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明代云南官员(明清两代滇籍谏官录),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明代云南官员(明清两代滇籍谏官录)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明代云南官员(明清两代滇籍谏官录)

在古代,谏官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的职官。早在秦朝时期,我国就建立了监察制度,专门负责对监察劝谏皇帝和百官,自此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独立于行政权之外的监察体系。

就云南而言,尽管早在秦朝时期开五尺道时,云南就已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但随后的历史发展中,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崛起,与中原王朝的之间也时战时和,所以在历史上,中原王朝对西南地区的集权管辖在元以后才逐渐得到加强。

元朝北归后,朱明皇朝沿元制,为了加强对云南行省的统治,任蓝玉和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南征云南。此时,大量的汉族士兵和汉族民众进入云南,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移民潮,自此中央王朝加强了对云南的统治,云南也在这一契机下,社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云南,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日盛,文人求取功名的愿望更加急切,中原王朝也急需一起滇籍文人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就监察系统而言,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滇籍谏官先后入仕的有百余位之多。

本篇 *** 明清时期政声显著的十大滇籍谏官介绍给大家!所选人物为一家之言。十位名人分别是明朝时期施均裕、杨一清、杨士云、李元阳、包见捷;清朝时期赵士麟、尹壮图、钱沣、朱嶟、戴絅孙。在十人中,并非每个人一生都是谏官,谏官或许只是他们仕途上的插曲,但他们都为云南的廉洁执政提供了榜样。

一、施均裕(御史)

清·鄂尔泰《云南通志卷·二十一之二》载:“安宁人,聪颖绝人,过目成诵。永乐间,贡入成均。成祖面试奇之,授大理评事,改交阯御史,按部一十七府。吏民怀畏,争建祠以祀。后按南直风裁,凛然氷蘖之操,始终如一。”

施均裕幼时聪明过于常人,过目不忘,时明成祖朱棣亲自面试,并授其大理评事(官名。大理寺属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四十八员,掌推按刑狱,正九品。),后改交阯道御史(官名。周朝始置,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辅佐冢宰。东周各诸侯国也设御史,为亲近之职,掌文书记事。秦朝置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御史监郡,遂有弹劾纠察权。汉代御史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代以后,御史职衔经常变化,唐有侍御史、殿中御史、监察御史。到明、清仅存监察御史。)。

施均裕所属的家族乃是安宁的名门望族,明至清,施氏家族先后入仕十一人,其后人施電官至知州,另有后人施楷为康熙甲子科武进士。

二、杨一清(左都御史)

字应宁,云南安宁人。徙居巴陵。少能撰写文章,以奇童推荐为翰林秀才。成化八年(1472)进士。任山西按察佥事,以副使督学陕西。其貌不扬,而性警敏。武宗时,历任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总制、华盖殿大学士。因不阿附刘瑾,得罪致仕。与张永谋诛刘瑾。曾为首辅。后被张璁等诬陷。落职,病死。赠太保,谥文襄。

杨一清与施均裕是老乡,与施均裕不同,杨一清的名气更大,是明朝时期的名臣。他于成化八年中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明初所设按察司的副长官,正四品。)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太常寺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属于宗族祭祀的长官,原名奉常,起源于汉景帝时期。至南朝梁陈与北魏始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为太常寺的长官。历代沿置。唐制,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朝廷举行大礼时由太常寺卿赞引。)、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又称总宪,明清时期都察院主管,掌院事,属监察体系下的官员之一。明洪武十六年(1383)设左、右各1人,正三品。十七年升正二品。洪熙元年(1425)南京都察院设都御史1人。清顺治五年(1648)定制,满、汉各1人。初制满员一品,汉员二品。十六年(1659)改并二品。雍正八年(1730)俱升为从一品。其右都御史为总督之兼衔,不设专员。以左都御史为长官的都察院,除“职专纠劾百司”之外,还有两项重要职能,其一为天子耳目,即所谓的言官,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二为重案会审,即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三法司就是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三、杨士云(给事中)

明云南大理人,字从龙,号弘山,又号九龙真逸。白族。少力学,工于文辞,三十岁登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任工科给事中(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属监察体系下的官员之一。明朝置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以父丧返乡,以事母为辞,不愿出仕。嘉靖十六年(1537)后复起用,授户科左给事中。晚年归里,筑一书屋,名曰“乾乾斋”,从事著述,人尊之为弘山夫子。尝分录《春秋正义》,以证《胡传》之误,又订《尚书蔡传》之得失,惟未及脱稿。曾与同邑李元阳共修《大理府志》,撰有《郡大事记》一卷,《黑水集证》一卷,《皇极天文律吕咏史集》和《苍洱图说》《南供河记》《尊经阁记》《会讲堂记》《龙冈书院记》诸文。后人辑有《弘山语录》行世,其曾孙春元锓版《弘山杨先生文集》,广为流传。万历以来,云南志乘多有著录。

杨士云和下面介绍的李元阳为至交,二人均为明朝文化名人杨慎的弟子,并与张含、王廷表、胡廷禄、唐锜、吴懋合称为“杨门六学士”。

四、李元阳(御史)

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号中溪,别号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县人,白族。李元阳自幼沉默寡言。但聪明过人,勤读诗书,尤好文史。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取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丙戌(1526),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由于参加议论为嘉靖皇帝生父封号的所谓“大礼议”而被贬江西分宜县。后改授江苏江阴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害,体恤民苦,并以廉洁著称,当地百姓曾为之立碑建祠,载其种种善举。晋京任户部主事后不久,改任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负责弹劾官吏、整肃政纪。

他刚正不阿,曾直言嘉靖皇帝:“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禄得君子,近年来以爵禄畜小人。”被同僚称为“真御史”。正是这种直言不讳使他在官场上屡屡碰壁。嘉靖十五年丙申,以御史巡福建。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因上疏请求嘉靖皇帝不要去承天,被贬往荆州任知府。在荆州府任上,荆襄百里之间没有水井,他带头捐俸打了几十眼井,限期各县修复河堤池塘,使沿江州县不受水灾,当地人民遂以“李公井”“李公堤”命名,以兹纪念。李元阳清正耿直,对政治黑暗、官场 *** 的现实极为不满,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借奔父丧,弃官回乡,从此隐居大理40年未再出仕。他寄情于苍山洱水之间,省却了尔虞我诈的倾轧,再无宦海的羁绊,既与杨士云、杨慎、张含、李挚等文化名流诗文唱和,又勤于著述,其诗文集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理学著作有《心性图说》,并在晚年编纂了嘉靖《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由于他在哲学、史学、文学、书法、教育诸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在云南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万历八年(1580)病逝于家中,享年84岁。

五、包见捷(都给事中)

包见捷,字汝纯,号太瀛,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人,书香门第出身。其父包万化藏书数千卷、博学多才,是临安府庠生和颇有声望的私塾先生。包见捷自幼聪明好学,8岁时,临安知府钱邦称曾试以七言诗,包见捷居然能“应声而对”,使“钱公大奇之”。包见捷之父见包见捷如此聪明好学,为使其远避府城的喧器,专心攻读,便在城南20余里的马鞍山建学舍一间,题名曰 “五云斋”,让包见捷和他的一个得意学生谭继统在那里静静地攻读。明万历七年(1579)己卯科乡试,云南有45人中举,包见捷和谭继统双双榜上有名,被誉为“双臂”。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包见捷中第二甲第二十二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时,与刘士峤、董云宰、焦弱侯游,诸公咸称之。馆中试课,与诸公竞爽,识者谓:是当留为史官无疑。然而,后来出乎识者所料,竟出为礼科给事中,历吏、兵二垣,升户科都给事中,屡迁都给事中。[都给事中即六科给事中的长官。明、清时期的都察院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左都御史相当于中纪委书记或总参谋长级别,右御史相当副总检察长,或最高法院副院长。左都御史比右都御史大!明代给事中不再隶属于其他单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由于给事中分掌六部,故称六科给事中。六科的掌印长官都给事中不过是正七品,下有左右给事中为从七品,另还有给事中若干,各科人数不同,但六科的权力确实非常大。]

六、赵士麟(都御史)

赵士麟(1629~1699),字麟伯,号玉峰,云南省澄江县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幼时从师醒觉和尚。他天资聪明,读书过目不忘,经常手不释卷刻苦攻读,后来参加河阳县考,名列第一。

顺治十七年(1660)庚子科中举,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考取进士。吏部分派到贵州省平远县任推官,他大公无私,详查案情,惩暴安良。那时贵州发生的重大要案,都调派他参与审理,使他名声远播。

赵士麟自幼孝顺,对万太夫人问寝视膳、晨省晚侍的礼节,数十年如一日。当老夫人98岁,以闰月计为百岁时,康熙帝特御书匾额以赐,诰封一品夫人,也诰封士麟为特授光禄大夫。康熙三十八年(1699),赵士麟染疾病逝,享年70有余。

七、尹壮图(御史、给事中)

尹壮图,字万起,一字楚珍,云南蒙自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改庶吉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入阁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五年(1790),和珅创设议罪银制度。壮图上书乾隆帝,直言议罪银制不利于朝廷,此议遂罢。尹壮图又上奏:“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培养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请旨简派满洲大臣同往各省察查望。”乾隆命户部侍郎庆成带他四处调查,却查无实据,尹壮图到了山西太原后即奏陈“仓库整齐,并无亏缺,业已倾心贴服,可否恳恩即今回京待罪?”但乾隆不同意,“一省查无亏缺,恐不足以服其心,尚当前赴山东及直隶正定、保定等处”,要尹继续访查。尹壮图覆奏称:“所过淮、扬、常、镇以及苏州省会,正当新年庆贺之时,溢巷摩肩,携豚沽酒,童叟怡然自乐。”尹壮图再次上书,“自承虚诳,奏请治罪”。朝中大臣打算议以死刑,乾隆以“不妨以谤为规,不值加以重罪也”,被贬为内阁侍读,乾隆五十七年八月,辞官养母,史称尹壮图案。嘉庆四年被重新起用。书法醇厚有画沙印泥之妙。著楚珍诗集,自编年谱。卒年七十一。

八、钱沣(御史)

钱沣,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代大臣、书画家。钱沣幼时家境贫寒,偶然得到些残篇断简,便熟读深思,曾入昆明五华书院学习,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湖南学政、通政司副使、江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工楷书,学颜真卿,又参以欧阳询、褚遂良,笔力雄强,气格宏大,行书参米南宫笔意,峻拔多恣。后之学颜者,往往以他为宗,如清末翁同龢、近代谭延闿、谭泽闿兄弟等都是学钱沣而卓然成家者。钱沣又擅画马,神俊形肖,世争宝之。其诗文苍郁劲厚,正气盈然,著有《南园先生遗集》。

钱沣于清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后步入官场,一生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极富传奇性,被誉为清代知识分子的泰山北斗。当时朝廷内外 *** 成风,钱沣初入政坛,一反官场明哲保身之风,弹劾陕甘总督毕沅贪污之事,查实之后,毕沅被处分降级。钱沣由此声名鹊起,有“鸣凤朝阳”之誉。

乾隆帝宠臣和珅权倾一时,贪污 *** ,无所不为。和珅的党羽国泰做了山东巡抚,竟敢贪污府库银两,被钱沣奏了一本。钱沣查到国泰写给和珅的信,知道二人准备借银填库,应付检查。将此信奏报乾隆帝。和珅探得风声,要收买钱沣,遭到拒绝。钱沣坚持封存府库,彻底清查。国泰被揭穿,终于伏法。钱沣名声,更震动全国。

钱沣此举得罪了乾隆帝,后来被乾隆找个借口降了官。一直到死,钱沣也没有得到重用。56岁时,钱沣又准备弹劾和珅,却突然病死在北京云南会馆。在钱沣枕下,发现了奏本底稿,写了几千字,开列了和珅罪状20多条。据说钱沣是被和珅用毒酒害死的。钱沣逝世后5年,和珅终于事发,被抄家,赐自缢。

钱沣生于昆明银匠之家,年幼时家贫,无钱买书,就从水德庵惜字炉旁的废纸中拣出残篇断简,熟读深思。在外做官时,钱沣仍念念不忘故乡。昆明经常发生水灾,钱沣曾提出治理六河方案,并捐资家乡水利工程。

钱南园楷书

九、朱嶟(御史、左都御史)

朱嶟(1791~1863),满族,字致堂。云南通海人。著名清朝重臣。 清嘉庆二十四年(1820),朱嶟中进士,同年入翰林院任编修,至清道光皇帝时任礼部侍郎,旋又升户部尚书,后转任礼部、工部、吏部尚书,由于为官勤冕,政声卓著,累迁太和殿军机处行走,最后官位升至内阁大学士。

十、戴絅孙(御史)

戴絅孙(1795~1857年),字袭孟,号筠帆,昆明人。为五华五子之一。父早丧,家贫寒,靠外伯祖抚养成长。早年在五华书院读书时,山长刘大绅把他的诗和李于阳、戴淳等人的作品编选为《五华五子诗抄》。嘉庆二十四年(1819)林则徐任云南乡试考官,戴为考生之一,后两人有师生之谊。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任工部主事,后由六品主事升为五品员外郎。道光二十六年(1846),任贵州道监察御史。他在京城做官十八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明代天启《滇志》记述有《昆明县志》二卷,但早已失传。晚年无意再于仕途周旋的他决心以一己之力编写一部《昆明县志》。从此殚精竭虑,全力投入《昆明县志》的编纂中。经五年时间的努力,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昆明县志》终于完稿,全书共十卷,在远离故乡的情况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做到简而不遗,赅不伤冗。在京城二十六年后,他毅然上书以病乞归。返回昆明后,定居今小梅园巷。返乡后应地方邀请,掌教育才学院,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六个年头,终年62岁。

篇末附历代监察制度发展表!!!

更多明代云南官员(明清两代滇籍谏官录)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