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知识网络框架图(选择《朝花夕拾》或者《西游记》)(知识网络框架图),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知识网络框架图(选择《朝花夕拾》或者《西游记》)(知识网络框架图)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知识网络框架图(选择《朝花夕拾》或者《西游记》)(知识网络框架图)

声明

建议可以先收藏,因为比较全面,9000多字,认真读完要20分钟以上。毫无保留,我所知道的,真心全部奉上了。可以保证:全是干货,没有废话!不拽专业术语,不讲脑科学,不讲生物学,能简单表述就用简单的方式表述。不是为了热点与点赞,真真是为了把我自己的总结与网友共享: 因为,是我整理了上百条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实践了三年多,通过折腾包括obsidian、xmind、幕布、印象笔记、notion、joplin、苹果自带的notes、scrivener、gingko等等在内的各种软件,推翻了6个以上的知识构架的版本之后,最终通过合适的工具与模板,算是建立了我自己的基本的知识体系,而且还经历了好多不同的坑,这些之后,我才敢写出来这篇大总结。喜欢就收藏就点赞,感谢!不喜欢就不用看,评论看情况回复可能不及时。

知识体系有什么作用?

首先梳理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

关联不够:不知道一条信息怎么与已有信息关联(其实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知道哪些信息); 记不住:有时觉得自己看过,但就是想不起来; 深度不够:流于表面,即使知道了某个信息或道理,然后呢?一般情况下是都是没有了然后; 体系化不够:比如就某件事谈谈自己的想法,要么不知道从哪里谈起,要么就是谈得不够深入; 广度不够: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只知道从自己的单一角度出发,无法想到更多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内容。

知识体系的建立,其实是可以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而且真要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其实还有非常多的理由来说明知识体系的作用的。但总结起来,主要体现都是下面两个方面:

方便关联

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而今天的一份报纸,信息量比17世纪一个人一生经历都要丰富。我们学习的目标已经不再单纯是记忆,而是一个综合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搜索、过滤、理解、使用,再反馈优化。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教导你思考问题、引导你洞察趋势、指导你展开行动。体系化是就像是建立一个地图,摊开来看,地图上哪里稀疏哪里密集,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想要去哪里,也就有了方向,可避免在同一个知识点上打转,也可结合自身情况针对性查漏补缺,从而全方位培养能力。在有方向也知道密集程度的情况下前行,你知道需要学习哪些新知识,你知道填充到哪里,也就是起到了关联的最根本的作用。整个地图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细节化,并不只是一个视觉上的感受,同时也是大脑的生理结构:有联接的体系化知识,有利于大脑建立更有效的突触连接,每个人大脑中突触数量和连接方式不同,所以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效率都不一样。知识体系能帮助大脑建立更有效的突触连接,使加工信息更高效。(说了不讲生物不讲大脑,所以就不延伸了,只要知道根据科学研究可以得出这条结论就行了)。

方便调用

建立知识体系的最终目的肯定是为了实践与应用,无论是为了考试、解决团队配合问题或是处理家庭纷争等等。像上面说的,当我们知识形成体系,就像是一张地图,你要去哪里(即: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时),拿出来一看,就能知道路线:构建不断迭代的知识体系意味着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明确化,看透自己的优缺点,强化自己好的部分,优化自己不好的部分。

知识体系具体是什么?

每个人因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专业或行业背景不同,建立的”知识体系“也是不同的,而总结起来,”知识体系“又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所谓的知识体系,说白了,其实就是你”一直在琢磨的东西“:医生总是在琢磨怎么更好的为病人解决痛苦、老师在琢磨怎么更好的教好学生、管理者在琢磨怎么管理团队从而更好的减少成本提高收益、父母在琢磨怎么更好的教育子女等等,当充当着某个角色时,你就需要调用知识去解决这个角色面临的问题,而这些你”可以“调用的知识,就是你的知识体系(为什么说是”可以“?你能调用的只有你知道的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更新,你才能让自己知识得更多,调用的知识也更多)。如果你一直在琢磨的东西足够”大“,再细分一点,里面的各个小模块可以单独成立,模块再细分,也就是各种信息与具体的想法了,古典老师在《跃迁》里称之为知识”晶体“。

知识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

知识体系建立的目的只有2个:要么有用,要么有趣。如果只是单纯的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完全没有任何应用的话,想要建立知识体系是一件徒劳的事情:因为知识是无边的,而我的时间与精力都有限,不可能追求到所有的内容。你知道的信息再多,也不如电脑记忆得多。而有趣与单纯的娱乐还是有区别的:我定义的有趣,是一件让你能够沉浸其中不断”琢磨“然后得到乐趣的事情,而并不是刷拼音或是看趣图笑一笑就过去的信息。比如历史有啥用?文学有啥用?艺术有啥用?哲学有啥用?考古有啥用?如果你并不是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这些确实是没有用的,但当时你”研究“它们时,能得到心灵的安宁的时候,它们就是有趣,就是值得你去建立知识体系的内容。

知识体系的框架:理想中的知识体系长成什么样?

我曾经想像过,如果知识体系真的能“看得”到,那一个理想中的知识体系,到底应该“长”成什么“样子”?首先它肯定是个三维的,因为单一的学科或解决某个问题的知识是平面的,而不可能有谁就单纯只有一个“平面”的知识。 那它有可能是三维坐标形式的,比如像这种的

图片来自百度 有次我用xmind制作鱼骨图的时候,忽然想到,它有没有可能是以时间为轴的龙卷风的形状?比如:

图片来自百度也有可能是宇宙星空的样子:图片来自百度也有可能是神经细胞的样子:图片来自百度这些样子的特征是:统一整体、互相关联、多维延伸,都能完美的体现知识体系的“层级性+关联性”。我觉得宇宙模型和神经细胞模型应该是更加确切点的。但是无奈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类似的工具将自己的知识体系真的打造成这样:确实是有一款,thebrain,但是实在是太贵了,差不多2000块的软件,没值得买;像obsidian或是Roam等软件,更多的强调的是关联性,视觉上其实还是平面性了点)。 而整体结构下会有各个“节点”的结构,比如宇宙中星体本身是有自己的结构,神经系统里各个细胞也是有自己的结构的,所以知识体系中各个小型知识点也是有自己的结构的,而这些结构的体现逻辑方式基本上有:

选自《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流程与工具

按“信息流”的方式进行信息整理,形成知识(借助GTD的方式):收集-清理-组织-回顾-执行,形成整个知识的闭环,并不断进行迭代更新。 知识体系构建的工具:

仅说明一下我个人选择使用的工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基本的要求就是尽量让工具统一,如果能用一个工具贯穿整个流程,那当然是最好的。要注意的是尽量少折腾工具,不要让工具限制了思维,而应该是让工具去符合思维的习惯(这也是我觉得thebrain极棒的地方了),因为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真正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自己的大脑里的,工具只是作为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更方便点,知识的关联也并不是一条看得见的线,而是一种即使写在A纸上,也能让你想到BCD纸条内容的思维方式。 我使用的工具列举:

文章知乎:收集灵感和输出平台灵感:有时候偶尔想到的一些东西 生活记录:比如日记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4406789 总结与反思:工作的或是生活的等等 收集工具 滴答清单 我一般会优先习惯把看到的内容,有时候是看到标题或是只读了1-2段觉得值得读完的内容,直接发到滴答清单上,再按GTD的方式,统一抽空进行阅读,阅读完之后,如果觉得确实不错的,我才再放到印象笔记里。《搞定》讲书稿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8767225 印象笔记 why印象笔记?不用解释那么多,直接发给Ta看! https://www.yinxiang.com/everhub/note/5c97cc34-7b08-4561-af5b-4ae080185f51 当然,印象笔记有多坑,我也不用过多说了,只是对于我个人来说,在目前阶段,根据我的需求,确实是没有更好的替代软件了。 最终还是暂时选择用印象笔记的原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9638824 从obsidian回到印象笔记的无奈之举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0339309 整理 印象笔记:最最新用法! 印象笔记还能这么用?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6248624 输出 xmind 选择xmind作为写作工具的原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1841037 todo 滴答清单 滴答清单:回归时间管理的本质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4410194 滴答清单帮助中心:在滴答清单中实践 GTD https://help.dida365.com/tasks/a/6427792882765135872/%E5%9C%A8%E6%BB%B4%E7%AD%94%E6%B8%85%E5%8D%95%E4%B8%AD%E5%AE%9E%E8%B7%B5%20GTD

印象笔记 > 知识体系 > 滴答清单

按照我的个人习惯来说,为什么我会排出这样的一个顺序:印象笔记有时候会有收集的碎片信息,不一定能纳入到知识体系里,还有包括像“日记”“思考清单”等,这些内容其实也是需要进行再加工的。知识体系里有的内容不一定“能付诸行动”,而滴答清单里的内容全部是“能付诸行动”的。 知识体系基本上属于文字类型的信息,而有时候我们会有照片,或是文件类型的信息,它们也许并不能归到知识体系内,却又不能删除,如果用管理知识体系的工具来统一管理,就会显得特别乱,这个时候会需要其他的工具进行辅助。

我的照片存储需求,及存储软件的选择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2297413 云盘网盘软件的选择2020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4552797

模板:知识晶体的整理

所谓模板,就是在知识体系大结构下,整理各个知识节点(即知识晶体)时,方便直接套用的整理方式。模板与工具其实只是知识体系的外部体现形式,我们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多的是自己首先要思考好前面我说的那些内容:你知道在哪个领域,按照什么流程,要解决什么问题,最终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才是工具与模板的使用。 模板其实是非常多的,网上搜知识体系相关的内容,其实更多都是关于模板的,就我看到的便有“见思感行”、“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等等。模板一:见:如实描述你看到的现象、内容、观点。 感:记录下情绪/思想上的变化。之前是什么样,得知这件事之后什么样,写下来。 思: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给你带来的启发是什么。 行:最后是行动,具体你怎么做。模板二: 前(前车可鉴):1)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2)他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1)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2)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3)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1)若已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2)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1)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2)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适(适得其反):1)有没有相反的观点?2)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1)要这样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态度、能力……)?2)这件事可以用什么其他方式来完成? 边(旁敲边鼓):1)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2)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1)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其实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己整理出适合自己的模板的,比如我自己整理的几个模板:

模板三: 读书笔记的整理模板:OKRs

一本书读完了,然后呢?——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模板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1622387

模板四: 知识卡片

把你的“收藏”用起来 https://www.yinxiang.com/everhub/note/b2745a86-e3e4-4cdf-b2b2-b1558f3138ef【主题】这条信息是关于什么的——即你看到这条信息,觉得有用,写出来它为什么有用,或是可以用在哪里,作为你的主题 【主体】信息主要讲了什么——在自己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用最精炼的句子把信息的内容复述出来 【出处】哪里看到的,是否具有可信的权威?我在什么时间与环境下看到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写下你在什么时间/地点/环境下看到的,可以方便你下次查找到这条信息 【背景】信息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不同的背景场景,知识的应用就不同 【关联】这条信息跟哪些其他信息是相关联的?关联点是什么? 【行动】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要怎么行动?行动的具体计划是什么?——知识转化成行动,进行输出,才能真正的内化 模板五 深度:这条信息说了什么?什么观点?核心/关键词是什么?有更大的外延吗?这个观点是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谁提出来的?为什么会提出来?为了帮谁解决什么问题?信息的权威性如何?这个知识点往前往后,如何进行推演? 广度:作者是否还有其他相似的观点?有其他人跟他的观点相似或相反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这个观点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 关联度:为什么会吸引我?跟我现有的知识体系能有关联吗? 行动:如何进行快速的调用?如何转化为行动?

模板六: 以解决某个问题为出发点的5W1H

what:准确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个伪问题吗?这个问题还可以有更加细分的子问题吗?还可以更细分吗?有跟这个问题相关或类似的其他问题吗?这个问题会引起什么其他的问题/发展趋势吗?这个问题还有更好的提问方式吗? why: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出现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会怎么样呢?how: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这个问题解决后可以怎么行动呢? when:这个问题出现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时候体现得最严重?什么时候必须被解决? who:谁可以直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有谁先于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谁可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问题还会对其他的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一定跟我是有关系的吗? where:这个问题是在什么背景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什么特定的应用场景?

分类方法

即使你的知识体系已经形成了宇宙星空或是神经细胞系统的整体,但是组成宇宙星空的是不同的区域,组成神经细胞系统的是不同功能的细胞类型。所以我们的知识也会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分类的基本原则就是MECE,即不重复不遗漏。MECE有几个大的分类方法:

1、二分法 二分法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其实就是把事物分成 A 和非 A 两个部分,如“白天、黑夜”、“男人、女人”、“国内、国外”、“内部、外部”等等。 2、流程法 流程法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流程、程序,对过程进行逐一的拆解。比如我介绍我使用的知识体系管理的工具时就是按流程的方式来介绍的。 3、要素法 要素法主要用于事物由哪些要素(或部分)组成,把一个整体分成不同的构成部分;但是,在拆解要素时要保持维度的一致性,否则有可能出现有重叠和遗漏的问题。比如元素周期表。 4、公式法 公式法是按照公式设计的要素进行分类,公式若成立,那么要素的分类就符合MECE原则。比如《福格行为模型》中,把人的行为分解为动机、能力、提示,形成公式B=MAP。 5、矩阵法 矩阵法就是把事物按二维矩阵进行分类或划分,例如说时间管理中常用的紧急且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但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分类方法就是典型的矩阵法。

具体的几种分类方法

按学科分: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国际标准版本的杜威分类法 https://udcsummary.info/php/index.php?lang=chi 我改进之后的个人版本 https://www.yinxiang.com/everhub/note/8aae3fcf-4dc5-4b3c-b823-3b90ac69ff41 按你想解决的具体问题分,比如

如何有效提问?如果提高团队成员积极性?

我看到的其他的分类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将知识分为四大类: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元知识 按“兴趣-有用-提升”的方式分类

按学习、生活、工作、兴趣的方式分类

分类方法与工具、模板一样,也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个人建议还是按MECE的原则,然后以“问题体系+学科体系“二者并行的方式。

按问题分类的原因很明显,毕竟最终是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这也是知识体系建立的根本目的。按学科划分,是因为学科本身已经有自己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我们只需要“拿来主义”,然后在我们看到新的知识、有用的、与某个学科相关的信息,可以放在学科的某个主题分支下,当收集一定量信息之后再统一整理。

注意事项

一,知识是学不尽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正是这个道理。你只要建立你自己的知识体系就行,当生病了你就去看医生,而不用自己考个医学博士。二,知识不尽有用,所以不要看到任何信息都要保存。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经常性看到一条信息就觉得”以后能用得上“,于是保存下来,结果存了几千条笔记之后,发现真觉得”以后“”能用上的“不超过10条......如果真的想要保存或是舍不得删掉,那就选一条模板,把笔记整理成卡片,卡片里写上你可能会用这个知识在XX场景下处理XX问题。三,知识博而不为自己所有,只是求个知道却道不出,依然没用。只有能够让自己运用起来,能够进行举一反三时,才算是真的为自己所有了。四,为什么而学?不是为了虚荣!如果以为学得多知道得多,就能与人聊上,与人展示?学习是为了自己,”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清楚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在心理学记忆力相关的知识里提到,记忆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回忆,一种是”再认“,再认就是你主动回忆不出来,但是看到之后你认识,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很多时候都出现“看完”一本书就等于“我学会了”的情况。六,新奇的知识往往会吸引我们注意力,所以网友都说“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但真正的学习是需要有专题的,奇奇怪怪的知识不系统就会总是图一时新鲜而已。七,没有专门安排时间用来涉猎,因此导致花费了专题学习的时间,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大家注意力分散的典型表现了。八,关键是什么?怎么实行!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目的,学习的最终目标一定是要落到实处进行行动的。九,关联关联关联,你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必然是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形成体系并不是死记硬背,举一反三的关联才能学得更好。关联可以有两种基础方式,与学科关联,比如看到某条信息时,可以思考“XXX与心理学、XXX与管理学、XXX与人力资源有什么关系?“另外是与自己的问题关系”XXX是不是可以解决我最近团队管理上的问题?“。十,验证自己知识体系完善与否与自己认知达标与否的最好方法是输出。十一,体系可以是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形成的。我个人在实操的层面中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一开始我总觉得必须要先有一个体系,比如以某个学科体系开始,去慢慢填充内容。但当是我真实去整理我收集的笔记里,发现以人力资源/招聘方向为例,发现自己有很多思考、收集的文章等,没有办法按理论的结构进行归纳! 所以理论体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根据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自下而上的进行体系构建其实也是一个更重要的过程:当收集到一定量的信息之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分类,根据这个分类来建立体系,并且还可以反过来修正学科体系原本的内容,使其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十二,知识体系建立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定不要因为工具、模板、结构而限制了自己的思想:比如高考的教材明明都一样,却有考上北大清华的,也有考大专的;工作中明明是相同的素材,可是别人解决了问题你却没有。所以建立知识体系的根本,是利用“建立”知识体系这样的一个行动过程,培养自己的大脑。

李叫兽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54592/answer/51489241

我的知识体系

我的知识体系架构是这样的

我按“元知识+学科知识+问题”构建3个大的体系,下面按自己的需要与笔记数量情况建立新的内容。 比如如果要进行招聘知识体系的填充时,我可以建立三级或四级主题的标签,然后直接建立相关的笔记。

我是采用“标签”的方式来建立知识体系的,我用印象笔记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收集与整理方面相关需求外,是因为它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对于体系架构的需求:

最最新用法! 印象笔记还能这么用?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6248624

我的建议

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开始,因为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直接“拿来主义”,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教科书/教材是最好的学习资料,如果某个领域没有好的教材,可以参考导读/导论类书籍。先动起来,行动与实践才是检验知识体系有价值与否的最好方式。不要因为追求建立知识体系而忽视了真正知识的学习。不要陷在折腾工具或模板的坑里。

更多相关问题

我看到信息总是觉得可能以后会用上,于是就以起来,结果真正要用的时候却找不到,怎么办?我整理了一些笔记,整理完输出之后,原始的笔记不舍得删除怕万一后面又需要作为参考资料,而不删又觉得占用了我的存储空间,显得混乱,怎么办?我感到我确实没有人生方向,我觉得迷茫,我没有要明确解决的问题,我还可以建立知识体系吗?搜索比分类更重要,但是我收集的内容太多了,想就某个主题搜一下笔记,但是搜出来几十上百条内容,不可能一条一条看去找我到底需要的原话在哪条笔记里,怎么办?我知道关联非常重要,但我没法总是保持把看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及时进行关联,怎么办?

参考

网上看到的感觉写来写去,都是非常相似的内容,而且并不全面,我确实参考的一些也做了相应的总结写到了文章里,还有一些我个人觉得特别不错的或是没有写出来的,附上参考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91121/answer/171332950https://zhuanlan.zhihu.com/p/100004400https://zhuanlan.zhihu.com/p/84216804 李叫兽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54592/answe

《跃迁》《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其他相关的内容:

如何阅读?怎么记笔记?如何提升记忆力

更多知识网络框架图(选择《朝花夕拾》或者《西游记》)(知识网络框架图)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