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今天又到了周一。熟悉的闹 *** 再次猝不及防地响起,躺在床上的你是否浑身写满了抗拒?头晕、胸闷、紧张、味觉失灵外加食欲不振,连带全身酸痛,也许还伴随有间歇性注意力涣散,这些症状或许就是周一综合征的表现。对于许多打工人而言,双休日后的周一似乎格外难熬。
实际上,不仅是周一综合征,时下生活在都市环境中的人们,由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可能都会在室内(或者说,非自然环境中)度过,不少人还患有病态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临床表现大概就是因久居室内而感觉头痛、无力等全身性不适,以及因长期接触不到自然光而频繁陷入抑郁情绪的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on Disorder)。各种花式病症是不是有些眼花缭乱?简单来说,就是感官失衡。
其实,当我们意识到人类的进化并不是为了适应一天中90%的时间都花在室内时,这些不良反应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也大可不必因适应力差而心生自责。当务之急,是如何减缓不适。
短期来看,如果从根本上改变处境尚且有些困难,或许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感官调控来疏导一二。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查尔斯·斯彭斯(Charles Spence)是多感官领域的知名专家,2008年,他就因研究听觉对调节薯片的酥脆和新鲜度的作用而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别笑!这背后还真有科学依据。当然,这也只是感官研究的沧海一粟。近年来,学界内外兴起了一股感官转向之风。越来越多的研究注意到此前一度被忽视的感官,并尝试将科学研究的结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策略,帮助人们利用感官 *** 来改善社交、认知和情绪幸福感。
不过,在开启一场感官疗愈之旅之前,你是否有过片刻的疑惑:这事儿真有这么玄乎吗?虽然我们也有通感一说,可毕竟传统观念中,人体的各个感官是完全独立的体系,眼睛是用来看的,耳朵是用来听的,更不用说鼻子是用来闻的,舌头是用来尝的,它们各司其职,谈得上失衡吗?那么,我们不妨就先从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感官失衡体验说起。
用眼睛去听,用耳朵来看
很多人都有过晕车的体验。
当汽车行驶在平稳的路面时,车内保持静止的身体无时不在告诉我们,自己并没有移动,似乎只有窗外飞逝的景色还能证明,我们又确实在移动。此时,身体的姿势经由运动感知神经传递给大脑,发送了静止判断,然而,内耳的三个半圆形管道里四处流动的液体,也就是所谓的前庭觉告诉大脑的却是——我们的确处于运动状态。这种感官上的冲突可能意味着摄取了某种神经毒素,也就随即触发了千百年来人类在进化历程中形成的自卫机制——为了排出潜在毒素,方法之一便是呕吐。
据《科学》期刊的一篇文章称,在全世界晕车的人当中,约有25%到50%正是因为不同感官传达的信息失调导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相比乘客而言,开车的人反而很少会晕车。驾驶者的身体始终与车身保持着联动,眼睛时刻注视随时变化的路况,还要集中注意力倾听来车的声音,感官之间也就没什么冲突。可一旦换成全自动驾驶,叫嚣着从不晕车的人可能也很难幸免。
此外,我们大概都听过在行驶的车里尽量不要看书或是看手机的劝告,这也是因为当乘客的注意力全部在路面之外的事物时,感官间的失衡会更严重。不难理解,为了防止晕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眼睛始终盯着车窗外飞快闪过的景物,然后心中默默祈祷,视觉能够说服其他感官——醒醒!我们当真是在移动。
从晕车的体验中便能看出,当我们感知外界事物时,各个感官之间实际并非独立运作,它们时刻连通,彼此交互,甚至大多时候其连通程度甚至远超想象。基础意义上的视、听、嗅、触、味五种感官背后是几百万个感觉神经元,多感官信息形成立体化的感知,最终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
《这感觉真棒!》,[英]查尔斯·斯彭斯 著,张超斌 译,贝页|文汇出版社,2022年2月。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忽视感官之间其实具有某种超加性,也就是说,经由不同感官采集而来的信息会自动整合成多重体验,这远比不同感官所获得信息的简单相加要丰富得多。回想一下,当我们身处嘈杂的派对聚会时,是否会觉得把眼镜戴上之后,连远处他人说话的声音都听得清楚了许多。
不仅眼睛可以用来听,有时候耳朵也可以用来看。你有没有留意过,体育比赛中,不少乒乓球、羽毛球或者网球运动员好像总会在完成一记漂亮的击球时大喊大叫。这当然是比赛时鼓舞士气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这也是出于战略层面的考量。有研究证实,赛场上,球拍触球的声音是运动员预判球的落点的关键依据。然而,改变球拍触球声又几乎不可能,这时候叫喊声却能适时形成干扰。难怪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运动员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Martina Navratilova)曾公开称,球场上的大喊大叫属于作弊行为。
如此看来,不同感官之间确实存在复杂的协作关系,其间平衡的维持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实际生活中又常常是捉襟见肘,尤其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
《海绵宝宝》剧照。
在过载与饥渴间摆荡:
感官失衡是一种现代病吗?
只需稍加留意,如今,不论是在超市、机场,还是地铁或者电梯中,越来越多的人出门时习惯性戴着耳机。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l)将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无处不在的这种音乐化等同于某种宗教的回归,这恰是晚期现代社会 *** 鸣失败的症状。在耳机传来的音乐声中,人们尝试让自己重新获得自我共鸣的感觉,与此同时,戴上耳机这个行为也暗示了一种拒绝,以此传递出与周遭环境毫无共鸣的姿态。而这种短期内尝试戒断所有形式的外部接触又被戏称为多巴胺断食(dopamine fasting),或者说,它其实是一种对远超人们接受范围的多感官 *** 的逃避。
上世纪70年代,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曾预言,城市生活将人们置于持续不断的各种感官体验之下,而我们正飞速奔向的或将是一个感官过载型都市。当人们试图利用技术的力量实现多任务处理时,技术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要。随着噪音分贝上升,空气污染加重,我们将自己幽禁于隔绝自然光源的室内,在交替切换的电子页面间打捞镜花水月般的体验。过载意味着饱和,它非但不能将人们的感知训练得越发敏锐,反而会磨损钝化——就像饱和的盐水再也溶解不了任何物质。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徳]哈特穆特·罗萨 著,郑作彧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讽刺的是,这之中的悖论恰在于,面临感官过载的我们实际上却生活在一个去感官化的世界。紧紧盯着范围有限的屏幕,视觉和听觉被无限加压,反倒像是皮肤、鼻子等感官却长期处于闲置。新冠疫情流行的三年间,社交距离与长期隔离下,人们越发依赖数字接触来满足触觉饥渴。可这些屏幕本身不仅是去感官的,更是去背景化的。它跟我们是谁,或者说我们是什么一点关系都没有,跟我们感觉如何、余生怎样也毫不相干,孤立的片段难以在我们的脑海中串联出记忆的痕迹。
在过载与饥渴间摆荡的我们,为何还是走不出屏幕中去感官化的二手世界?贪得无厌吗?这多少与我们所身处的现代社会有关,为了达到效率最大化,而在感官暴食中陷入过载。在《不受掌控》中,罗萨犀利地指出,现代社会仰赖动态方式维持稳定,依靠经济的增长、科技的加速以及文化的创新维持运转。可在现代性的畸变中,增长本身正从一种期待变成胁迫,人们狂奔向前,并非是因为被承诺了生活质量的进步,而是恐惧失去已经得到的一切。换言之,现代性并非由更高、更快、更强的渴望所推动,而是,害怕越来越少。不是因为我们贪得无厌,而是因为我们时刻都行走在一个下行的自动扶梯上。即便是在本来无关竞争的感官体验上,增长的劲头依然保持它的惯性。
《不受掌控》,[徳]哈特穆特·罗萨 著,郑作彧,马欣 译,密涅瓦|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与此同时,查尔斯·斯彭斯也曾戏谑道,在感官失衡这件事上,感官营销者也难辞其咎。早在学界逐渐意识到感官调控能够对情绪、认知产生积极影响之前,不少商家就已捷足先登,悄然通过不同的感官 *** 以博取顾客的注意力。比如汽车制造商会在模拟发动机引擎声、车门的关闭声,甚至是新车味的人工合成上大下功夫,尽管这些与汽车本身的性能未见得有多大关系,却能让顾客觉得物超所值。
话说,你是否留意过,钟表广告里的表盘指针几乎都显示10点10分?据德国一项研究表明,当指针指向10点10分时,恰好看起来像是在微笑,顾客相对而言更愿意选择会对他们微笑的钟表。依循这样的逻辑,笑脸标识几乎在商标设计中比比皆是,似乎就连美国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亚马逊也并不例外。
带有笑脸标识的亚马逊官网图标。
感官调控:
从调整办公室的背景声音开始
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感官对生活的潜在影响,那何不尝试对其进行正向引导,通过感官调控来提升日常体验呢?查尔斯·斯彭斯在他的小书《这感觉真棒!》中分享了一些由研究结论推演而来的感官调控技巧,即便这些也未见得就能让我们立即觉得这感觉真棒!,或许,至少能对冲一下双休日后的周一综合征。
对许多人而言,周一似乎总是睡不醒的。你上一次在上班时犯困是什么时候?
长期处于隔绝自然光照射的室内空间,人其实很容易犯困。尽管受生理节律的影响,每个人的警觉性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是不一样的,但上午后半晌和下午时分往往是困意最浓的时候。《睡眠》(Sleep)杂志2006年的一篇文章指出,下午晒一会儿太阳,有助于缓解午餐后产生的困乏感,播放背景音乐也有助于减轻厌烦情绪。不过,要想找到一首让办公室内所有人都爱听的歌曲好像也没那么容易,不如每个人尽量通过耳机播放各自喜欢的音乐,这反倒会提升办公室的整体效率。
插图来自《我开始喜欢自己了!》,[英]查克·马林著,赵刻羽译,企鹅兰登中国|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9月。
如果说在办公场所戴耳机听歌稍显奢侈的话,调整办公室的背景音乐也不妨一试。如今,多数工区设计以开放式为主,尽管决策者表示,这既有利于削减成本,又可以促进同事间互动,但实际上许多员工都曾深受开放工区的噪音困扰。直接建议同事小声些似乎并非长久之计,相较之下,统一公放背景音乐一举两得,既能掩蔽周围人说话声,又不至于影响同事间的正常交流。
据研究表明,在办公场所播放布朗噪音(一种类似通风噪音或电台失调发出的声音)的效果最好,而类似大自然中的声音则与办公室的整体风格多有违和,员工可能会觉得哪里漏水了,又或是厕所坏了。但要注意的是,布朗噪音最好不要超过40分贝(大概接近水流声),毕竟没有人愿意整天在轰鸣的噪声中度过。
除了声音外,办公室的气味调控也很有效。如果你常常在开完会后感觉紧张不适,薰衣草的芳香能很好地起到放松紧绷神经的效果,薄荷或者柑橘等气味对于希望提升注意力集中程度的人而言值得一试。还有,不要忘了视觉调控!对于常年和文字打交道的人而言,纠错与校对是件头疼事儿。不过据说,相比于白色房间,编辑们在那些墙壁涂成红色或蓝色的房间里,文字出错率会显著下降。
书评君好奇的是,如果实在懒得花功夫重新装修房间,不知道将文档背景色调成红色或蓝色是否有用……
最后,书评君根据《这感觉真棒!》这本书,整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感官调控方法。如果你有感觉失衡的反应,不如试试这些方法:
1、更换你的毛巾。好闻的毛巾手感更柔软。
2、铺上桌布后,食物的美味度会提高10%——当然,进食量也会顺便增加50%。
3、如果你喜欢淋浴,冷水浴可将你的病假次数减少29%。
4、邻居太吵?他们听什么,你也听什么,就可以改善睡眠啦。
5、入睡困难,但尴尬地只有一个耳塞?那就塞进右耳吧。
6、锻炼时,每隔7-8分钟尝一尝碳水化合物(比如把运动饮料含在嘴里,再吐出来),只需这短短的几秒钟就能把运动表现提高2%-3%。
撰文/申璐
编辑/李永博 青青子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