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眼下,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节日气氛,亿万中国人民都在欢天喜地过春节。与传统习俗相比,人们与时俱进,给春节的过法注入了诸多现代因素。吃什么、喝什么已经不再过分考究,而是把着重点放在了旅游娱乐上。许多家长连给晚辈发压岁红包,都开始用起了微信。
要说春节期间最忙碌的是那里,除了网络,那当属交通运输行业。看看铁路、公路、航空:高铁穿梭不停,汽车如过江之鲫,飞机舞遍世界。
过春节高兴,节后最大的感叹可定就是一个字“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有人甚至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属下诸臣,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才叫春节。
史料介绍,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现代人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过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才告结束。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时段更长,多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起,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中国历史上,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指正月的第一天。但中国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也一直沿用秦历。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夏历(亦称农历、阴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多年。
现在的“春节”称谓,其实仅有百余年历史。史料记载,在中国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期。春节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
这里面“三朝”和“元首”的现代词义,已与春节的概念难以搭上边了。尤其是“元首”一称被世界通用,但已没有几人知道其曾是春节的名称。
距离我们最近的清代,春节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古代的蒙古族,还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 *** 、 *** 尔族、哈萨克族等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民族的盛大节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民国最初的北洋 *** 时期,要与世界纪年接轨,决定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时任总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1月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时间点,大致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
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在此恭祝各位朋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