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汲海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一)
鲁西南菏泽城西北,卧落着一座远近闻名的古镇——白虎集。史载:白虎集周朝年间为邑,后成村,明朝时期村名为高村集。期间高村集村民在村寨四方修三庙一堂:北有三教堂,南有关帝庙,东有老爷庙,西有天齐庙。北面三教堂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时更名为千佛庵,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大户王守业、胡显宗各出家资拓地三余亩再次扩建重修,有发掘的石碑碑文《曹州高村集重修千佛庵记》中刻:“曹州西北四十里许高村集,有三教堂焉,其肇也,盖末知其原。厥后殿宇倾圮,惟存址迹亩余。父老过之,有叹息者。”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此地不知从何方走来一只猛虎,全身毛白,威风凛凛,行走村外,人们惊恐万分又不敢近其身。但这只白虎并无伤人之意,白天行走,夜晚卧居村西天齐庙。村人见其温驯良善,不时扔食物供吃,人虎相安。但时日不久,白虎无疾而终。在正统道藏收录的《混元八景真经》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北方壬癸水,卦主坎,其象玄武,水神也。南方丙丁火,卦主离,其象朱雀,火神也。东方甲乙木,卦主震,其象青龙,木神也。西方庚辛金,卦主兑,其象白虎,金神也。其四象者,生成世界,长立乾坤,为天地之主,谓之四象。”正巧此虎镇守并寿终于村西天齐庙,符合“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中国传统方位风水学,是为高村集天赐金神送福吉兆。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此不伤害村人的白虎,为了村民永世平安,就在清朝乾隆年间把高村集更名为白虎集。
(二)
白虎是中国古远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中最令妖邪胆颤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之一。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西为白虎,故白虎为西方之神,同时白虎也是战伐之神,具有辟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神力,寓意着权势富贵。
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虎的形象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汉代人把虎看着百兽之王,是神物。汉代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是可怕的,又是可敬的,把白虎看着一种祥瑞:“德至鸟兽。”
白虎象征着威武的军队,军帐中元帅座上铺有虎皮,军旗和兵符上印有白虎图案,有文字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博挫。”汉代五行观念中,白虎被视为西方神兽。
唐朝神武大将军薛仁贵,传说为白虎星下凡,为大唐国创下盖世之功。他自幼天生神力,习文练武,三十岁听从妻子劝言,应征入伍,开始了驰骋沙场四十年传奇经历,有诸多的军事传奇故事:“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据说,薛仁贵祖坟和他的寒窑,均在一个当地名为“白虎岗”的山坡上。宋朝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其妻貌美,被太尉高俅之子调戏,遭打,随与林冲结怨。高俅设计把林冲骗至“白虎节堂”,按带刀擅闯军事重地之名刺字流放。这“白虎节堂”是宋朝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办公的地方,大堂屏风画有一只吊睛白虎,此处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机要作战室。所以,林冲落了个发配充军的下场。高村集人把村名改为白虎集寄托了一种美好祝愿,是此地村民对中国古文化匍匐于地的膜拜。
(三)
白虎集自得此名以来,曾出现过诸多的武林高人,最著名的数一代武林宗师郑茂同先生。
郑公茂同,字合符,生于1901年,卒于1974年,自幼酷爱武术,早年师承洪拳名师祝添润,冬练三九,夏习三伏,数十年如一日,十八般武艺皆精。民国时期于1928年和1934年两次赴济南打擂,分获铜、银牌各一,洋车一辆,银元数枚。1936年秋,日本人在湖北武汉举行武术擂台赛,郑公为振民族士气,置生死于度外,毅然报名参加。在擂台上把日本武士打落台下,围观者欢声雷动,大长了中华民族气节,灭了日本武士的威风。 *** 山东省 *** 主席韩复渠亲自派员送匾挂门,当地百姓称郑公为“白虎转世”。
郑公尤喜武术教育事业,在白虎集与蒙师刘庆德、张士美携手共立武馆,广授弟子,光大武德武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曹州城西北设立多处据点,建岗楼,用于对中国百姓镇压和统治,白虎集当时设置炮楼一处。这些鬼子兵闻听此处村民有习武之风,有武师居住此地,轻易不敢走出炮楼半步。
(四)
我儿时的记忆,白虎老集紧靠现在的百亩大藕坑,有东西两条交叉街道,东西大街一直延伸至藕坑东边沿。七、八十年代供销社的门市就座在东西大街东段路北,有烟酒糖茶生活门市、五金门市、生产门市。屋门一律红漆木门,铁网窗户,配着营业员高扬的脸,显示了那个年代的国家形象。附近的村民,周围十几里的社员,到这里购买他们所需的生活、劳动用品:油、盐、酱、醋,锅、碗、瓢、盆,毛巾、铁铲···东西街与南北街的十字口,东北角处,有一露天茶水坊,一个拉风箱的小伙子光着膀子,肩上搭一毛巾,被煤烟熏黑的脸上淌满了汗珠,两手抱住一个大风箱把不停地抽拉。灶台上一溜几个浑身浸满煤灰的黑铁壶吱吱冒着热气,一边的青石板上放着灌满开水的暖壶。赶集的人们转悠了一上午,渴了,坐下喝上一碗开水,从身上摸出一分钱递给卖水老汉,摘下头上的草帽忽闪忽闪的扇着。紧挨茶坊的东面支起一口羊肉汤锅,锅下劈柴火苗正旺,锅里羊汤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大块羊肉在锅里翻滚,白花花的羊油漂浮其上。卖羊汤的师傅从锅里捞出一串羊油放在案板上,和煮熟的红辣椒混在一起剁稀碎,供喝羊汤的客人放一点到碗里调味喝汤。烧饼炉子就支在汤锅一侧,一位微胖的中年妇女很麻利的把沾了芝麻的的饼子贴在炉膛内壁上,又用夹子把烤的金黄的烧饼取出来放至木案上。赶集的农人,上午头,坐在摊上花三毛钱喝一碗养肉汤,吃上几个烧饼,幸福极了。
南北街北段路东,是几家个人经营的店铺。铁匠铺整日叮叮当当发出震耳的响声,理发店的门前站满了待理发的男男女女,裁缝铺门口的老板娘在明处为做衣服的大姑娘小媳妇量着尺寸。这些店铺的门窗褐成黄白色,斑驳脱皮,与供销社红漆门窗鲜明比照,彰显着寒酸与贫贱。
沿着东西大街往东走至到头,路北,就是白虎集的文化中心——白虎戏院。戏院四围有土墙圈起,一人多高,上面种满刺锅柄,令人不敢轻翻,否则,满身是刺,手心火 *** 辣。戏台规模不算大,座东朝西,台上四个圆柱,红漆漆身,支撑着上面的梁架,金字型屋顶,蓝瓦覆盖,倒也气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舞台只上演革命样板戏,但每次演出,还是人山人海。夜晚,院子里台子上,汽灯高挂,演员唱腔婉转优美。此处成为附近村民的文化圣地,精神家园。
大藕坑紧靠集市的西边,有五百多亩,号称“五倾四”。此处本是村居,不知何因,有年地质下陷,且愈来愈甚,房墙现裂纹。于是人们纷纷搬出此地到附近高处建房,村民又反过来从此处取土垫地基,垒墙。日久,便呈大坑现象。既有自然下陷,又间人工取土,两因素而成。大坑四面搬出去的村落称东、西、南、北头,村民引来黄河之水,种植莲藕,经年日久,大藕坑成为白虎集的一块响亮的名片,和此集的白虎传说、千佛寺院联袂成趣,响彻曹州西北,满誉鲁西南大地。夏天临至,立于荷塘边处,微风习习,坑塘中荷叶轻摇,宛如少女的裙褶舞动;荷花嫩绽,亭亭玉立,含笑若刚出浴的仙女。偶尔,几只青蛙跳到荷叶上,溅起一朵朵水花落入玉盘,滚来滚去,美妙至极。每年 冬季,周围村民在大坑中间的长堤上架起柴油机,倒腾着向一边抽水,水干后逮鱼挖藕。这是丰收的季节,鱼在翻坑扑腾,人们忙着捕捞,个个眉眼欢喜。曾有一年,村民们捕到一条百多斤大鱼,装在地排车上前露鱼头,后显鱼尾,四邻八村人闻声而至,啧啧称奇,县畜牧局还委派专人考察此事。接着是挖藕,穿上雨鞋,用铁锨一点一点挖淤泥,人在泥水里折腾,极是劳苦。冻得通红的手,从泥水里捞上雪白藕节时,便满心欢喜,劳累皆忘。藕,极是有营养的绿色茎块食物,炒、炸、蒸、炖都可入食,也可凉拌。据说藕能散淤、通脾,还有止咳的功效,肺结核病人最宜食用。
千佛寺就坐落在大坑的北面。出生在白虎集村的菏泽书画名家郑可实先生,对此有研究记载:菏泽西北四十里,古老村镇白虎集,此地历史悠久,风光旖旎,虎踞龙盘,人杰地灵。中有千亩荷塘,吮吸黄河之水,周围造万户村落,采撷沃土之实。集北有数亩佛教圣地遗址,名千佛阁,盛于明清,毁于战乱,期间几易其名。明万历年间呈历史之最,占地百亩,佛、儒、道三教集汇于此。巍峨大殿布列中央,钟鼓二楼坐拥前后,东西廊坊绵延左右,终日烟火鼎盛,游客如云。今我白虎居民,竭力复兴一方文化圣土,欲重现昔日千佛盛景。仰仗 *** 支持,千佛阁文化理事会于乡里发起募捐,善人义士踊跃呼应,社会各界慷慨解囊,于荷塘北岸请千佛滴水观音一尊。菩萨左手持杨柳玉枝,右手握圣水宝瓶,赐福祉普度众生,洒甘露润泽四方。此举重开千佛阁佛教文化之门,上合天道,下顺民心,诚为白虎之盛事,翼求后昆,发扬光大,因以记之。
(五)
白虎集与我有化不开的万般情缘。86年初中复读,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夏后升入市里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三年后被分至白虎中学教书达十年之久。那是一段深陷泥潭、心性堕落的岁月,伤害着他人也自戕己身。上帝就如一个后娘,赋予我一颗高傲的灵魂,各种感知人生冷暖的神经,又毫不犹豫地把我抛入社会的最底层,“心比天高,命如纸簿”是此时最好的写照。苦苦挣扎在困境中,但没有继续沉沦。生活逼我走出困境,骨子里的不屈与倔强,令我在脚下扯着别人的鞋带站立起来。我与自己的内心已达成和解,走出了生命路途中的阴影。它夯实了心底坚实之土,也审视了自身人格的缺陷。当天边那颗星出现,我已不再怀念;就如月光洒向海面,心里已是风轻云淡;人生路还那么遥远,我已把灵魂安放天边。历经了粗粝生活的百般摩擦,我已不再夜赖具寂的时刻,把生活的刀剑与自己的性格短兵相接。细想,人这一辈子,生命短,苦难长,即使所有的梦想都破碎一地,举步维艰,也应该坚强乐观,勇敢地活着。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客,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不要指望任何人。我们用尽一生的旅程修行,最终的结果应是“与自己和解”,同样的苦痛,对善者是证实、洗礼、净化,对恶者却是诅咒、浩劫、毁灭。我要以日落之光,擦亮一世风霜。
每当夜晚驱车路经白虎集大街,行走在烁烁灯火的路上,就会用温柔的目光亲吻这片繁华人间,这片有着厚重历史的卧虎之地。
作者:汲海,中国散文学会、山东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协会会员。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牡丹区人民法院陪审员。
壹点号心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