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谢邀
从传播性、文学性、切题的角度,七人版好,毕竟有张大春、詹宏志托底;
如果不是命题作文,且多给罗大佑打磨歌词的时间,我相信,基于罗大佑歌词创作的一贯高品质,从歌词的内涵、深刻度上来讲,罗版歌词会更好。因为七人版太不罗大佑了。
《明天会更好》高清版MV里的罗大佑答题完毕,附赠一些闲扯。
之前有意写关于《明天会更好》的文章,借这个机会讲点。
滚石在10月25日发布的高清版《明天会更好》MV,同时放出了罗大佑的初版歌词手稿。这版手稿意义极其重大:
1. 明确了歌曲的断代,是在1985年,词(罗版)5月2日定版,曲的创作推算大概在3~5月间。
2. 此前也有一种说法是:罗大佑的原版歌词早已遗失,看来都小瞧了滚石的档案管理。
3. 罗大佑曾经接受吴清圣的访谈时,讲过歌手要来配唱的当天,张艾嘉跑来说,原本负责写词的人还没把东西写出来,“于是我们大家聚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集思广益。天快亮了,好吧,人总要先起床,那就先‘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睡醒后眼睛要先张开,那么‘慢慢张开你的眼睛’;接下来呢,看看四周吧,那好,‘看看忙碌的世界……’”,[1]这种虽是当事人说法,但与此次释出的独立撰写的歌词有一些冲突,也可能是他本人在访谈里把中间的过程简化了。
4. 关于余下六人到底对原稿做了哪些修改,也由此水落石出。
5. 歌曲发布后,年底的岛内竞选前,据说(消息源暂不可考)台岛还有一种声音是此歌歌颂“正能量”是坚持批判的罗大佑的堕落,甚至有人质疑他的创作理念与立场,看过手稿后也不攻自破。
基于现在能搜集到的资料,我们能更精确地还原创作当时的整个过程:
邀请罗大佑作曲的人是总策划吴之敬。罗大佑1985年3月9日离台赴美,此后不太久,吴之敬从台湾频频发出信件,甚至通过越洋电话,为了说服罗大佑作曲,“晓以大义”、“恩威并施”,使得罗大佑终于首肯。[2]据台湾作家厉曼婷透露,罗大佑在美国作完曲后,曾给吴之敬写过一封长信来诠释歌曲,“信上的冷静,仍不失罗大佑自我本色,但另有一些温和、妥协……”[3]
邀请罗大佑作词的人是制作召集人张艾嘉。借回台湾更换护照的机会,先是受邀独立完成了歌词,应该就是现在看到的版本,罗大佑后来回忆:“也是尝试,我从不喜欢励志的歌,但可以试试写”[4],“在写歌时,我只想表达一种对明天的向往。”[5]
而后因为写出来的词过于批判和灰暗了,作为词作者之一、召集人兼制作人的李寿全回忆说:“所以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贡献(修改),包括张大春也贡献一两个字,连邱复生都有写词怎么可能呢(笑)。每个人都不想担责任大家就把名字都放上去了,所以罗大佑也不希望说这词就是他(署名),因为他觉得这不是我的词。所以才会变成作词有7个人。我们现在听到的歌词大致上是罗大佑写的,但是各自有一些贡献、讨论。 ”[6]这是对当时七人修改的过程迄今最详细的讲述了。
罗大佑在《昨日遗书》里写到借《明天会更好》的歌词回忆台湾早期喜剧演员许不了:“他死的时候我不在台湾,但听人说起来,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小丑与天鹅》在他死后不久上映,票房又是好得不得了,笑声依然。老实说,我真的觉得许不了给这个社会的,远大于这个社会能给他的。……后来在写《明天会更好》的歌词时,我为他填了一句‘谁能忍心看他(那)最后(昨日)的小丑带走我们的笑容(谎言)’,但被认为太灰色,无法采用。 为此,我觉得非常沮丧,但也证实了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决定是完全正确的。”[7](括号为作者结合罗版歌词所加)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基本契合了罗大佑的表述。
另外,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署名有七人。但在《我的时代,我的歌:罗大佑对谈龙应台》的现场对话中,罗大佑回忆,创作组中有的是“真想弄歌词的如杨立德”,也有的是“ *** 的爪牙”。他说:“十一个人弄出来的歌词,你觉得是多大的悲剧?多大的闹剧?”[8]因此歌词又有了十一人创作一说。
再之后就是很多人所了解的,《明天会更好》被当年年底大选的 *** 所利用,而得到了岛内一致的责难,更加加速了罗大佑于1987年彻底离开台湾移居香港的选择。
至于罗大佑对七人版的评价如何?在另一访谈场合他说,自己众多创作中最不喜欢的是《明天会更好》,因为过于煽情而少了他所强调的“责任感”。[9]
的确,一个诚恳的创作者是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翁嘉铭语)[10]
《明天会更好》高清版MV里的罗大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