午节驱除邪气。
北京风俗图谱
《北京风俗图谱》,以一百余幅彩画广泛地反映了民间传统活动、婚葬祭祀仪式、生活用品、服装食物、娱乐、戏剧、技艺等民间习俗。同时,每幅画的说明都博采古今文献,对其与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