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第一首赏析
娄元华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是李白为了辞官还家放浪江湖而写的一组乐府诗。诗人借用乐府古题抒写了自已政治上的不得志和忧愤不平的心情。组诗的第一首,主要写自已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全诗激昂慷慨,充满着苦闷欲爆的感情,震人肺腑,撼人心弦。
金樽清酒斗十干,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樽清酒”指注在金杯中的美酒;“玉盘珍羞(同馐)”是盛于玉盘中的佳肴。“斗十千”、“直(同值)万钱”分别形容美酒、佳肴价格昂贵。首句写所饮,次句写所食。正面写饮食不同寻常,极尽夸饰而不失其真,色香味俱全。侧面写人物心情,为下文铺垫,与“不能食”呼应。因情设景,情寓景中,构成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那么诗人到底是怎样的心情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杯投箸”,把已经举起的酒杯和握在手里的筷子,又突然放下了。“投箸”的“投”字,十分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由于心事袭来而愤然废食的情态。“拔剑四顾”是说突然拔出带在身边的宝剑,四下环顾,像要向什么地方砍去。这充分表达了一种心潮激荡的情景。但“心茫然”三字,却又使这陡然而起的激烈感情突然收住了。这两句反映出诗人心情的矛盾:“停杯投箸”若有所思,“拔剑四顾”似有所寻,“心茫然”却又若有所失。感情忽起忽伏,起处如异军突起,伏时像大海潮退,充分表现了诗人苦闷彷徨的矛盾心境,形象逼真欲现。诗人为什么有这些异常的举动呢?他想到了什么?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全以形象的比喻写诗人的想象,想要渡过黄河,河水却被寒冰堵塞;打算攀登太行山,山路却为大雪封盖。真是处处碰壁,条条道路行不通。诗人把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把人生道路的崎岖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凝成这两句形象的诗句。要理解这两句诗丰富的内涵,我们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道路。李白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年轻时就有“济苍生”、“安黎元” 的政治理想。天宝元年,道士吴筠荐他进长安,得供奉翰林,为玄宗起草诏令,做些行乐词章,虽有大志大才却不为重用,这使李白大失所望,而皇帝沉湎声色,奸相、宦官弄权,排斥异已,堵塞贤路,谗害忠良,就更令其愤慨,因此他也屡遭谗毁,时忧不测。这样的生活经历对诗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所以这里他把自己的生活和愤慨之情形象化,创造了凄寒、险恶的境界,扣住了“行路难”的题目。读到这里,极易使我们想到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所描写的那种 “叩帝阍”、“求美女”,上下求索而不得的苦闷的政治感情。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封建社会中是有普遍意义的。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毅然辞去供奉翰林的职务,离开长安。归隐以后,闲暇时便到青溪绿水上垂钓,显得悠然自得,恬淡安适。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诗人内心其实并不平静。在这种时候,他会忽然想起了成汤聘请伊尹出山做官、平治天下的故事。这就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归隐与从政(即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诗人久久经受着这对矛盾的折磨,心中愈来愈感到抑郁苦闷,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喊道: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意思说:世事如此险恶,人生多么艰难,多么艰难!这样多的岔道,我现在向哪里迈步,又将置身何方?这是多么慷慨激昂、悲怆深沉的控诉!诗人在此以迫促的音节和激荡的语气,把坎坷人生的艰难和茫然无所适从的感慨宣泄纸面,酣畅淋漓,撼人肺腑,既与“拔剑四顾心茫然”相呼应,又显得更为激愤,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但更为精彩,更为可贵的还是诗的最后两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深知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思想斗争的结果是:决不同流合污,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决心要等待时机,重整旗鼓,干一番大业。所以在诗的末尾,诗人以其豪迈、炽烈的感情引吭高歌。“长风破浪”用的是刘宋宗悫的典故。《宋书·宗悫传》:“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借用此句抒己胸怀,气魄宏大。“会有时”是一种非常自信的口吻,以示有朝一日,会当如此。 “直挂云帆济沧海”:挂起高耸入云的篷帆,直渡大海,是决心干一番大事业的形象说法。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虽处于逆境而不为逆境压倒的傲志,虽彷徨困感又不失自信的豪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是难能可贵。
这首诗的思想意义是十分突出的。诗人因受高力士和附马张垍的谗害,被迫离开长安,开始第二次漫游,这时的李白对奸雄当道的唐王朝和黑暗腐朽的官场已有了清醒的认识。他不仅亲历了理想无法实现的苦况,而且目睹了许多知识分子仕途的危艰。他将这些概括、提炼,凝成了形象的诗句。所以这首诗中表现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仅仅是诗人自身矛盾的反映,而且有其强烈的社会意义。他和上层统治集团不同流合污,毅然决裂,但又有勇往直前、振兴祖国的远大抱负,他那豪放俊逸的品格成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和概括。同时,他对黑暗世界的揭露和批判,也使我们认识到唐王朝的种种 *** 和罪恶。因而,这首政治抒情诗具有强烈的进步性。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就也很显著。首先,诗人以其独特的结构方式来织造诗的锦缎。开头四句实写眼前情景,重在以行动显示诗人内心的奥秘。中间四句则通过回忆往昔展现诗人内心的矛盾。九、十句用直接抒情的方法回应前文,把感情的波澜直推 *** 。最后两句却笔锋逆转,由慨叹变成显志,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全诗空间广阔,时间悠长,但有一条鲜明的感情线索贯穿始终,因而虽放犹收,既严谨又不拘束,回环荡漾,重点突出,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人把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理想被挫的悲愤,全部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出来。三至八句,有理想的追求,有失望的苦闷,有隐居的悠闲,句句有形象,组合成一个矛盾统一体。九、十句是一个悲愤欲绝、心事浩茫的形象。而最后两句却又变成豪迈奔放、昂扬奋发的形象。不同的感情造就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形象抒发不同的感情,全诗起伏跌宕,摇曳多姿。
再次,这首诗语言明快,气势磅礴,诗人那澎湃沸滚的感情热浪从字里行间向读者扑面而来。特别是“行路难”的反复和疑问句式的运用,以及四个三字句的连发,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是李白诗歌语言风格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