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如果父母可以把记忆遗传给孩子,会如何?的问题,
等同于,父母的灵魂与意识是否可以遗传给孩子的问题。
其中的荒谬,我可以解答。
归结为一点,记忆的哲学意义在哪里?
记忆的本质是生命现象的整体的一种表达,还是仅仅是那些物质的物理化学过程,人类真的与小白鼠在记忆中是等同的?
小白鼠的记忆实验真的就是人类的记忆过程吗?
意识灵魂与记忆关系如何?死后如果没有意识和记忆 人活着是为啥?为什么进化没有使记忆与意识成为遗传要素?
问题的回答,【瑜伽师地论】对上述问题,有不同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回答。
修行人解读
瑜伽师地论,乃佛学之心法心所法至巅峰,汇集佛学之根本修法。
今日就眼识谈谈粗浅看法。
五识身。眼耳鼻舌身加上意,乃佛法之基石与逻辑起点。佛学中心法心所法,都是来源于五识身,或者六识身的解读。
眼识之俱有依,就是眼识产生之依据。现代人普遍以为眼睛就可以产生眼识,谬矣!
眼睛乃是为扶根(扶尘根),乃是外部的保护眼跟的物质。眼根才是眼识产生的生物机理与构造。现代神经科学已解释,眼识的产生,乃是外部的眼睛与人的内部的神经体系构造,共同运动的结果。
眼识的的产生又依赖于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思量与我执等四烦恼相应、第八识的种子存储。这是现代神经科学与医学无法达到与证实的。这也就涉及了如何定义意识的问题,涉及了灵魂的问题。
俱有依,乃是色,就是说它主要是涉及现代人说的物质成分的问题。用现代科学而言,俱有依乃是外部的眼睛器官,人的内部的神经元体系,一系列的生物化学成分,以及生物化学的过程。眼识与大脑的固定区域的联系,科学家已经识别了。
「等无间依」。特指前一刹那的眼识灭了,后一刹那的眼识才能生起,如果他不灭,后一刹那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后一刹那的眼识的生起,依前一刹那的眼识的灭做依止,这个依也是很重要,没有这个依也不行。这已经涉及了佛学心法的根本。佛学所谓的【无我】【无法】的来源,主要就是佛学修行人,认识到所谓的意识或者说心法,都以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过程,而不存在不变的恒久的实体。
「等无间依」是现代神经科学与医学,无法理解,也无法观察的。但是量子力学的证明,世界在超微世界,确实不存在不变的恒久的实体,你能观察到的,不过是量子的前一刹那的灭了,后一刹那的才能生起。现代的物理弦论可以很好的解释此现象,就是一个闭环的弦由于按照一定的频率而震动,而产生量子的前一刹那的灭了,后一刹那的才能生起。
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摄阿赖耶识。
眼识的产生,也是眼识之种子识的现行。你所看的的图像,必须依据你的眼识之种子,才可生成。这一点,是量子物理与物理弦论都无法说明的。有的只是古老的灵魂的认知。一般的无神论者视为迷信,人的眼识还需种子?
「等无间依」,种子依,均为非色,也就是心法的范畴。
论及心法心所法,现在幼稚的神经科学与分子生物学,不足100年的历史,自然也不懂。只能高傲的斥之为迷信罢了。
==========================================================================
熏习概念与戏论的概念十分重要,也是佛学对于眼识等六识的理解的关键。
戏论,就是人的心识特指第七识有爱着的性质,我们心裡面所思惟分别的事情,我们语言上所分别,语言上所表达的这一切的事情,这个身、口、意这一切的事情,我们做的事情,『不能引义,能引无义』。这个「义」,就是我们的理智所希求的事情,所希求的事情。这个幸福的事情,没有罪过的事情,有功德的事情,这叫做「义」。这个「无义」,就是和这件事相反的,能令你使令你有罪,能令你苦恼的事情。究竟是指什麽说呢?就是大概的分类,就是一个我执、一个法执,就是这两类。就是执着有一个我,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在这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上面,执着有一个没有生灭变化的我,执着有我。用我为基础,去说话,去做事,这都『能引无义,不能引义』所以这就是一个「戏论」。
第二个「戏论」,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声、香、味、触、法也好,眼识、耳识乃至一切识,这些十八界,一切的境界,凡我们的一念分别心所面对的一切境界,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都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很美的,我们就是就起了贪、瞋、痴的烦恼在这上面活动。
由此戏论,就引申出熏习概念。
受了前七转识的熏习,阿赖耶识里面就有了一种种子,一种功能。种子就是功能,有了功能。这个功能又能生出来前七转识。『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此阿赖耶识里边有一种功能,所以这功能是生彼前七转识的因;前七转识就是所生的果了。这叫做「熏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也是熏习。现在这里说「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就是说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欢喜这个爱烦恼、见烦恼;或者我执、法执的熏习,这些戏论的熏习。熏习没有白熏习,就是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有了因,有了一种功能。由这功能它是能生的,能生的法生出来「所生」的「一切种子异熟识」,就生出来无量无边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生出来种子。
现在这里说「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就是说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欢喜这个爱烦恼、见烦恼;或者我执、法执的熏习,这些戏论的熏习。熏习没有白熏习,就是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有了因,有了一种功能。由这功能它是能生的,能生的法生出来「所生」的「一切种子异熟识」,就生出来无量无边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生出来种子。这个种子,就是储藏在「异熟识」里边。那麽现在我们眼识,它要生起,要依靠以前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眼识种子。要靠那个种子,那种子才能生起,不然不行的。
佛学戏论与熏习,按照现代神经科学与生物医学而言,就是行为的模式,记忆的模式与记忆的存储。现代科学以人的行为模式为研究中心,心理学的种种学派,甚至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的研究,都是以人的行为为出发点,试图解答人类的种种行为的原因。
佛学的五识身以及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着、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的藏识种子说,可以很好的解答人类行为背后的机理。
人类的第七识我执法执,就决定了人的心识是带有情绪偏好的,而次偏好又进入第八识的种子,种子又是后来的前七识生成的依据。这已经就是心理学谈到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偏好了。而人的行为模式与行为偏好,又却是可以通过人的生理结构而导致遗传基因的突变。
黑死病事件,胰腺癌事件带了了遗传基因的改变,已经被科学研究证明了。
所以,佛学的种子说,佛学戏论与熏习说,是有科学依据的。基因研究,心理学研究就是证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635050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活动脑机制 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 智能与意识 物理符号论 联结理论模块理论 生态现实理论
《认知神经科学》主要讲述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旨在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书中对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其各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各种认知活动做了详细的阐述。
认知神经科学学的核心学科分支——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又都发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出现许多难点,必须在人脑认知活动机制中需求答案。
例如,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中,信息加工的并行和串行方式,外显机制和内隐机制,基于经验和知识的认知活动和靠灵感、顿悟的认知活动,其脑机制有何异同?
在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中,物理符号的离散表征和运算原理,与亚符号连续运算原理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机制为何需要千万次训练,而人类的观察模仿学习则一看就会?这些问题都尖锐提到认知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发展面前。
人类社会发展对智能信息系统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技术难题之间的矛盾,使认知科学迫切希望有一个新生儿来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
生物医学构像技术特别是近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对于人类认知活动的研究;脑事件相关电位、脑磁图和高分辨脑成像等生理学方法,可以为人脑认知功能研究提供许多新的数据;分子神经生物学和细胞神经科学,为人脑认知障碍和动物认知行为提供脑内机制的许多科学数据,包括动物的学习障碍和某些基因序列的关系。这些都使神经科学有资格孕育一个径直研究认知活动脑机制的新学科。
传统神经科学的某些分支,吸收了认知科学的理论和神经科学的新技术,就可以成为新学科分支的组成部分。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行为药理学等都是这些传统神经科学的分支。一经吸收了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这些传统学科得到新生,于是,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生理学、认知神经生物学、计算神经科学等逐渐形成。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神经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终于采用双分离方法学原则,发现了人脑功能模块性或多重功能系统,主要突破表现在多重记忆模块和复杂的认知功能系统。神经生理学家在猴等动物的实验研究中,也积累了大量科学事实,证明视觉功能存在着背、腹侧系统,至少是枕、顶、颞、额的30 多个脑皮层区动态活动。目前,物体真实运动和似动知觉之间、幻觉和真实知觉之间、外界引起和主动性选择注意之间的脑功能模块的异同是引起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
过去20 年间,运用双分离原则,已将记忆至少分离出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多重记忆系统,在这些研究成果之上,近年涌现出意识的“全脑工作空间模型” 、“簇化模型”、复杂性模型”等,对意识与无意识过程进行了更为系统性的实验研究及对外界客体的真实知觉和想像之间的脑功能模块的对比研究等,这种对比性分离研究,将会对脑高级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过去20 年间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研究在各个层次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学习、记忆,至少由五个以上的脑功能系统,实现着多种学习记忆功能,包括重复启动效应,知觉启动效应,语义系统,工作记忆和情景记忆的多重记忆,以及熟练技能学习、知觉学习、语义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
学习和记忆的性质不同,参与的脑结构也不同。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不仅学习中 *** 呈现时间,而且学习之间的间隔期也制约着学习效果和稳定长时记忆的形成,其原因在于从学习到记忆,必须有脑内记忆相关的基因调节蛋白的激活和基因表达。
行为水平上所须的时间恰好与基因调节蛋白激活所需时间巧合。介于行为科学和分子水平研究之间的细胞学研究表明,脑的个体发育中,突触形成需要一定的神经化学环境,包括神经递质和神经生长因子。因此,作为学习记忆神经生物学基础而言,突触可塑性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教育相关脑科学所关注的研究课题,寻求脑发育和不同认知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和可塑性是当代心理学与生理学共同热衷研究的领域。
70~90 年代以海马三突触体回路为先导的离体脑片实验标本,随后膜片箝技术所要求的离体细胞培养和脑片标本,乃至海兔、果蝇等实验模型,都极大推动了学习记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不仅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是必不可少的神经信息传递环节,而且膜的离子通道特性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乃至细胞核内的基因调节蛋白,都是学习和记忆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基础。
90 年代以来,有采用基因敲出或转基因技术,培养出许多动物模型,对学习记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因此,学习记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成为国际上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出现了难以计数的研究课题,极大丰富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学术空间。
==============================================================================
玅境长老 瑜伽师地论8卷第一
「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这个地方是解释「相应地」。「五识身自性」,就是这「五识身」它本身的体性,叫做「自性」。和别的法不同的,所以叫做「自性」它自己的体性,叫「五识身自性」。这「五识身」的「自性」是什麽?下面有解释。
「彼所依」又是什麽?「五识身」的「所依」是什麽?「彼所缘」的是什麽?「彼助伴」是什麽?「彼作业」是什麽?这一共是分五段,「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分五个。这五项,五种事情彼此之间不冲突,他们互相和合、互相随顺,互相和合没有冲突,在一起工作,大家做这一件事,和合起来做这一件事叫做「相应」,这「相应」就是这麽讲。「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我随顺你,你也随顺我,我也不向你捣乱,你也不向我捣乱,大家和合起来做,这叫做「相应」。那麽有多少样事情互相的和合呢?就是这五样事,就是一个「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这五法。「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这是第一段。
己二、名五识身
何等名为五识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第二「何等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这五识。每一个识都是有它的体相的,所以叫做「身」,这个「身」是一个体的意思。但是别的地方也有说是有阻碍,有碍,有障碍的那个碍,有碍的意思,所以叫做「身」还有这麽解释的。但这个「识」是心法,它为什麽有什麽碍呢?因为它所依,它所依的根是有碍的是色法,所以它叫做「身」有这麽解释的。但这样的解释只限于此法这样解释。
也有说六识身,六识身那麽第六意识,它所依的根不是色法了,所以这个解释是一种特别的意思。这是「略辨」,「略辨五识身相应地」简单地说。下边就是「广显」,第二科是「广显」,就是详细的显示出来「五识身相应地」的相貌,这一段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五相」,第一科是「别辨五相」。「别辨五相」是辨什麽呢?辨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识的相貌。「别辨五相」里面分五科。第一科就是「眼识摄」,属于眼识这一方面这是第一科。这一科又分成五段,第一科是说「自性」。
戊二、广显(分二科) 己一、别辨五相(分五科) 庚一、眼识摄(分五科) 辛一、自性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
「云何眼识自性」,先问怎麽叫做「眼识」的体性呢?「眼识」的体性是什麽样子呢?这个「自性」这个「自」,实在也是别的意思,总别的别,别的意思,单独它是这样子,所以叫做「自」,所以也就是别。若是通就不是了,就是大家共同的都是这样子,那叫共相。现在是别。
「谓依眼了别色」,那麽这就是「眼识」的「自性」。这个眼识的相貌,眼识的体性是很难说的,难说也要说!那怎麽说法呢?就说这个「依眼」,这个眼识它是以眼为所依,这个眼就是眼根,以眼根为所依,所以它叫做「眼识」。「了别色」,以「色」为它了别的境界,所以叫做「识」。那麽就是这个明了性叫做「眼识」的「自性」这样解释,这个解释也是很好,这是「眼识」的「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别举三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
「彼所依者」,现在就是把这个眼识的自性,就这样解释完了。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意思,你慢慢的不要着急,一样一样说。第二段是「所依」,眼识的「所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前面说「谓依眼」,这里又要解释这个眼。「彼所依者」,
就是这个眼识它不能够独自的存在,它不能够独自的存在发生作用的。它要有一个凭藉,它要有一个住处,或者是怎麽讲也可以,它要有个住处。它的住处是谁呢?这个地方说是「俱有依」。「俱有依」这是怎麽讲法呢?就和它同时的存在活动,同时的活动,同时的存在,叫做「俱有依」。它活动的时候一定它所依靠的这个东西和它同时存在的,不然的话它不能活动。这个眼识有的时候生起作用,有的时候它不起作用;但是眼根是常在的,眼根是一直相续不断地存在的。这个「俱有依」是指什麽说的呢?「谓眼」,就是我们这个眼根,这是它的「俱所依」。下面还有在解释这个眼根的事情。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等无间依」,不只这一个依,这个一共有三个依。第一个是「俱有依」,「俱有依」是叫做增上缘。在四缘里面是增上缘,一个有强大力量的,就是眼根,眼根对它是帮助的力量很大;如果眼根若坏了,眼识就没有办法生起了,所以这个眼根是太重要了。还有个「等无间依」这是第二个依,「等无间依」怎麽讲法呢?这个我们在学习《摄大乘论》的时候也提到,这个「等无间依」,就是眼识的前一刹那灭了,后一刹那的眼识才能生起。前一刹那、后一刹那中间没有间隔,这个没有间隔这句话怎麽讲呢?譬如说是你前一刹那眼识灭了,但是后一刹那眼识没生起。
假设你入定了,你入定了,你入定七天,入定七天眼识是不动的,不生了的,中间有七天,七昼夜的距离,但是没有第三者在中间阻碍,没有,还是无间的,还是没有间隔的;时间上可能是有间隔,但是没有第三者在中间的阻碍。那过了七天以后,一刹那一出定了,那麽眼识才生起。那麽虽然有七天的间隔,但是没有第三者在裡边,所以还是无间。那麽前一刹那的眼识灭了,后一刹那的眼识才能生起,如果他不灭,后一刹那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后一刹那的眼识的生起,依前一刹那的眼识的灭做依止,这个依也是很重要,没有这个依也不行。这唯有心法才有这一回事,这叫「等无间依」。这样说这耳识是耳识的「等无间依」,眼、耳、鼻、舌、身各有各的「等无间依」,也是不溷乱,这是「等无间依」。
这个「等无间依」名字叫做意。这个意,不是第六意识的意,不是。这个意是什麽意思呢?当依止讲,意是依止的意思。前一刹那的识灭了,做后一刹那识的生起的依止,这就叫做意,意是依止的意思。意有二个解释:一个是依止义,一个是思量义。现在是指依止义,叫做意。
这个「俱有依」,其实不只是眼根,「俱有依」是同时的;「等无间依」是前后的。「等无间依」不可以是同时的,说它是无间的,它又不是同时的,所以叫做「等无间依」。这个眼根对眼识来说是同时的,但是这个「俱有依」不只是眼根,譬如说这个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也是它的「俱有依」。第六识就是分别依,如果第六识不在的话,它特别注意一件事的时候,眼识也没有办法生起,眼识也是不能生起,就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所以这个孔夫子也知道这件事,他也知道这件事。这个第六识是分别依,第七识是染淨依,第八识是根本依,但这裡边没有提,不提了。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这个眼识的生起,要有「俱有依」,要有「等无间依」,还要有「种子依」。这个等无间缘,「俱有依」是增上缘,增上缘、等无间缘,「种子依」就是因缘。这个「种子」也是眼识生起的一个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眼识的生起要有眼识的「种子」现行,眼识才能活动。那麽眼识的生起要有「种子」来现行,「种子」是刹那刹那的,所以眼识也是刹那刹那的,那麽眼、耳、鼻、舌、身、意、识都是这样的,都是刹那刹那的。
这个『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但是我又想出一个自圆其说的道理来,就是这句话「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就这句话。若是不学习经论的话,尤其是你若不学习唯识的话,你很容易一 *** 的时候,我欢喜坐禅,禅是最重要的,学教、分别名相那是自找苦恼。但是你很容易走差路,很容易走差路,什麽呢?坐那里因为没有得定的人,当然是心里妄想很多;得了定以后,明静而住、念念相续、无散乱转,这个明静而住,一坐坐七天,或者坐一百天,坐这八万大劫,那很容易你就意会到这一念心就是常住真心、性静明体,没有生灭的,这就是佛性,我就是佛!很容易就会想到这里。
但你若是想学习过唯识的话,「种子依」这个识是由「种子」现行生出来的,而「种子」是一刹那一刹那的,识也是刹那刹那的,都是无常的。那里是常住真心?
所以这个地方,有的时候说是常住真心,有的时候说刹那生灭,你怎麽决定?你心裡面怎麽样,有什麽感觉?这是个问题。所以「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这个眼识的生起要依赖眼识的种子,种子一刹那现,就是一刹那的眼识;这一刹就那就灭了,所以眼识也灭了,要一刹那、一刹那的这样生起。那麽从这里说『分别名相不知休』,「分别名相」裡面也有好处,也是有好处的。
「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即此一切种子」,这个「种子依」,以种子为所依,这个种子是什麽呢?「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一切种子」,我们内心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分别,都是由种子变现的,都是因为种子变现的,若是没有种子了,你不会有那样的心理作用。譬如说阿罗汉,他把爱烦恼、见烦恼除掉了、灭掉了。这阿罗汉他心裡清淨,他就不会再有这个欲的,欲的这种分别心,他没有。贪、瞋、痴无馀断,贪无馀断、瞋无馀断、愚痴无馀断,没有剩馀的,完全的消灭了。这个消灭不是指现行说的,是指种子说的。所以没有那个种子了,他就没有这个贪、瞋、痴的烦恼不现行,不能活动了。我们有这样的烦恼现行,就是因为有种子,内心里面有这样的种子,所以种子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一切种子」。
「执受所依」,这个「执受所依」,我们学《摄大乘论》上面解释过,就是阿赖耶识「执受所依」,这个「所依」,就是身体,这个眼、耳、鼻、舌、身是为阿赖耶识所执受,所以他是一个活活的生命体,他若不执受就变成死尸了。他执受他,所以他能够有觉受,这个「受」,就是有感觉,就是因为阿赖耶识执受的关係。这个「执」呢?就是阿赖耶识与这个身体同在,有执持他的力量。
「执受所依」,这个「执受所依」是谁呢?就是「异熟所摄」的「阿赖耶识」。「异熟」,我们《摄大乘论》应该没有白学,就是变异而熟。这个阿赖耶识的现起,是由这个善、恶的业力,在我们凡夫来说就有善业、有恶业,你就是一个蚂蚁它也有「阿赖耶识」,一个老虎也有「阿赖耶识」,乃至天他也有「阿赖耶识」。但是这个「阿赖耶识」的现起,有善业现起的、有恶业现起的;善业、恶业是因,阿赖耶识是果。在因是善、恶;在果上是无记,所以叫做「异」,执持不同,不同的。因中有善、恶,到结果的时候只是无记,所以叫做「异」这是一个意思。
第二个是异时而熟,这个善、恶是在前一生,现在这一生,不是在和前一生的以后,所以是异时而熟,不同的时间才成熟的,叫异时而熟,也是变异而熟,逐渐的变异才成熟的。这样成熟了的「所摄」,属于这样一类的意义是谁呢?就是「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就是「一切种子」识,这「一切种子」在那里呢?就在「阿赖耶识」里面,这「阿赖耶识」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种子,其中这个眼识的种子,生起现行的时候,就是眼识,是这样子。这里边是说这个眼识,它是要以种子为依,它才能现行的,才能活动,这也是一个条件。
瑜伽师地论9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别举三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摄阿赖耶识。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这是十七地里面第一地「五识身相应地」。「五识身相应地」里面分两大段:第一段是「略辨」,这一段讲过了。现在是第二段「广显」。「广显」里边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就是说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说明这五个识的相貌,那麽又分成五科。一科说「眼识」,「眼识」裡面又分五科。第一科说「自性」,这一科也说过去了。第二科说「所依」,就是眼识的生起,它不能自己独自的生起,它要依靠另外的力量,就叫做「所依」,这裡面分成两科。第一科「别举三依」,就是眼识的生起要依靠这三种力量,第一个就是「俱有依」,第二个是「等无间依」,第三个是「种子依」,这三依就解释完了,上一次讲完了。
壬二、略释二依(分二科) 癸一、标列
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
癸二、随释(分二科) 子一、辨类
眼是色、馀非色。
这以下「略释二依」。前面举出了这个三依,这以下再解释这个三依,解释三依的一开始,把三依合成二依,三个依合成二个依。这一科里面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略列」,把这两个依把它标出来,「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这以下就是简略说明两种所依,这个所依有二种,是什麽呢?「谓色、非色」,一个是色,一个不是色。这个「色」,就是物质,但是这个「色」是说有组织的,有组织的色。一个没有色,这是标出来。以下「眼是色、馀非色」,这是解释、「随释」这两种色,解释这两种依。
第一个是「色」,这个「色」是什麽呢?「眼是色」,这个「俱有依」里面指什麽说的呢?就是眼识所依止的眼根。眼根,我们彼此见面的时候,我看见你的眼,你也会看见我的眼,但是这个不是,这个是叫做扶根尘,它是保护眼根的物质,它不真实是能发眼识的根,下面有解释。现在说「眼是色」,就是能发眼识的那个根,是属于色的,是色法组成的。「馀非色」,等无间依和种子依,这两种依不是色,它不是物质组成的,它不是色,这是这样的解释,「馀非色」。
子二、出体(分三科) 丑一、眼
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淨色;无见有对。
这以下是「出体」,说出来什麽叫做「眼」,什麽叫做「眼」,怎麽它是色,说明这个道理,也说明叫「馀非色」,那个依和种子依这两种也加以解释的。先解释这个「眼是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这个眼识所依止的眼根,它是怎麽成就的呢?「谓四大种所造」,这个「四大种」怎麽讲呢?这个就是地、水、火、风叫做「四大种」。这个「大」,是广大的意思,就是它是非常广大的,它的作用非常广大。譬如说我们所看见的大山、大地、大海,都是「四大种」所创造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是「大」。这些大山、大海、大地,由「四大种」才能够增长、才能够成就,所以称之为「种」。「种」,是因的意思,因果的因的意思。它又是「种」、它又是「大」,故名为「大种」是这样意思。
现在也不说是大山、也不说大海、大地,是说我们的眼根,这个眼根是「四大种所造」,一切的色法都是「四大种所造」。我们的眼根也是地、水、火、风所创造的,不过这个地、水、火、风,它精微了一点,不是一般粗劣的地、水、火、风。「眼识所依淨色」这样的「四大种所造」的眼根,是我们眼识的依止处,是眼的依止。不是一般的地、水、火、风,眼识不能够依止,那要适合它才可以,这样的地、水、火、风的色法,是「淨色」,是特别的清淨,特别微妙的一种物质,精微清淨的一种物质组织成的。
「无见有对」,这样的我们这个眼根的地、水、火、风,我们见不到,我们不能见到它的,我们现在这个眼根,我看见你的眼,这个眼不是那个眼、不是那个眼根的眼,我们也不能见,不是我们眼根、眼识的境界,我们见不到。譬如我们平常说有鬼,有鬼,但是我们多数人看不见,不是眼识的境界,不是我们眼根的境界;要天眼的人可以看见鬼,有的人的眼根也是特别一点,也能看见鬼。那麽但是有是有,鬼是有,但是我们不可以见。现在我们的眼根也是,是有眼根,但是我们不可以见。「有对」,「有对」这个地方有点意思的,这个「对」,这个字是个碍的意思,这个「有对」这个「对」这个字,当碍字讲,就是障碍的碍。在这里有三种碍,就是障碍的有对、境界有对、所缘有对,有这三种不同。障凝有对怎麽讲呢?障凝有对,我们很容易明白的。譬如说是这里有一道牆,我们的身体,这道牆也是地、水、火、风,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我们想从这里过去,不可以,它有障碍。这个石头,这个大石头和大石头也是障碍的,那麽这叫做障碍有对。这是一般性的都有这种情形,同在一时、同在一处都是有障碍的,这个障碍有对。
第二个是境界有对,这境界有对怎麽讲呢?譬如我们的眼根,我们眼根,这个对声音来说,不管是人发出来的声音,或者是风、或者是火、或者是水,各种情况发出来的声音,我们的眼睛对它来说不行,我们这个眼睛对声音来说,是不可以发生作用的;要用耳才可以,耳才能听见声音,这个声音是耳的境界,是耳的境界。这个眼就不可以,眼就是不可以在那上面发生作用,眼只能在色,在这个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些色的相貌上才是眼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上,眼在那上面活动,能发生作用,那麽叫做境界有对。它们是合适的,这个地方这样讲,境界有对是这样讲。这样讲这个对是什麽意思?要有障碍就叫做有对。这个有对,就是眼识在那个地方能够拘碍,拘束的拘。这个眼睛在那里,这是青色、这是黄色、这是白色,或这是光明、这是黑暗,眼识在那上面能拘碍你。如果这个耳在形色上,在这些一切色法上,就没有这种作用,就不能拘碍这个耳。我们的耳遇见一切形色的时候,就过去了,就不能在这上面,不能拘碍。
这经论上这样解释,这拘碍这样讲,这叫做境界有对。本来在我们一般的常识上,分别心上来解释,应该说我们的眼睛在声音上有障碍,我们不懂,我们的眼不能听声音,这声音有障碍;耳对于色,不能发生作用,有障碍;眼对色是无障碍,耳对声音无障碍,但现在不这样讲,眼对于色是有障碍的。这个障碍,就是拘碍,拘束的拘,拘碍,这样解释。它的理由就是说,因为若是眼睛离开了色,在声、香、味、触上,就不能发生作用,所以叫做拘碍,这样讲,这样解释。如果我们用容易明白的话来说,眼对色来说,色是眼的境界,声音对耳来说,声音是耳的境界,这叫做境界有对,这麽解释。
第三个是所缘有对,这个所缘,就是对这个心法来说的,就是眼识在色的境界上,它能够缘虑。我们的眼对一切的形色,也能够发生作用,但是不能缘,因为这个眼根是物质,不是心法,它不能缘虑,它不可以缘虑的。能缘虑的是心法,眼识也是心,眼识对色法它有缘的作用,所以叫做所缘有对。若是声音,眼识就不可以,眼识不能去缘声音,那就不是所缘,不是它的所缘有对,这样解释。合起来说叫做无见有对。这里说有对,前面说「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淨色」,那就是五个淨色根,是无见有对。那麽这里面,就包括了障碍有对、境界有对。因为这个「四大种所造」的淨色,它也是色法,它也是物质,所以它也是有障碍,所以包括了障碍有对,而又是境界有对,但不是心法,所以不是所缘有对。所以是「无见有对」。
丑二、意
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
前面解释这个眼根的体相。这以下解释这个「意」的,就是等无间的相貌。这裡说「意」,我们上一次说过,是以依止为意。这「意」,是依止的意思,叫做「意」,是依止的意思叫做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就是我们这依眼了别色的这个眼,这个眼识。「无间过去识」,就是前一刹那、后一刹那,中间是没有第三者来间隔它的,那麽它过去了,就是灭了,灭了以后,后一刹那的眼识才能生起。如果前一刹那的眼识不灭,后一刹那的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刹那的眼识的灭,是后一刹那生起的条件,所以叫做「等无间依」这个意思。乃至到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到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子,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生灭的这样子。所以从这上看,我们的识,是有生有灭,而不是常住。和《愣严经》说的不同了,这不是常住真心的,不能那麽说了。这是有生灭变化的,不是常住的。说「谓眼识无间过去识」,这叫做「意」这样讲,当然这个「意」,也是心法,不是色法。
丑三、一切种子识
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
这个眼根和意,这二个依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三段解释这「一切种子识」的依。「一切种子识」,它也是眼识的依止,因为我们眼识的生起,它要靠种子才能够生起,靠种子才能生起。若没有种子,这个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它也是眼识生起的重要的一个条件。这个「一切种子识」,就是所有的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都是要有种子才能生起的,所以是很多很多的,刹那刹那的要依靠种子,是无量无边的。这种「种子识」从那里来的?怎麽会有这麽多的种子呢?「谓无始时来乐者戏论熏习」,这是说从无始以来,就是你找不到开始的那一天,你向前追,总是前面还有,前面还有。这是佛法裡面讲的道理,和这个神教说的不一样,神教总是说:『万物是上帝造的,是神造的』。现在佛教裡说:『一切是自己造的』。自己什麽时候造的呢?「无始」,没有开头那一天。所以是「谓无始时」以来,来,一直来到现在。在这麽长的时间内,「乐着戏论」,我们心里面就是欢喜戏论,爱乐味着。这个爱乐,就是指我们心说的,我们就是欢喜这样。这个着,就是黏上上去了,也就是繫住了,把你困住了。如果我们自己心细緻一点,静下来,细緻点去观察的话,我们也会觉悟到我们爱什麽,就被什麽绑住了;你若不爱这件事,那件事对你不发生作用,你就是解脱了。
你爱什麽就被什麽绑住了,你不可以和它分开的,你分开心就不舒服。那麽这个着,就是绑住了的意思。为什麽绑住了呢?因为你爱乐它的关係。那麽我们现在「无始时来」,我们爱乐什麽事情呢?「戏论」,爱乐欢喜戏论,这个「戏论」是什麽呢?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学习这个《瑜伽师地论》后文都有解释,这些问、徵都有解释。但是我们后文都有解释,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念一遍,那也不感觉到有什麽意味,也不好,还是要解释解释。后面文解释这个「戏论」解释什麽呢?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一切的事情,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心裡面所思惟分别的事情,我们语言上所分别,语言上所表达的这一切的事情,这个身、口、意这一切的事情,我们做的事情,『不能引义,能引无义』。『能引无义,不能引义』这就叫做「戏论」。
这个『义』是什麽呢?这个『无义』是什麽呢?这个「义」,就是我们的理智所希求的事情,所希求的事情。若用我们的语文来说,就是幸福的事情,这个幸福,和我们心裡面所想的幸福又不一样,这个幸福的事情,没有罪过的事情,有功德的事情,这叫做「义」。这个「无义」,就是和这件事相反的,能令你使令你有罪,能令你苦恼的事情,它能引出这种事情。就是我们身、口、意所做的事情啊,『不能引义,能引无义』这些都是叫做「戏论」。那麽究竟是什麽东西呢?究竟是指什麽说呢?就是大概的分类,就是一个我执、一个法执,就是这两类。就是执着有一个我,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在这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上面,执着有一个没有生灭变化的我,执着有我。用我为基础,去说话,去做事,这都『能引无义,不能引义』所以这就是一个「戏论」。
第二个「戏论」,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声、香、味、触、法也好,眼识、耳识乃至一切识,这些十八界,一切的境界,凡我们的一念分别心所面对的一切境界,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都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很美的,我们就是就起了贪、瞋、痴的烦恼在这上面活动。
「乐着戏论」,这「乐着戏论」的结果呢?就叫做「熏习」。这个「熏习」我们学习《摄大乘论》的时候,曾经讲过的。什麽叫做「熏习」。怎麽叫做「熏习」呢?『谓与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那就叫「熏习」。这个「熏习」,这个「彼和此」,此中有能这个「此」,和『谓于彼法』的「彼」,就是此法与彼法。这个「此」是指什麽说的呢?就是指阿赖耶识说。这个「彼」呢?就是转识,指转识说的。这个「此」阿赖耶识与「彼」转识这一切法在一起,不是分离的,是在一起的。『俱生俱灭』,同时的刹那生,同时的刹那灭。他这意思说,若是不生灭的话,就不能熏习了。若没有生灭,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是不能熏习的。所以唯识宗的道理,就不承认《起信论》这真如受熏的。就是唯识经论上的道理是这样,它是有生灭变化的,所以阿赖耶识能受转识的影响,受他的熏习。转识,就是前七识,前七识都有所缘境,在所缘境上贪、瞋、痴的活动,就熏习了阿赖耶识,熏习了阿赖耶识。
就像箱子里面,这个木头箱子里面放了香,这香有什麽变化?这个木头箱子有什麽变化?那麽那个香放出的香,木头箱子就受它熏习了,所以也有了香气。这个『此中有能生彼因性』,受了前七转识的熏习,阿赖耶识里面就有了一种种子,一种功能。种子就是功能,有了功能。这个功能又能生出来前七转识。『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此阿赖耶识里边有一种功能,所以这功能是生彼前七转识的因;前七转识就是所生的果了。这叫做「熏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也是熏习。你同好人作朋友,你就受他的影响,你也变成好人了,这就叫做「熏习」。现在这里说「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就是说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欢喜这个爱烦恼、见烦恼;或者我执、法执的熏习,这些戏论的熏习。熏习没有白熏习,就是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有了因,有了一种功能。由这功能它是能生的,能生的法生出来「所生」的「一切种子异熟识」,就生出来无量无边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边生出来种子,就是这样意思。
所以这「一切种子」是从那里来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来的,就是自己创造的,自己创造什麽就是什麽。欢喜作医生,他就是过去生有熏习,今生还欢喜作医生;我前生出过家,我拜佛、念经、学习佛法、欢喜打坐,他欢喜就是前生也这样熏习过,前生熏习过有那个种子,现在遇见因缘了,这种子就发生作用了,在心理上就是欢喜,是这麽意思。人与人看见了欢喜,人与人看见了不高兴,就是前生有熏习,前生有过熏习。所以「谓无始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这个「异熟」我们上次讲过了,这个种子,就是储藏在「异熟识」里边。那麽现在我们眼识,它要生起,要依靠以前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眼识种子。要靠那个种子,那种子才能生起,不然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