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22春节,因疫情没能归乡。春节当天一时兴起,初二飞往海南,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游记将由4部分内容组成:
神州租车体验(体验不错)海南旅游体验(很差,应避开节日)电车长途体验大众ID.4试驾体验因内容较多,为避免各位客官看得累,下面我就言简意赅,只说重点。
一、神州租车体验
租车渠道有两种选择:
专业租车软件: 神州租车、一嗨租车。以常见、实用车型为主,价格稳定、服务保障。其它租车公司: 携程代理的n多第三方租车。能租到保时捷、法拉利等个性化车型,服务参差不齐,价格浮动到需要淘,可以淘到很便宜的。我选择在海口美兰机场租车,原因有三个: 一是海口机票比三亚便宜很多;二是海口有纯电动车型;三是给环岛自驾创造一个机会。下图中:
左:6款新能源车,全是大众品牌中:本想租ID. 4 CROZZ,结果慢了一步没车了。租的ID.4X,4天。右:燃油车的租价差不多,比ID.4X还略贵几十元。而且加油费要贵很多。神州租车在海口美兰停车楼的顶楼11层,非常容易找到。租车手续2分钟搞定,还车更快,神州小哥说:车内垃圾你们不用自己收,赶紧赶飞机去吧!至于结算手续,都在APP上自助完成。
取车时里程3762公里,电量69%;还车时4442公里,电量16%;所差的电量按1.5元/度来收费,还算是比较合理的。还车时,神州小哥说: 如果取车时电量在80%以上,还车时电量低于80%的话,不仅要收电费,还要额外收100元的加电服务费。
如果这是真的话,我认为这属于将燃油车的规则套用到电动车上了,非常不合理。
取车与还车时的里程数总体上,神州租车体验方便实用,我给好评。
二、海南旅游体验
取到车时已经一点多了,有点饿。打开地图一看,原来海南不仅有海口、三亚两个城市,还有文昌、万宁、陵水。
文昌?就是文昌鸡的那个文昌吗? 一查,果然是,那就先去文昌吃个鸡!
到达文昌市,随便找了一家店吃鸡。本来没抱太大希望,吃下第一口便觉得惊艳:这也太太太太好吃了吧!!吃完才注意到,这家店还被<舌尖上的中国>报道呢,难怪半下午了还这么多人!
吃到文昌鸡的瞬间,第一次觉得租车很必要 —— 自驾游的秘诀就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游就怎么游。
临近三亚,开始有拥堵现象。租的车肯定没有辅助驾驶,一走一停开着有点停。除此之外,一路上还都是欢声笑语;更不用说,到三亚还蹭了一顿30年茅台助兴的奢华泰餐。
噩梦从酒店入住开始。
早就预料到春节的三亚会比较内卷,因此订了一家“较为便宜”的酒店:一天1000元,我们想着能有300元全季的水平就可以了!
没想到连全季也差很远: 一是前台办理非常慢;二是临时调剂到另一家酒店,拖着大行李箱步行需要半小时;三是酒店里连一次性拖鞋都没有;四是窗外景色是一片工地,让人无语……
总之,很崩溃。后来了解到,这家酒店,淡季其实也就不到300元的水平,但第二天(初三)已涨到了1700元!1700元啊,在上海也可以住外滩W酒店了啊,更不用说苏州了……可在三亚连个正常酒店都住不到。
这个酒店住得很气,因此不管三七二十一,第二天绝不能再住了!退房后,遇到了同病相怜的“电动长途车主群”群友,一顿哭诉之后心情好多了,合了一张影:
我问他在店门口干嘛呢。他说也住得很崩溃,想打车换个地方,结果一直打不到车 —— 这也是租车的必要性吧,旺季的三亚根本打不到车啊!
同时天涯沦落人,就一起相约吃椰子、吃糟粕醋火锅。春节三亚的食品价格正常,这时候算是有一点旅游的感觉吧,但街上的人还是太多了!
本想着,既来之,则安之。来都来了,沉没成本已经支付,那就在三亚憋屈地待着吧。但一查酒店,越查越吓人,同样的万丽酒店,苏州只要600元,三亚已涨到了15000元……这已经不是沉没成本的问题了,而是就算忽略掉沉没成本,在三亚待下去也没有一丝丝必要性了。
所以,尽管从整体上来看像一个傻叉,我还是当即立断地买第二天的机票回上海……旅游就是这样子,可以提前一天临时决定来,也可以提前一天临时决定走……
如果你还觉得我是傻叉,那请看下面这张图感受一下:
当天到达海口,380元(530-150免税店代金券)70平带双早的希尔顿欢朋酒店,才让我感觉到一些平衡 —— 这才是反内卷的旅游方式啊!
第二天回到上海,开车在空旷的浦东机场看到落日余晖而感叹:纵三亚美景再好,人挤人也焦虑;而上海这种悠然闲适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度假啊!
三、电车长途体验
行驶条件:两人+行李,温度15-25度;去程小雨,最大车速120;返程晴天,最大车速105(夜晚开慢点)。
海口→三亚:行驶328公里,消耗86%的电量,也就是表显消耗555公里*86%=477公里,328公里/477公里 = 里程兑现率68.7%。三亚→海口:两人+行李,晴天,最大车速110,温度15-25度。行驶280公里,消耗66%的电量,也就是表显消耗555公里*66%=366公里,298公里/366公里 = 里程兑现率 76.5%。第一次充电:文昌市。一个火爆的充电站,车多桩多。
最大充电电流75kW,充了28.7度、29分钟,35.24元。
第二次充电,三亚市。一个很大的充电站,车不是很多。
到达充电站后,发现小鹏车很多 —— 我敏锐地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小鹏合作的免费充电站? 打开小鹏APP,果然是免费的。于是以身试法,用小鹏APP启动了充电桩,美滋滋地享受起免费充电。结算时发现,它应该是识别出这不是小鹏车,所以还是收费了…… 69分钟、61.79度,93.81元!好贵啊!
第三次充电,是神州小哥帮我充的了。(69%-16%)*83kWh*1.5元/度 = 69.72元。也就是说,充电总费用是198.77元,行驶了680公里,折合每公里0.29元。
对了,充电时还遇到一个插混的宝马在慢充,感觉车主很有耐心。
四、大众ID.4X试驾试验
在ID.4这款车上,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在产品理念上的不同。
1. 人机工程优秀
座椅:舒适,腰不疼;优于蔚来、小鹏。雨刷:刷得超干净,优于小鹏。方向盘:握着舒适,按键手感好。后视镜:超大、超清晰,好评。手扶按键:设计一定的倾斜角度,按着更舒适。车灯按键:左手有专门的车灯按键,实用且舒适。车灯:超亮,好评!比 P7的车灯好用多了!车门:门把手超方便,关门声音听起来厚重高级 —— 比更贵的新势力产品更高级。仪表与中控:仪表的大小、位置,中控的倾斜角度、大小都恰到好处,我认为比新势力产品设计得优秀。至于软件,那另说。这些传统人机工程方面的设计,有一说一,是比新势力造得好的。因为这些东西,不仅需要供应商,还需要经验积累,不是一年两年可以赶得上。
此外,大众ID系列的续航比新势力产品要扎实,这也反应了大众 MEB平台的三电实力不俗。
这是大众等传统车企的优势。当然,要注意的是,用不了三五年,在这种需要经验、但技术含量不高的人机工程方面,新势力就会迎头赶上。
2. 因配置问题而未体验的功能
众所周知,租车公司一般都是买低配,一些功能是体验不到的。
比如大众ID.4在国内第一个搭载的AR-HUD功能:
又如L2+辅助驾驶也没开通:
还有就是登陆不了大众ID帐号,导致无法线上听音乐 —— 我只好用随身带的蓝牙音箱来听歌。ID.Light倒是体验到了,低配车型也有,对于导航来说确实有用 —— 这也体现大众汽车在传统人机工程方面的设计功力。
智能化的两大方面,车机系统与辅助驾驶的基础功能,新势力车企往往列为标配,而传统车企一般还是列为选配。这在租车市场的劣势就特别突出 —— 说好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呢,本想租车体验一下,结果智能化功能体验不到。
海口美兰机场的神州租车引入的新能源车型全部都是大众品牌的,神州与大众之间应该是有一定的合作。从大众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合作一方面是促进销量,另一方面也是让更多消费者体验新产品 —— 那不如放高配产品,把大众ID帐号也给登上,这样效果更好;放低配产品,反而有副作用。对不对?
3. 产品理念不同 —— 从功能出发 vs 从体验出发
使用ID.4X三天,我全程使用它的车机导航功能。从功能来说,已经非常好:导航清晰、语音播报及时。但从体验来说,差距很大。
其一:导航路线不一定靠谱。
从海口酒店到美兰机场,车机导航把我带到了一个距离短、但堵死的路上。如果不是我及时查询手机的高德导航,并调头换路线,很可能会错过飞机。
这时候ID.4转向半径小的优势发挥出来了,很容易调头;如果是蔚来ES8或小鹏P7,就很难调头。如下图,对向双车道并不宽敞,一路上好多车都在调头往回走。
从功能角度来说,大众ID的车机导航相对于前代产品,已经从60分做到了90分,相关部门可能都超额完成了KPI,获得了双份年终奖。但是,对于用户来说:
功能90分=体验0分功能100分=体验100分就是这最后10分的差距,使人无法信任车机导航,最终的宿命可能还是要依赖手机。
其二:语音合成的体验不一致。
大家可能没留意,现在的车机语音合成实际上有三种方式:
参数抽象法:抽象出声音的特征,再合成,缺点就是机械感比较重。原声拼接法:录下大量语音片段再合成,比如高德的林志玲、郭德纲语音包。优点是比较像真人,缺点是部分语音片段缺失的话,就说不出来。AI合成法:很像真人,几乎分不出来。像苹果手机的Siri,就是这种方法,缺点是计算量大,需要联网使用。不管是哪种方法,从体验的角度来说要保证一致性,不能让人觉得车机一会是假人、一会是真人,产生强烈的割裂感。像小鹏P7,由车主选择是参数抽象法还是AI合成法,然后保持一致性:
小鹏P7的语音:参数合成与AI合成大众ID.4X,在语音对话时采用的是参数抽象法,机械感较重;在车机导航时采用的是原声拼接法,比较接近于人声 —— 这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割裂感与距离感。
这不属于技术能力问题,而是因为没有从用户体验出的产品理念问题。可以想象的是,大众工程师也许觉得,原声拼接法的体验好,那能升级一部分,就先升级一部分。实际上,还不如都先使用参数抽象法,虽然机械感强一些,但车机整体不会有割裂感。
4、驾驶体验的调校理念
驾驶大众ID.4的感觉是四平八稳,无论是高速低速,无论是平整路面还是崎岖路面,都给人一种“这就是大众”的稳稳当当的感觉。这说起来简单,实际上需要做大量的试验、大量的调校,既要投入金钱,也很考察技术底蕴。
相比之下,小鹏P7在多数路面上驾驶非常舒适,晃忽间有一种驾驶百万豪车的错觉。但是,在停车场拐弯过坎等少数场景时,就会产生廉价感的左右晃动。
再如,蔚来ES8、ES6的空气悬架经常“薛”,也就是你第一天开它,与第二天开它的驾驶体验,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 这在传统车企看来,也许就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残次品,但用户并没那么在乎。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理念分歧,一方面,这也许反映了“技术底蕴”的差距;另一方面,如果是大众工程师来调校P7,有可能会选择牺牲多数路面的部分体验,来提升少数场景的体验 —— 你喜欢哪种?
还有一点要提的是,驾驶大众ID.4时,总感觉很肉,本来以为可能是动力不足,后来一看零百加速8.5秒,也很强了啊!
这让我回想起,有一次对比试驾Model Y与奔驰EQC时,明明两车都是四驱、零百加速5.0秒,但Y就给人一种风驰电掣的感觉,而EQC的油门踩下去就软绵绵的,过了一会才有动力输出,有一种打游戏网络不好的延时感。
也许,传统车企在调校加速特性时,需要照顾“传统燃油车主的感觉”—— 这种妥协,有利,也有弊。从传统燃油车主的角度来看,这种设计更容易接受,也更安全;而从开惯了电动车的先锋车主来看,这种设计如同鸡肋。
如果是为了抓住那些“传统燃油车主”的心,大众ID.系列的设计理念可以说是合情合理。这种策略也挺好,毕竟95%以上的车主,还是“传统燃油车主”;但要注意的是,传统燃油车主虽然基数大,但并没那些先锋电动车主少数派更容易打动。
所以,这种“抓住市场大头”与“先征服少数派”的两种市场策略以及对应的产品理念,谁更有效、谁能成功?还需要观察,让历史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