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令狐伯光
最近,又一首华语音乐火了,又一首华语音乐抄袭了。
这首歌曲就是王赫野的《大风吹》,歌手不知名就不讲了,本来也只是一般般。
但是这首歌曲上了综艺节目《天赐的声音》,而歌手王赫野和刘惜君合作了《大风吹》更是助推了一把。
这让《大风吹》这首歌曲瞬间走红,什么 *** 短视频平台,什么某短视频平台上榜“热搜第一”,什么话题量更是高达18亿等等。
现在的听众听的歌都很多,有音乐基础理论的网友也很多。
这首《大风吹》很快就被网友扒出疑似抄袭,而且从各个方面来看还挺明显。
前奏跟迈克杰克逊的《billie jean》极其相似,歌词又和徐小凤《风的季节》神似, *** 部分又有张靓颖的《如果爱下去》的痕迹。
说白了,这首《大风吹》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拼贴歌曲。
在这几年华语音乐闹出的各种乱象当中,我觉得和李袁杰的那首《离人愁》差不多。
现在的华语音乐就是这样,每当有大火歌曲爆出来,然后就会像《大风吹》这样爆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么,华语音乐还有救吗?
《大风吹》就是没买版权的港台音乐
《大风吹》这种歌曲是直接盗取别人的成果,再当成自己的享受成功。
不过,如果从音乐产业的角度上来讲。它和以前港台音乐的翻唱是比较类似的。也就是把外国音乐市场已经取得成功的“音乐商品”,再搬到中国市场上来罢了。
区别就是港台那边购买了人家的正版版权,《大风吹》属于私下盗窃的行为(性质要恶劣得多)。
那么,这两者间放在一起有什么意义呢?
《大风吹》和翻唱歌曲最深层次的问题都是没有自己的东西。从歌曲的形式再到内容的表达,几乎全都是“拿来主义”。
1、现代音乐商品与音乐产业的供需关系
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流行文化产品都是“工业商品”,音乐那边更多的是“快餐”产品,追求热点的。
港台音乐其实本身也是追求热点的,但是音乐产业非常健全。
当时充分“压榨”了港台音乐提供的市场,这是港台地区的特色,因为市场不够大只能极端化,高度成熟的商业市场压榨出每一点利润。
当初的港台翻唱确实是购买了外国正版的版权,说得难听点也是成体系的搬人家的音乐产品( 特别是搬日本音乐)。
因为港台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香港),完全是一个西方国家引入的音乐风格。
当时香港经济又发展起来了,都市文化非常的发达。
他们购买大量的美国和日本音乐版权曲子,填中文词将这些音乐给特征化了,于是有了自己的特征。
2、港台的翻唱音乐,仍然是华语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照理讲,你翻唱外国的音乐,那么肯定很难建立自己的体系,没有自己的音乐体系就会导致没有人能创作完全独立的音乐产业。
最终只能靠搬成熟的外国音乐体系,再进行融合和本土化。
而且,既然自己音乐体系的缺失,又会导致加入的东西不能太大,不能和现有的国际流行音乐模式有冲突。
音乐从业人员即便写出来了,也不一定会有发行商愿意去尝试这种变革,风险大不说,还有可能赶上一群都是赚快钱为根本目标的厂商,会自然而然的 *** 特性化的东西。
这就会造成一个自己原创力不足,照搬外国音乐产品成风的音乐市场环境。
大家拿这个规则去套“华语乐坛”能想到什么?
没错,真的非常非常像的香港乐坛,特别是香港流行音乐。
香港乐坛是顾嘉辉,黄霑,许冠杰,黄家驹等等原创音乐人,与“四大天王”等等大量翻唱音乐,共同组成了一个高度商业化的音乐市场。
因为香港的地方比较小,人口数量又少,原创能力又不足——
所以,在2000年后经济陷入持续衰退后,音乐市场是无法借助外国音乐商品持续造血的,最终就迅速衰落了。
香港乐坛这个现象甚至非常的神奇。
因为你明明感觉90年代香港乐坛还是巅峰,2000年后就腰斩瞬间就不行了。
相反,台湾乐坛因为空间更广阔,人口有2500万。虽然巅峰时期同样成系统地在“翻唱日本”,但人家原创造血功能要远远强过香港。
最终在2000年后,才会再孕育出周杰伦这一代音乐人的辉煌。
《大风吹》从来不是主流也代表不了华语乐坛
《大风吹》这种歌曲被爆出抄袭其实一点不意外,因为你看这首歌曲的作者。
王赫野:相信如果不是这歌火了再爆出抄袭,绝大多数网友都不认识这歌手,甚至只怕连名字都没有听过。
因为王赫野这种歌手,与之前大量在“短视频”平台爆红的音乐人都一样。
绝大多数都是国内短视频公司,甚至是“网红”性质明显的音乐公司,为了市场所推出的“快消”类的音乐产品。
而“快消”这个东西,照搬国内外成功音乐产品是最大的捷径。
我们回头看看,这几年在国内突然爆火的“网络音乐”和短视频音乐,绝大多数音乐人都是不入流的那种。
很多中国网友瞧不起音乐选秀,当然更瞧不起男团女团选秀了。
但这类音乐人如果上音乐选秀,讲创作被主流音乐人华晨宇怼到完全暴露(中国网友还瞧不起华晨宇),讲唱功上音乐竞技综艺,唱功能比得上专业歌手么?
年初同样大火的《星辰大海》的黄宵雲,这就是专业歌手火爆歌曲的代表了。
所以,这些年所谓爆红的“网络神曲”,绝大多数都是这种“网红”性质明显的个人,或者是小公司的商业行为,在华语乐坛中算不上主流。
这个时候,有人会说主流华语乐坛就没抄袭了吗?
答案是华语主流乐坛也有“抄袭的”,学习照搬外国音乐成熟产品的。
不过,这帮人的区别就是在自己的“音乐体系”,或者说成熟的音乐风格好歹有些成就,所以这些音乐人也就会火得更久一些。
比如近年有过争议的李荣浩,早期有过争议的大张伟等等。
“网红”性质明显的网络歌手和网络歌曲(包括短视频歌手),是否就是那种一首歌曲莫名其妙大火,然后莫名其妙就又过气了。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
既然这些东西就不行,那么这些音乐人和音乐为什么能火呢?
实际上,偏“网红”这个词就说明了一切,现在任何产业只要沾上“网红”两字,它都是追求“流量”的快消商业产品。
2010年后,中国流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2015年后自媒体和短视频产业迅速的崛起,而它们的背后都和“资本”有关。
资本过度地控制了流行音乐的投资、制作、发行、播放平台等全产业链,最终导致一切商业产品都重“流量”而轻有内涵的内容。
《大风吹》这类歌曲就是如此,别说没有自己的内容,连音乐工业流程都是窃取的。
这个工业流程就是同样是迎合市场的流行音乐产品,人家是自己写的旋律、歌词、节奏、编曲和制作。
当初港台的翻唱流行乐,人家好歹还花了购买一首正版歌曲的钱呢。
华语音乐变成如今这样,一部分是激烈竞争导致的,尤其是“流量时代”带来的一心一意追逐利益的结果。
这种情况甚至还不如十几年前,因为同样是“网络歌曲”(当时没有短视频歌手)。
十几年前的网络歌手们,许嵩、汪苏泷、徐良、后弦、郑源等等音乐人,人家是会自己写歌,而且歌曲还好听呢。
这背后的本质就是许嵩等音乐人,有了自己的音乐风格嘛。
尾声
现在很多网友谈到港台音乐,很难绕过翻唱这个话题。
但是从音乐产业发展的角度上看,当初港台流行音乐产业,各个层面都要高于中国内地一个阶段。
实际上,华语音乐中心逐渐迁移到内地过后。
因为我们音乐产业发展不成熟,所以“照搬别人音乐产品”的恶劣现象,直到今天都是《大风吹》这种“不入流”音乐人的情况。
中国内地优势在于中国有非常多的文化题材,其实主流音乐人和私下有逼格,有艺术追求的好的独立音乐人不计其数。
但是我们就又回到了音乐投资、制作、发行和平台渠道等等,最终完全被“短视频音乐”和“网络平台”把持的现状。
说得难听些,中国听众接受音乐教育程度较低,听歌选择都是热门平台推什么听什么。
在这样的文化产业大环境的情况下,《大风吹》这种歌曲只怕还会持续很多年。
那么这样的情况,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第一个是国家在各方面要重视和培养。
在我国只要是国家重视的事情,做起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个是听众一定要支持原创,而且是好的原创音乐人和好的原创音乐。当前这个环境下,只能是提升自己的音乐品味与音乐鉴赏能力。如果物质经济到位,对于好的音乐和好的音乐人支持一下。
第三个是形成比较公平良性的上升渠道,最终建立较为成熟的音乐产业。
这样一个相对成熟的文化产业,到时人才、商品和听众间才会开始良性循环,最终真正好的音乐人与好歌才会来到普通听众的面前。
目前来看,目前中国整个社会环境还在“资本”纵容,与“听众”不懂的情况下。
“资本”一直是利益最大化的,别期望他们会改了。
中国听众不懂音乐和追逐“流量”,还是华语音乐好歌难以出来的问题之一。
我这里绝不是怪观众,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国内网友成天在骂华语音乐没有好歌了,华语乐坛真的要完蛋了,市场上到处都是些什么垃圾歌曲啊。
每当《大风吹》这种歌曲出现,它又大火还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这到底应该怪谁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