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可克达拉,驰名中外,享誉世界。是因为传世小夜曲《草原之夜》,也被称为东方小夜曲。
《草原之夜》,张加毅作词、田歌作曲。该曲诞生于1959年,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中的插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也是中国民歌经典,1959年以来历经多年而唱享不衰。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 *** 十七师五十团进驻伊犁布防。
1950年6月,中央 *** 公布土地改革法。在伊犁先行试点。1951年8月,新疆军区抽调干部组成军区土改工作团到达伊犁,进行减租反霸,土地改革。
1952年2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和西北军区命令,将所属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建设部队。
第五军十四师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三师驻地伊犁;第五军十五师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第四师驻地巩留。
1954年12月,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新疆兵团成立。五军十五师全体官兵集体转业,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第三师建制撤销,所属1956年划归第四师。第四师驻地新源肖尔布拉克。
雕塑 --草原之夜
四师七十二团的前身,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的一部分,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 *** 二军五师十三团。这支部队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南泥湾大生产、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身经百战,历尽艰辛,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新疆的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立足肖尔布拉克屯垦伊犁时,赓续红色血脉,再创辉煌,酿造出了新疆第一酒----伊犁特。
此后的岁月里,农四师在塞外边陲谱写了伊犁河谷屯垦戍边的新篇章,成为伊犁垦区的先驱者、创建四师的开拓者,可克达拉市的建设者。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大批复转军人、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怀着一腔热血,从祖国各地来到这里,融入了保卫边疆、开发伊犁的伟大事业中。四十多年来,全师各族干部职工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迈气概实践和铸造了兵团精神,在亘古荒原上开创了阡陌纵横、屋宇罗布、树木成荫,小城镇初具规模的绿洲,使四师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发展成为党政军企合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的特殊社会集团。
伊犁河大桥
1975年,兵团建制撤销,兵团农四师建制也随之撤销。成立伊犁地区农垦局,管理原农四师所属单位。
1981年兵团恢复,兵团农四师恢复。按照兵团一师一市的布局规划,报国务院批准。
2010年05月,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后,为加强新疆稳定及加速兵团城镇化建设,新疆兵团确立以66团和68团组建城市,主城区设在66团,建设一座师部所在地的新型城镇。
2012年12月13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四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
2015年03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县级可克达拉市。
同年04月12日,可克达拉市 *** 挂牌成立。可克达拉市人民 *** 驻幸福路1号。实行兵团城市“师市合一”特殊体制,归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管理。
“可克”是哈萨克语,意为“绿色”,“达拉”是蒙古语,意为“原野”。“可克达拉”是综合哈萨克语和蒙古语组合产生的新词,是“绿色原野”的意思。
草原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