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徐志钧/文
旧时无锡过年,是一连串的喜庆活动组成的日子,过了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就忙起来了。
首先要做的是选个天气好的日子“掸檐尘”,这是一次家庭大扫除,是古老的卫生习惯。然后在二十四日之前一定要把灶王爷送上天。送灶那天晚上,把灶头上供了一年的灶王爷——其实是印在纸上的画像——取下来,放在一顶纸糊的很漂亮的轿子里。在天井里,有一个大匾,放着那顶轿子。轿子前放上炒黄豆、寸长的稻秆、麦芽糖、乌菱、柿饼之类。点上香烛,祭着轿子里的灶王爷。祭毕,就焚化轿子,灶王爷就算去“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了。过了廿四日再送,就叫“廿五送灶,七颠八倒”了。
接着就是挑日子过年,亦称“谢年”,时间是廿五日到除夕前一天。客厅里高悬神轴,上面玉皇大帝、天神、天将、财神、各路神仙都来了。长台两侧,一侧供着“万年粮”、大锅巴,上插松柏树枝;一侧供着正方形半圆形红糖、白糖大年糕、年糕做的大元宝。前面放上锡制的大烛台、大香炉,红烛高烧,香烟缭绕。中间供着“三牲”,即猪头一只或一大块猪肉,雄鸡一只,大青鱼一条,再加上仙茶、仙酒﹐高脚盆内供着柿饼、荔枝、龙眼等干果,另有桔子、梨等鲜果,还有各色盆菜。堂内正中,供着圆形的木架子,架子上放着铜盆,盆中烧着一个个的大炭团,炉火融融﹐叫做“欢喜团”。然后从长辈开始,依次跪拜,仪式隆重。晚上吃年夜饭,这是正式意义上的年夜饭,请吃年夜饭也在这一天。吃过年夜饭后,是除夕前一两天的“过节”,即是祭奠祖先。富家多至十桌,一般人家上一桌或两桌,有咸肉、烧鱼﹑蔬菜等,肉汤萝卜是必须有的,还有年糕,放上酒盅、饭碗,点烛上香,加酒添饭,跪拜如仪,然后烧化纸锭。
到了大除夕,就是大年夜,合家团圆吃年夜饭,这一天在自己家中庆贺过年,不到别人家去的。桌上放着冷盆、热炒、大暖锅,吃的饭要剩下一些,叫“吉庆有余”。饭后,孩子们忙着放鞭炮;家中主人则忙于封井,接灶,贴春联,做圆子。大厅上放着谢年的全套陈设及供品,点着香烛。这一天晚上还要在另外的厅堂挂起全套祖先画像,放上糖斗、干鲜果品,简单一点的就在九拼盘里放上花生、荸荠、乌菱、桔子、荔枝、龙眼、乌枣、柿饼、大栗等,点上香烛。孩子可以不睡觉,守岁红烛一直燃到天明。天亮后就是新正,也就是年初一。孩子全穿上新衣、新鞋袜,吃糕丝圆子,祖先画像也供上糕丝圆子,全家一起向列祖列宗跪拜。到了年初二,亲友互相拜年,当然是小辈向长辈拜年,小孩子就可以上崇安寺用“压岁钱”买玩具了。
立春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季的到来及一年农业生产的开始。从宋朝开始有了迎春、打春的风俗。明代无锡的迎春典礼十分隆重热烈。在立春前几天,先在崇安寺排演迎春仪式。由城里36家店铺承办36个彩亭,彩亭扎得五彩缤纷,每个彩亭里放着店铺出售的商品,就像广告。还有26座抬杠,抬杠是由16到20人抬着的活动舞台,上面装扮戏文一出。古人认为,春在五行中属木,木主东方,所以无锡迎春从熙春门(东门)外开始。那里预先筑好春坛,上放“勾芒神(古代的木神,春天万木生长,故祀是神)之位”的木牌和春牛,即土牛、纸牛各一。立春前一天,无锡知县身穿官服,带领全体衙役、县学官员、武官到达春坛,向勾芒神和春牛致祭跪拜。祭后进行迎春大 *** 。队伍由鼓乐开道,然后依次是彩亭、抬杠、勾芒神、春牛,后面跟着全体官员,最后是知县,坐在轿子里,身穿红色官服,帽上插花。队伍进熙春门,过大娄巷、小娄巷、东大街,把春牛一直抬到县衙大堂。沿途观看的人十分拥挤,市民争相抚摸春牛,认为可以沾上一年的好运气。晚上,县衙公堂上摆春宴,私人家里也喝春酒,吃春饼饮宴。这是快乐迎春的一天。
立春这一天,知县率领全体衙役,身穿官服,再次向勾芒神和春牛致祭。祭毕,春牛被抬到县衙大堂前的空地上。然后自知县起,手拿彩色鞭子抽打春牛。纸牛被打破,从肚子里流出五谷豆麦,纷纷掉到地上。大家认为丰收有望。土牛被打碎后,碎牛另制成一只只小牛,然后吹吹打打分送各乡,以讨丰收吉利。打春仪式一结束,春耕大忙就开始了。
文章来源:《无锡通史》(宗菊如 周解清 主编)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