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再过几日就要过年了,时间过得很快,已经三十出头的我,置身于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如今却很难找到小时候过年的那种盼头,也仿佛迷失了过年的年味儿。因此借着搜索老照片,重拾过年的童趣,回味春节喜气洋洋的那些时刻,也希望部分传统春节仪式和活动可以传承下来。
小时候过年,大人小孩都会提前购买过年新衣,身上穿戴里里外外,从头到脚都全新装备。从而能够在除夕那一天惊艳全场,除岁迎新。穿上新衣在亲戚朋友面前如模特穿新衣上场,如能获得家人朋友的好评,那种感觉像吃了蜜一般,仿佛自己穿衣的品味得到认可。记得有一次为除夕专门购买的新裤子,由于我跟小伙伴玩耍时不小心被鞭炮炸破了几个洞,为了不让父母发现而受责罚,我把裤子小心翼翼地收在鞋盒里,放在床底下藏起来。如今物质丰富,大家日常也经常穿新衣,可能也不觉得有除夕过年时穿新衣时的那种独特和愉悦感,也不一定要在除夕那日穿戴一新,有众多新衣物供我们选择,东西轻微损坏或者不再喜欢,我们可能很快会选择遗弃。我们感谢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让我们不必再在过年过节的时刻才拥有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也遗憾这种珍惜物质的情感的流失。在许多闽南老一辈的家风家训里都教导着后辈要懂得惜物=惜福。珍惜眼前所有,福气才会长远。愿新一代年轻人也能将这种优良的家德家风传承下去。
买完过年衣服,春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贴春联是过年必要流程之一,除了家中三年内有亲人去世的家庭之外,其他家庭都会在过年前几天就把新一年的春联贴在门上。贴春联的活儿一般都交给家里的男士,小时候都是爷爷和爸爸承担此活儿,后来爷爷年纪大了,家里没男娃,因此就我们几个女娃来协助爸爸。过去没有强力胶,家里都是采购传统的米糊浆来糊春联,以前春联纸薄,字是手写上去的,裹上米糊浆后容易湿透,易撕破。后来春联和福字的各种精美的印刷品取代了手写春联。老家的房梁高,贴春联横批都要借助移动扶梯上下,又有新老厝多个门和为常年侨居菲律宾,香港的亲戚老房子布置,因此也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往往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辗转多个战场。如今看到部分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在过年前会书写春联和福字赠送给亲戚朋友,街坊邻居,这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字能够替代工业印刷品,在千家万户的门口展现,中国书法文化也能在此得到延续和发展,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着实让人感到高兴。
福建省书协会员邵国旗书写福字相赠
过年时大人总会买糖果,饼干等零食让孩子们和客人来家里时能品尝,借着这股甜味总会给人带来幸福感。商场街市也都会准备糖果托盘给来往客人“甜一下”(闽南土话),入门总会热情问候一声新年好。大街小巷都如刘德华演唱的《恭喜发财》一般热闹非凡。
在泉州过年有个特别的仪式就是“跳火群”。相传是元末年间,民众不堪忍受元朝官府和士兵的欺压,于是相约在除夕起义,密告以“烧塔仔”举火为号,一举成功。为纪念这场起义活动,跳火群也逐渐发展为一项民俗活动,同时具有驱邪避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之意。如今家里的老人过节前早早地就买好了干的稻草杆和番薯藤,在除夕年夜饭大家酒足饭饱后,便开始燃烧篝火。家里的大大小小的成员,大人抱着幼童,一个接一个,跃过火群,穿梭往返,伴随着闽南四句:跳出去,好财气。跳进来,大发财。结合歌谣:“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也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如今这个仪式在老家依然保留着,这年味儿总让我心向往之。
爷爷抱着外孙女跳火群
在泉州拜佛祭祖的风俗非常浓重,在春节期间更加盛行。当除夕夜的12点钟声敲响,电视机里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众人合唱的《难忘今宵》曲目已经被屋外噼里叭啦的鞭炮烟花声所取代。男女老少携带着供品,香烛和金纸往各种寺庙赶,抢烧第一柱香。祈求全家出入平安,万事顺意,新年财运滚滚来。待到初九夜晚12点钟声响起,拜天公的习俗也在家家户户开展,三牲五果,碗糕龟粿,面线都被摆上供桌,供桌也罩上了专属的龙凤呈祥的红色桌布,仪式感十足。作为闽南人,很多人虽然年年在拜天公,却不知道其由来。相传这个风俗也是来源于明朝期间,倭寇来犯,民众为了防止被杀害,在敌军步步紧逼,毫无退路之时,躲进了一片甘蔗林,从而逃过劫难。而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九,民众感念天公的怜爱,因此设定初九祭拜天公表达谢意。闽南人民的祭拜风俗众多,无不与艰难的生存环境抗争,祈求平安顺遂相关。出海捕鱼,抗击倭寇,下南洋,闽南人的求生存,求发展欲望强烈,也造就了闽南人敢拼要赢的信念。
初九拜天公仪式
疫情之下,已经有两年泉州多地取消了元宵灯展。回顾往年举办盛况,形式多样的灯具造型,引来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为防止交通混乱和意外情况发生,警察和消防官兵不得不出来维持秩序。以往受困于拥挤的人群,如今却怀念能够提着灯笼欢度佳节的时光。希望2022年这只老虎能够给民众带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疫情终止的好日子。
2018年初晋江五店市灯展
文章《在泉州过年兜》作者:青芦苇 修改于2022年1月22日(腊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