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冬至怎么养生(冬至后应该怎样养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冬至怎么养生(冬至后应该怎样养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冬至怎么养生(冬至后应该怎样养生)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民间有个俗语叫做: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意思是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的阳气开始慢慢变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是来自于《易经》的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冬至《易经》的卦象:地雷复,六阴至,一阳生。《易经》包括的学问太多了,如学医,先要把《易经》研究透,因为人体的内部也有一阳生,有些年纪大的,或者比较衰弱的,不必害怕,因为人随时有一阳生的现象,只要把握住这初生的一阳,适当调摄,就对健康有益。

冬至是子月(阴历十一月)下半的气,子月是复卦,一阳来复的意思。此时天地间阴极阳生,开始了一阳。运用到一天当中,就是子时的一半,也就是晚上12点整。

阴阳变化是《易经》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阴阳变化,此消彼长,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当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点,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比如说像冬至这天是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但过了这天,夜晚只会越来越短,万物的变化无外乎都是阴阳消长。

邵康节说“冬至子之半”,冬至是子月一半的时候,宇宙万物到了一个不属于动态也不是静态的时刻。“天心无改移”,平稳极了,这中间是真空状态。这真空的状态是一阳之气初动之先,也就是“万物未生时”。所以佛家讲修道无念,真正空了,才是阳气来之前的境界。

地球吸收太阳和宇宙的能量原是这样的:夏至一阴生以后,开始渐渐吸收宇宙的能量,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地球到了冬天把阳能——现在称作太阳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我们从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凉的,冬天的井水是温的,就是因为地下有阳气。

所以我们中国人吃东西,也是依照宇宙的法则来的,冬天可以吃冰淇淋,吃大凉的东西也没有关系,因为胃的阳能内敛,夏天外面热得很,而阳能向外放射,里面是空的、是寒的,所以不吃冷的,因此中国人以前空腹不吃水果,饭后也不吃水果,一冷一热,慢慢易出毛病,现在却学西方了,饭后吃水果,反而认为科学。

中国人讲冬至进补,因为这时消化力特别强,补品吃进去,营养容易吸收。那么,冬至该如何养生,冬至养生要注意什么?

  1、养肾为先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

  2、冬至养生重在养心

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地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3、冬至出外要保暖

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4、起居护养要适度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5、运动养生适度为宜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每天晚上九点之前泡泡脚, *** 涌泉穴。泡澡不要勤,最多一星期泡一次,药浴可以一星期两次。

  6、增苦少咸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

更多冬至怎么养生(冬至后应该怎样养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