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33⅓ 唱片架 |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未完成交响曲《B小调第八交响曲》与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33⅓ 唱片架 |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未完成交响曲《B小调第八交响曲》与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33⅓ 唱片架 |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未完成交响曲《B小调第八交响曲》与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原创 黑色雷克斯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断臂的爱神

卢浮宫的《米洛的维纳斯》大概算得上美术史上最伟大的残品了。缺失双臂的爱神,不经意间,让微微扭转的、螺旋型上升的躯干获得了体积,并将我们的目光引至那典型的希腊式挺直鼻梁、平坦的前额、丰满的下巴和平静的面容上。古希腊精神与形式上的和谐与平衡,奇迹般地,丝毫没有因残缺而破坏。

不过,不甘心,是人类的本能。据说在心理学上,人具有某种“完型倾向”,它类似于一种强迫症,惧怕留下任何遗憾。好比旅行,哪怕走马观花,也必要把所知景点一个不能少地游一遍。就算搞得筋疲力竭,也在所不惜,不然就好像伤害了机票。

同样的理由也驱使人们去“完成”那些艺术史上留下的大量“未完成”之作,正如高鹗续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Deryck Cooke为 *** 第十交响曲打的补丁......

Mahler: Symphony No.10 In F Sharp (Unfinished)​y.qq.com/n/yqq/song/002gppZ03XF6zx.html?ADTAG=h5_playsong&no_redirect=1

*** :第十交响曲(未完成)第一乐章

指挥:皮埃尔.布列兹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爱神。据说“断臂再植”手术进行得很不成功,无论专家如何缝缝补补,画面皆惨不忍睹。可以脑补一下这尊完整的右手提裤、左托苹果的爱神,赫然呈现在你面前时,大约留给你的只是一份“寻常”。你能接受吗?反正我不能。或许,真实的原作可能更美,然而我还是宁愿将这份美存放在念想之中。

审美意义上残缺终究不能等同于现实中的四级伤残。未完成无疑是遗憾的,他代表着一种不完美。然而不完美本身,恰又是一种人生常态,新的完美可能脱颖而出、甚至反过来驱使人向完美生长。当你寻找到遗憾的意义,恭喜你,你依然热爱生活,这份残缺也具有了美感。突然我想到了《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大侠断臂归来的那一刻,也曾让我格外激动,而激动的却绝非那盖世武功。此时的杨过,脸上写满了沧桑,还失去了一个胳膊。然而,出走半生,归来的却是一个男人......,绝无油腻。

音乐史上有些伟大的名字,他们正是被生活的残缺所塑造,而反过来他们又塑造了生活、塑造了音乐。因为本质上,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生活。那些不完美的生活,连同他们——甚至是残缺的创造物,一起构成了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完美。

未完成的舒伯特

古斯塔夫·克林姆:布面油画《钢琴旁的舒伯特》,1899年

如果说《米洛的维纳斯》是美术史上最伟大的残品,那么舒伯特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同样可以堪称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残篇。

我常常觉得,听完一部四乐章交响曲就像走过了春夏秋冬,甚至是一生。春天是一个引子,材料被植入土壤,发芽、萌生。夏天是等待,充满念想,那必然是一个抒情的慢板。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需要一支舞蹈来迎接果实。而冬天是回顾和展望,过往的种种注定要重新浮现......

然而,B小调第八交响曲——这首交响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杰作——仅两个乐章。

第三乐章仅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第四乐章连草稿也没有。在无数的考据之后,那些残缺的部分依然无法找到。据当时见到过乐谱的朋友说,1822那年春天,舒伯特在写到第三乐章时,突然停下了笔,并在乐谱上写下:

正如我的爱情没有结束一样,这首交响乐也不能完成。

这是一个爱情败给面包的故事。青梅竹马的恋人嫁作他人妇,而这位他人恰是一位面包商。故事无关背叛,只关选择,面对残酷生活所做出的艰难选择。据当时法律,成年男子必有足够的收入才能结婚。姑娘和主人公定下三年之约,而三年之后,主人公依然身无分文。贫穷的女孩,并没有违背承诺,无可指责。他们的爱情哪怕没有结束,也注定不能完成。

主人公就是舒伯特,未完成的不仅仅是他的爱情,还有他的青春:25岁患上重病、终其一生不被认可、靠朋友接济度日、31岁就在孤独中死去......。

没有收入,没有邀约,自然也不会有稳定的创作。舒伯特的大部分创作就像茫然寄出的信函,没有地址,收件人只有一个,名字叫“我”。于是,对于大多数职业音乐家来说,未完成只是特例,而对于舒伯特而言,却是常态。这也成就了音乐史上残品最多的一位伟大作曲家,从钢琴奏鸣曲、室内乐到交响曲,皆留下了大量的未完成。

然而它无关才华,只关命运。

Schubert: String Quartet No.12 In C Minor, D.703​y.qq.com/n/yqq/song/002ibajc1YXXCD.html?ADTAG=h5_playsong&no_redirect=1

舒伯特:弦乐四重奏,D703(未完成),片段

乐队:爱默生四重奏组

也许自早年违背父愿,没有任何资助,就冒然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终生职业的那一刻起,一切就已成定局。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去追寻诗和远方的路,注定是一条充满孤寂与苦涩的冬之旅。残酷的是,不同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他没有归宿。只身面对无边无际的茫茫世界,让自我倍感渺小和无助。除了“我”和“我的音乐”,这里一无所有。

这一刻,舒伯特必然感受到了生活施于自我的强大抑制,而创造性的自我拒绝被束缚,他要冲出来寻求肯定。寻常人的冲出或许是暴躁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而伟大艺术家的冲出则是创造性的,带着美和对生活强烈的渴望。因为他们追寻的是超越而非宣泄。于是——我——作为一种强烈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识,终于摆脱了神灵的羁绊,不可抗拒地出现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音乐世界里,这是浪漫主义决定性的时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残缺的生活塑造了舒伯特,而同时,舒伯特却塑造了音乐。他的音乐是关于死亡、关于痛苦、关于遗憾的艺术。从《未完成交响曲》到《死神与少女》、从《冬之旅》直至最后的《钢琴奏鸣曲D960》,生与死的缠斗、胆怯与勇气的交锋、爱与恨的挣扎,都成为艺术上的素材和母题。而所有这一切的爱恨情仇终究是关于“我”的。这个“我”是彻头彻尾的自我,不是“我”的投射在抽象世界中的倒影,所以他不同于巴赫心印的上帝、不同于莫扎特飞升的理想国、更不同于贝多芬用心中的怒火塑造的人间英雄。他遍体鳞伤的自我中,包含了一切的美。你会不自觉地跟随他的艺术,经过冰与火的人间,并为他心灵的每一滴血泪感动。正如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散文中写的:

漫长的岁月之中

我只是一味地歌唱

我歌颂爱,而爱却成了痛

我吟咏痛,而痛又生出了爱

于是爱与痛将我生生撕裂

舒伯特正是用他的生命撞开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大门,并矗立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伟岸背影中,毫无愧色。

2. Andante - Sviatoslav Richter - QQ音乐-千万正版音乐海量无损曲库新歌热歌天天畅听的高品质音乐平台!​y.qq.com/n/yqq/song/004Nohve0o7CWr.html?ADTAG=h5_playsong&no_redirect=1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840(未完成),第二乐章

钢琴:斯拉维斯拉夫.里赫特

1822年,是必须被铭记的一年。这一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为古典时代留下了最高大的一座纪念碑。

1822年,也是舒伯特短暂人生的转折。这年春天,他跌入低谷,未婚妻嫁人,朋友自杀,歌剧流产,作品无人赏识,生活困顿不堪,他在日记中悲叹:

我们虚度了青春年华

无数人白费了精力

却不见有卓绝之士崛起

大家都碌碌无为一生

深深的痛苦在将我吞噬

如果绝望与痛苦本身就是绽放在爱与美之上的玫瑰,那么,为什么他们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呢?那年,在深深的绝望中,他写下了这令人痛彻心扉的音乐篇章——《B小调第八交响曲》,并以其惊人的独创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不经意间成为第一部真正带有浪漫主义风格的伟大交响杰作。

而在此之前,交响的世界被贝多芬巨大的影响力所笼罩,几乎无人能从中逃离。

唱片推荐——富特文格勒 | 《未完成》交响曲

音乐终究是一门关于聆听的艺术,声音是抽象的,具像的文字仅能带你走到门口。进门后你能听到什么?还是取决于你自己的摸索和感悟。古典主义交响曲通常有着明确的主题,清晰的调性,精神上也大多指向人类所共通的价值观。因此,无论你接不接受,你在莫扎特和贝多芬那里听到的必然是稳定的、清晰的、坚实的、也相对容易被感受的音响。

浪漫主义者则要表达自我,而自我不具普遍性。一方面,自我是多彩的,五光十色,一方面他又是五味杂陈的,充盈着酸甜苦辣的。浪漫主义音乐必然要对此作出回应,产生出不稳定的、模糊的、甚至是在黑与白之间,夹杂着灰色的音响。

大概是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浸淫太久,其实很长时间里,我对舒伯特这支《未完成》无感。它美,但不让我感动。我总觉得这其中,尽管时有绝妙的旋律,但作为一部交响曲它给我的感受却是支离破碎的。很多音乐进程夹杂着新颖美妙的和声,刚吊起人的胃口,就被一个新的、突兀的音响所打断。情感层次的确也格外丰富,却又四处游走、不知所踪......

思考是理性的,需要过程。而心动则是感性的,可能只要一个瞬间。爱上B小调交响曲,需要的是一个B小调的瞬间。当某一刻,时间定格——我和富特文格勒指挥的《未完成》相遇,我居然第一次从头听到尾,并在最后一个音符结束的那一瞬间,泪流满面。

指挥: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乐团:维也纳爱乐( Vienna Philharmonic)

编号:LHMV-1020

录音:1953Sinfonie No. 8 in B Minor, D. 759 "Unvollendete": I. Allegro moderato​y.qq.com/n/yqq/song/004O0EUr1jG9JA.html?ADTAG=h5_playsong&no_redirect=1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

你绝无可能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听到一个如此混沌的开始。沉重的大提琴奏出模糊而昏暗的引子,很快被小提琴一连串急促的碎步接过。音响颤动着,就好像在一种难以言说的不稳定感中,你从一个压抑笼罩的空间里逃逸。而刚踏出门口,等待你的依然是一个极不明确的世界——一段由木管吹出的,绝美、空灵的旋律,如同飘荡在夜空中的幽灵。你仿佛行走在一个即迷人又略感不安的梦境中。直至定音鼓粗暴地闯入,好像一只强大的手扼住了你的咽喉, *** 地把你从梦境中拽到现实冷硬的地板上。你试着反抗,第一主题却在圆号发出的隐隐叹息中终止。

富特文格勒一开场就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瞬间将你抓住,但你看到的不是现实,而是希区柯克式的幻境。更可怕的是,幻境中的每一粒音响,甚至包括那些构成幻境的模糊,都被描绘得无比的坚实,好像所有的场景连同阴影都是无比真实的存在。此时,我仿佛窥见了达利,那种以极其高超的现实笔法,描绘出的超现实画面。

接着大提琴拉出的美好的第二主题,终于给人以如释重负的慰藉,但不等完成,就再次被铜管强横的打断。在希望与宿命反反复复的交锋中,音乐汹涌向前,你不断看到生命被一次一次击倒,却又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完成轮回,而每一次爬起,就是一次升华,直至最后悲剧性的 *** 。

大师在这里,演绎出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性——那不是简单的强弱或快慢的对比,而是充满律动的节奏,就好像一次又一次沉重的呼吸,孤独与彷徨被渲染到了极致。一时间你会产生某种错觉,这音乐仿佛不是经由指挥,而是来自鲜活人类心灵深处的呐喊与呓语。

Sinfonie No. 8 in B Minor, D. 759 "Unvollendete": II. Andante con moto​y.qq.com/#type=song&ADTAG=h5_playsong&mid=000Q9RoW4Jn4yR&no_redirect=1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

如果说第一乐章是挣扎的话,那么第二乐章就是超越。

没有了苦闷、彷徨和抗争,音乐发展行云流水,至始至终充满了安祥、宁静的自然气息。一时间,仿佛遁入桃花源。

浪漫主义者知道,创造性的自我在上帝的彼岸寻求不到肯定,膜拜神灵的最终结果是付出抹去自我的代价,只有自然是仅存的避难所。于是,你听到柏辽兹让哈罗尔德的中提琴在意大利的山谷回响、你听到舒曼和知更鸟相遇在维也纳的密林深处、你听到李斯特在日内瓦的湖光山色中吟唱出的爱恋。而舒伯特则写下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篇章,一如他在此前《鳟鱼五重奏》中所追寻的世界。只有在这里,在自然里,他才能够放下沉重的思想,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超脱。

这里的两个主题,专注聆听才能辨别,因为它们有着相近的气质,没有对比和缠斗,却互为补充,共同将音乐推向一种思绪万千的、梦幻般的境界。其中偶尔也会飘来一团阴云,也时有冒然者闯入,然而,所有的喧嚣最终消失于宁静,只留下轻轻的叹息。这里的音乐是感官性的,甚至是儿女情长的,他贴近地面,无比纯粹。你不用去思想什么,只用身心去感受。

在音符终止的地方:爱情未完成,人生未完成,梦想未完成,破碎的心灵在黑暗中静静地躺下。没有抱怨,所有的痛与泪,都在这叹息中,悄然无言。

听完这个录音我好像明白了富特文格勒的用心,大师被冠以“酒神”的名号,然而所谓的浪漫酒神之风,只是文字建构起来的,便于人们简单理解,并让人去膜拜的标签。渗透在其骨子里的古典精神才是大师真正的归宿。所有那些浪漫式的手法,仅仅是一种手段,服务于更为强大和具有超越性的精神目标。于是,这种精神将本来可能支离破碎、四处游离的情感,构筑成一个整体,为了这个整体,他不惜牺牲局部的表达。

就好比第一乐章,很多指挥会强调圆号的存在,因其朦胧的音色而被包括舒伯特在内的浪漫主义者所青睐。在这个乐章中,圆号总在关键时刻出现。然而富特文格勒却拒绝让它喧宾夺主地突兀呈现,因为深重的呼吸,不能被过于游离的音色所干扰。于是,悲剧性得到加强,你甚至能在这里看到贝多芬坚实的影子。而第二乐章,很多录音会将两个主题的对比强化,以保持和对比性的第一乐章之间的呼应。而富特文格勒却似乎有意模糊两条旋律线,让第二乐章始终保持着一种漂浮感。幻境般的意境主由此导了整个乐章。

正如舒伯特所说:

幻想,你是人类的至宝,你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悲剧性的命运,是自我无法逃避也无法选择的现实,也正因此,舒伯特选择用幻想来超越它。富特文格勒不正是在舒伯特的幻想中看到了人与生俱来的悲哀,并从深层的个体悲剧性中去把握舒伯特的艺术吗?

有人说,舒伯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是曲线发展的,后者则是直线进程。前者是心灵纤细入微的颤动,后者是直抵人心的力量。显然,富特文格勒在这里并没有去刻意强调两者的差异,反倒是为我们划出了一根悲剧性的直线,直抵舒伯特悲剧的深处。其实,无论是古典、还是浪漫,都是关心人心的艺术。在富氏看来,过度的浪漫就象人生的毒药,装饰你,麻醉你,最后却欺骗你,让你心灵失去了真诚的力量。

痛就是痛,幻就是幻,残缺就是残缺。这就是一个古典主义者的浪漫主义情怀。

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于我而言,终于在富特文格勒这里完成了。

聆听是主观的,也许于你而言,他完成于伯姆、克莱伯或卡拉扬。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为你提供了一种审美上的完成,让你领略到了B小调之美。正如你被断臂的爱神所俘获,那一刻。她的美丽,远比她的法力,更具威力。

同样,这部交响曲也缺失了句号,它从未完成,作曲家本人甚至没有听过它的演出。然而它的残缺已然构成了它的美丽。

回响

写下这篇稿子的时候

我刚从南方旅行回来

1828年11月29日

舒伯特独自出门远行

至今未归

那年他31岁

在漳州的小乡村里,遍布着客家人的土楼。

这些建筑在这里矗立了百年,有的甚至比舒伯特更久远。在壮丽的外表下,是他们残檐断壁、伤痕累累的心。土楼之美,也包含了这些残破,只是,它们再也无法再阻挡时代向前的车轮。年轻人追寻着远大梦想,远离故土,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多是些白发老人。

美常常在现实面前,不值一提,然而现实亦逝,悲喜无常,当你回首人生,你会再记得你赚过钱?跳过的舞?艳遇过的人吗?

此刻我的唱机,在走完最后一圈后,缓缓地停了下来。

那些沉默的、残缺的美好,依然在我的心灵回响,那是舒伯特从未完成的乐章,我突然有种幻觉,他矮小的身影在时光的逆旅中前行,穿过无声岁月,与我同行在梦里的乡村。

本期QQ歌单

更多33⅓ 唱片架 |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未完成交响曲《B小调第八交响曲》与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