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一般反弯点法(反弯点法概念),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一般反弯点法(反弯点法概念)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一般反弯点法(反弯点法概念)

对于层数较多的框架,柱子的截面尺寸一般较大,这时梁、柱的线刚度之比往往小于3,不再符合反弯点法的假定;另外,反弯点的位置与柱上下端的转角大小有关,统一把框架柱的反弯点取为定值会带来误差。因此需要对反弯点法进行改正,于是D值法出现了。

D值法 — 考虑结点转动时的剪力分配法。

1. 改进内容

(1)抗侧刚度

(2)反弯点位置

2. 基本假定

①假定同层各节点转角相同;承认节点转角的存在,但是为了计算的方便,假定同层各节点转角相同;

②假定同层各节点的侧移相同。

这一假定,实际上是忽略了框架梁的轴向变形。这与实际结构差别不大。

3. 柱子反弯点高度的影响因素

①结构总层数及该层所在的位置;

②梁、柱线刚度比;

③荷载形式;

④上、下层梁刚度比;

⑤上、下层层高变化。

4. 抗侧刚度确定

D值法中,柱的侧移刚度按下式计算:

5. 柱反弯点高度比y确定

柱反弯点高度取决于柱子两端转角的相对大小。若柱子两端转角相等,反弯点在柱子中间;若柱子两端转角不一样,反弯点向转角较大的一端移动。

在D值法中,反弯点位置用反弯点高度比y表示,如下:

Y—柱反弯点高度;

h—柱高度。

反弯点高度比y可按下式计算:

y=yo+y1+y2+y3

①对于底层,反弯点高度比 y=yo+y2

②对于顶层,反弯点高度比 y=yo+y1+y3

③其它层,反弯点高度比 y=yo+y1+y2+y3

yo—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是在各层等高、各跨相等、各层梁和柱线刚度都不改变时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高度比。

y1—上、下层梁刚度不等时的修正值;

y2、y3—上、下层层高不等时的修正值。

yo、y1、y2、y3可通过查表得到。

6. D值法进行计算步骤

(1)求水平力作用下各楼层剪力

(2)根据各柱的D值比例求各柱剪力

(3)求柱上下端弯矩

首先求柱的反弯点Y,然后由剪力Vij、反弯点高度Y计算出柱端弯矩。

(4)求梁端弯矩值

根据梁柱节点平衡条件,梁柱节点的上下柱端弯矩之和应等于节点左右边梁端弯矩之和,从而求得梁端弯矩值。

如果有帮到你,欢迎一起交流,我们一起学习。

更多一般反弯点法(反弯点法概念)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