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平凉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
平凉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皮毛集散地,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全市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2015年末总人口数209.8万。
平凉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平凉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的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和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交通和军事要冲,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历史沿革
平凉历史悠久,境内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2处,除采集到石器外,还有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足以证明早在60万年前辖境内即有人类活动。从泾川县太平乡大岭上出土的旧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遗址可以断定距今30万年以前,平凉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轩辕黄帝曾登临今平凉市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辖境夏代时期为獯鬻戎狄居地。境内陇山以东为獯鬻居地,以西为昆夷居地。商末境内东南部有密(今灵台县境)、阮(今泾川、灵台二县之间)、共(今泾川县境)等方国先后建立。西周时期辖境属周人和狈狁之地。西周初,密、阮、共等方国归顺周,周文王筑灵台于今灵台县境。
春秋时期辖境为乌氏与义渠戎国属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境内属秦。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置泾阳、乌氏(在今平凉市境)和鹑觚(治所未详)3县,十年(前315),秦攻义渠,取25城,秦之势力日盛。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置陇西郡(治今临洮),今静宁、庄浪县属陇西郡。三十五年(前272)"秦灭义渠",置北地郡(今宁县境),今平凉、泾川、灵台、崇信4县(市)及今华亭北部属之。其后境内分属乌氏、阴密(今灵台县境,原密国改之)(阴密县,史多以为汉县,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作秦县,故从。)、朝那(治今宁夏彭阳县西,今平凉市西北境属之)、泾阳(治今平凉市安国乡)4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全区除华亭、崇信南部属内史,其余分属陇西、北地郡。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建鹑觚县(治今灵台县邵寨原)。另有卤县(治今崇信),设置时间无考。
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区划仍为郡、县二级。汉高祖刘邦二年(前205)十一月,置阿阳县(治今静宁城南)。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今宁夏固原),析陇西郡置天水郡(治今通渭县)。元封五年(前106),设十三刺史部以辖各郡。陇山以东各县,除鹑觚属朔方刺史部北地郡、今华亭东南部属右扶风所领汧县外,多属于凉州刺史部安定郡;陇山以西今静宁、庄浪县境为凉州刺史部天水郡所辖。
安定郡领21县,今境内有乌氏、泾阳、朝那、阴密、卤、临泾(今泾川)、阴盘(治今泾川县与陕西省长武县交界处)、安定(治今泾川县东北部及镇原县东南部)、爰得(治今泾川县与灵台县之间)及月氏道(治今平凉市白水乡与崇信县黄寨乡一带),计10县(道)。
北地郡领10县,辖今境内鹑觚1县(自汉始,政区划分的记载较为完整,但置县时间缺载。另据郦道元《水经注》及范文澜《中国通史》,今华亭境曾于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置安民县,《资治通鉴》注作"成帝永始二年(前15)",东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废,时达百余年,惜无旁史佐证,只能备考)。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于今华亭境内置安民县,废于东汉3郡内迁时。新莽天凤元年(14),改天水郡为填(镇)戎郡。又分置阿阳郡,治成纪。另将乌氏县改名乌亭、月氏道改名月顺,不久即复原制。
东汉初政区调整,将原北地郡的鹑觚划归安定郡。乌氏、泾阳、朝那、阴密、卤、临泾、安定、阴盘、爰得、月氏道、安民等县统辖于安定郡。光武帝建武六年(30)废安定、爰得2县,其地并入临泾。明帝永平十七年(74),天水郡改名汉阳郡,辖境内陇山西部阿阳县。
安帝永初五年(111)三月,安定郡迁寄于美阳(今陕西省武功县境),顺帝永建四年(129)九月安定郡恢复原制,迁治于临泾(今泾川县城西北水泉寺)。原高平县也迁至今泾川县境内。是年,废泾阳入朝那。乌支侨置于今泾川县东。朝那县由今彭阳县地迁至郡治临泾一带。三水县侨置于今灵台县梁原境内。卤、月氏、安民、阴密等失载。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阴盘县移至京兆的新丰(今西安市东北临潼县境),其地并入鹑觚县。汉献帝兴平元年(194)于鹑觚县置新平郡(支郡)。建安十八年(213),省凉州诸郡并入雍州。成纪、阿阳属雍州汉阳郡。三水、临泾、乌枝(原乌氏)属安定郡。其后,废三水县。
三国时,今辖区属魏国雍州。魏元帝景元三年(262),今泾川辖区的乌氏、临泾、朝那及今灵台辖区的阴密(何时复置待考),皆属安定郡,今灵台境的鹑觚则属新平郡;今华亭境属扶风郡;今静宁县的阿阳和成纪分属广魏郡和天水郡。
西晋初,今辖区仍属雍州。临泾、朝那、乌氏、都卢(都卢,新置,一说在弹筝峡水的源头。《晋书·地理志》有此县名,废弃时间无考。)(今平凉市都卢山附近)、阴密、鹑觚(移属),属安定郡。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分雍、凉、梁3州置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罢秦州并入雍州(复置时间待考),成纪属秦州天水郡。广魏郡改称略阳郡,治临渭(今天水市东北部),省阿阳县,其县境及今庄浪境属略阳郡。
十六国时,今地区辖境主要由前赵(汉)、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统辖。今静宁曾一度受西秦、前凉所辖。
前赵初,安定郡尚存,治鹑觚,属雍州,辖今泾川和灵台、崇信、平凉以及华亭北部。东晋大(太)兴二年(319)分安定与扶风郡之汧置陇东郡(治今陕西省陇县与今华亭县区域),今华亭县和崇信县南境属陇东郡。成纪仍属天水郡。前凉张茂在位时,于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复置秦州,统天水郡成纪县。前赵光初十年(327),今全境分属天水郡、陇东郡、安定郡及略阳郡所辖。前秦苻坚移雍州治于安定。于永兴二年(358),"置赵平郡于鹑觚",今灵台县部分区域属之;前秦甘露二年(360),分司隶置雍州,复爰得县;阴密县属雍州,鹑觚属赵平郡。又于建元十二年(376)灭前凉,随后置平凉郡,意为平定凉国,治今宁夏彭阳县境,今平凉市大部分区域和华亭、崇信北部皆属之。成纪仍属秦州天水郡;今庄浪境仍属略阳郡;西秦更始元年(409),攻占略阳郡,并攻克水洛城。后赵时,天水、略阳、安定3郡所属各县,大致同前赵。后秦时,秦州统略阳郡,雍州领安定、平原、平凉3郡。大夏时,原安定、平凉2郡所领县属凉州天水郡。夏胜光元年(428),赫连定即皇帝位于平凉,次年于今平凉市东境置平原郡,阴盘县由今陕西省临潼迁至今平凉市四十里铺镇曹湾,郡、县治于一地,平原郡领阴盘。
南北朝时,今辖区先后隶属于北魏、西魏和北周。北魏神麂三年(430),置泾州(治临泾)辖6郡。安定郡领安定、临泾、朝那、乌氏等县。今华亭、崇信南部属陇东郡,爰得县与高平县属新平郡,赵平郡(治今灵台县与陕西长武县交界处)辖鹑觚县。北魏初,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置石塘郡,无属县,至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废郡为县,属安定郡。同时复置阿阳县(领有今庄浪县境),属秦州略阳郡,成纪县失载。孝明帝熙平二年(517)析鹑觚县置东阴盘县,今平凉市境至今灵台县境,属平凉郡。阴密仍在今灵台县境。孝武帝太昌元年(532)于今华亭县境置华亭镇。西魏时,在今地区辖境设总府(亦称总管府),治安定,先后辖泾州等5州。安定郡(治安定县)和平凉郡(治阴盘县)属泾州。今庄浪县境属北秦州安阳郡(治今秦安县境)。文帝大统元年(535),省临泾县,将安定县从高平城移至泾州城内,并新置安武县(在泾川北,原临泾县境)与安武郡,郡治朝那,又将鹑觚县移至今灵台县东南,属赵平郡。废帝元年(552),东阴盘县改为宜禄县,今灵台县东南部属之。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新置平凉县(治阳晋川),今平凉市境大部属之,隶于原州长城郡。废赵平郡,以鹑觚县属安定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全国废郡置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又废州置郡。
大业元年(605)曾析鹑觚置灵台县,旋即又省灵台并入鹑觚;又析安定县与鹑觚县置良原县(治今灵台县西梁原乡),同时置华亭县于今华亭县境。
安定郡治安定县(今泾川县北),辖安定、鹑觚、阴盘、良原、朝那、临泾(移今镇原县治)、华亭7县。恭帝义宁二年(618)复置灵台县,与鹑觚县同属麟州。安定郡改为泾州,良原县属之。今崇信县境分属于阴盘县与良原县。平凉县属原州。
开皇初省阿阳入成纪,至大业三年仍属秦州,废秦州后复隶属于天水郡;今庄浪县境分辖于成纪县和陇城县(原略阳郡属地)。
唐初,改郡为州。太宗即位后,全国划为10道。今地区辖境多属于关内道。今平凉县和崇信县境偏北部分属原州;阴盘、安定、良原属泾州;今崇信境多分属阴盘和良原。华亭属陇州,成纪属秦州,今静宁北部及庄浪一部分辟为牧地,属南监牧使管辖。
贞观元年(627),灵台省入麟游,属岐州,麟州废;鹑觚县划属泾州。朝那县在此前后省并入安定和临泾。贞观二年析新平(今陕西彬县境)、安定、鹑觚3县各一部复置宜禄县,属泾州;以华亭改属陇州。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改华亭为亭川县,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改为华亭县。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四月,以朔方节度使兼关内道和采访处置使,增领泾、原等12州。
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今地区辖境改为安定郡,原州(治高平)改为平凉郡。灵台县从麟游析出复置;废鹑觚县,其境并入灵台县。改阴盘县为潘原县,皆隶属于安定郡。肃宗至德元年(756),改安定县为保定县,仍属安定郡。乾元元年(758)改安定郡为保定郡,随后改郡为州,原属县未变。乾元二年六月,泾州属彬宁节度使。此后取消郡建制,置州,州以上道由监察机构变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代宗广德元年(763),陇山东、西两侧皆没入吐蕃,但今灵台县境仍属唐管辖,省潘原县并入良原县。大历三年(768),唐收复泾州城,由泾原节度使马麟表置行原州于灵台县百里城。德宗贞元四年(788),恢复平凉县建制,筑崇信城,置崇信军,十一年(795)又复置潘原县于原治。贞元十九年(803),将侨置于灵台县百里城的行原州移至平凉城。宪宗元和三年(808),又将行原州移至临泾(今镇原县),华亭并入汧源县。元和四年,置行渭州于平凉,省平凉县。僖宗广明元年(880),吐蕃再次攻占平凉城。中和四年(884),行渭州改称渭州,仍治平凉。
至唐末,今地区辖境原泾原军节度改为彰义军节度,辖泾州、渭州、武州(从今武都境徙治潘原,即今四十里铺镇曹湾),县制有良原、灵台和保定,皆属泾州。今静宁、庄浪县境,为吐蕃所据。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泾州、渭州、武州属岐。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置义州于华亭,末帝清泰元年(934),今境多属后唐,今静宁、庄浪境仍为吐蕃所据。清泰二年,以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县,初属泾州,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改属渭州。后汉时,建制未变。后周时,太祖显德二年(955)复置华亭县,与义州同治一地。显德五年废武州,复置潘原县,改属渭州。渭州领平凉、潘原2县。
五代末,今地区由彰义军节度使统领,辖泾州、渭州、原州、义州;今境内泾州领保定、灵台,渭州领平凉、潘原,义州领华亭。今静宁、庄浪县境仍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据。
宋初,沿旧制,至太宗时,于州上设路。彰义军节度改称彰化军节度。今地区辖境初属秦凤路,至仁宗庆历元年(1041)改属泾原路。宋太祖乾德元年(963),置崇信县,初属秦凤路凤翔府;乾德二年,割陇山三镇置安化县,治今华亭县之西北(安化县,新修《华亭县志》:"析华亭县西北部置"。对其治所,另有宁夏泾源、庆阳等二说。),属仪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改义州为仪州,至淳化年间(990-994),崇信改属仪州。神宗熙宁五年(1072)废仪州,其属县归渭州统辖。真宗咸平四年(1001)设长武县,治长武寨(今泾川县泾明乡),翌年降县为砦,徽宗大观二年(1108)复升为长武县,属泾州。大中祥符年间,曹玮收复陇山西境,于今静宁城南置静边寨,今庄浪、静宁县境纳入宋之版图。仁宗庆历三年(1043)置德顺军于陇干城(治今宁夏隆德县西境)。哲宗元佑八年(1093),德顺军移至外底堡(今静宁县城),并置陇干县。泾州,初领保定、灵台、良原3县,后亦辖长武。渭州,初领平凉、潘原2县。仪州,原领华亭、安化、崇信3县,仪州废后划归渭州统辖。
北宋后期,渭州领平凉、潘原、华亭、崇信、安化5县。泾州领有保定、灵台、良原、长武4县。至徽宗政和七年(1117),上述州县,皆隶属于以渭州升格的平凉军节度。至此,今静宁、庄浪境与今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成为一个政区。
金设路、郡、县三级,郡一级包括府、州、节镇等,而在平凉曾设元帅府和行省;陇山以东由凤翔路和庆原路统辖,陇山以西则属德顺州。太宗天会九年(1131)改渭州为平凉府。熙宗天眷二年(1139)复改称渭州,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升渭州为平凉府,治平凉,属凤翔路,辖平凉、潘原、崇信、华亭、化平(即前所记安化)5县。泾州,初治保定,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保定为泾川。宣宗元光二年(1223),泾州徙治长武(今泾川县泾明乡),属庆原路,辖泾川、长武、良原、灵台4县。皇统二年(1142),升德顺军为州,同年升水洛(今庄浪县境)、治平、威戎、通边4寨为县。州治陇干(今静宁),辖陇干、水洛、威戎、通边、治平、隆德6县。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置陕西西路转运司和陕西东路及西路提刑司于平凉,宣宗兴定三年(1219)置陕西西路行省于平凉,此乃历史上在平凉设置的最高行政军事领导机构。
元初,泾州属都元帅府(曾在泾州设总司,兼辖邠州),后改属巩昌都总帅府,世祖至元后期改属陕西行中书省。泾州初辖泾川(原长武县并入泾川)、灵台、良原3县,至元七年并灵台县入泾川县,至元十一年又析出复置灵台县,同时将良原县并入灵台县。平凉府辖平凉(原潘原县并入平凉)、华亭(原由安化县改称的化平县并入华亭)、崇信3县。
蒙古太宗二年(1230),在今庄浪县境设庄浪路,其辖境位于巩昌府辖区原通边、威戎属地,不领州县,隶属于甘肃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六年(1289),改属陕西省。翌年,泾州为直隶州。成宗大德八年(1304),庄浪路降为庄浪州。原水洛、治平县于元初复并入陇干县。同年后期又并陇干于德顺州,不久又改德顺州为静宁州,辖原静边寨和水洛、治平、隆德3县,隶属于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初,仍袭元行省制。洪武二年(1369)始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九年(1376)废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平凉府属陕西布政使司,同年降原州(今镇原)、开成州(今固原)为县,隶属于平凉府。洪武三年省泾川县入泾州。洪武八年降庄浪州为县,属静宁州。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升开成县为固原州。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辖3州7县,即泾州、静宁州、固原州及平凉、华亭、崇信、镇原、隆德、灵台(属泾州)、庄浪县(属静宁州)。平凉县城内有明初所置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另有韩王府。
清初沿明制。康熙三年(1664),废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同年,设陕西左、右布政使司。六年(1667)改名为巩昌布政使司(治今陇西县城),七年(1668)改称甘肃布政使司,移治 *** 。八年(1669),平凉改属甘肃。乾隆四十二年(1777),升泾州为直隶州,领灵台、崇信、镇原3县。次年,将庄浪县省入隆德县。平凉府领有固原、静宁2州及平凉、华亭、隆德3县。清顺治三年(1646),曾置平(平凉)庆(庆阳)兵备道,治平凉,后移治固原。康熙二年(1663)易名为平庆道;咸丰九年(1859),改为分巡平庆泾固道,辖平凉、庆阳2府、泾州直隶州和固原州、静宁州(系"散州")及平凉、华亭、隆德、崇信、灵台、镇原6县(庆阳府所辖县从略)。同治八年(1869),改称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同治十年(1871),析平凉、固原、华亭、隆德所属边地,置化平川直隶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易名为分巡平庆泾固化道,所辖府、州、县未变。
中华民国2年(1913),改分巡平庆泾固化道为陇东道,时领17县,裁府,州皆改为县,并复置庄浪县。3年(1914),改陇东道为泾原道,治平凉,辖平凉、静宁、隆德、庄浪、泾川、华亭、崇信、灵台、化平、庆阳、镇原、正宁、宁县、合水、环县、固原、海原17县。16年(1927)废道置行政区,次年撤销,改为省、县两级制。20年(1931)甘肃省 *** 厘定一、二、三等县,平凉、静宁、泾川、灵台为二等县,华亭、崇信、庄浪为三等县。23年(1934),设平凉行政督察区,辖平凉、泾川、灵台、华亭、崇信、静宁、庄浪、隆德、化平、固原、海原11县。25年(1936)7月,平凉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同时,将灵台县、泾川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治西峰)。30年(1941),省 *** 为实行新县制,重新调整各县等级,今地区辖境平凉县为一等县,静宁、泾川为三等县,灵台为四等县,华亭、庄浪、崇信为五等县。32年(1943)增设西吉县。36年(1947)2月,甘肃省 *** 再次厘定县等级,平凉仍为一等县,泾川为二等县,庄浪、静宁、灵台为三等县,华亭为四等县,崇信为五等县。
1949年7月26日,经 *** 中央西北局批准,在华池县悦乐镇置平凉分区,8月3日徙治平凉县,辖平凉、华亭、灵台、泾川、崇信、静宁、庄浪、固原、西吉、海原、隆德、化平12县。8月6日,静宁、西吉、海原划归定西分区。
1950年2月,以原平凉县城区辖境设平凉市,平凉县另列。5月25日,静宁、海原、西吉3县由定西分区划归平凉分区,庄浪县划归天水分区。10月18日,化平县改名泾源县。1951年4月,平凉分区更名为平凉区。
1953年5月11日泾源县改为泾源 *** 自治区(1955年3月24日改为泾源 *** 自治县);6月14日,平凉市改为(省)直辖市仍由专署监督领导;同年10月29日,西吉、海原、固原从平凉析出另成立甘肃省西海固 *** 自治区(专区级)。
1955年,实行省、县二级制,改设专区,作为省 *** 派出机关。同年10月10日,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全区辖平凉市及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隆德、泾源、庆阳、镇原、宁县、正宁、合水、环县、华池16个县(市)。1956年1月,庄浪县划归平凉专区。1958年3月,隆德、泾源县划归宁夏 *** 自治区;4月4日,崇信县并入华亭县;12月20日,庄浪县并入静宁县,灵台县并入泾川县;撤华亭县,其境分别划属平凉市和泾川县,平凉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11月25日,恢复庆阳专区,原所辖7县一并从平凉专区析出。12月15日,恢复华亭、灵台、庄浪和崇信县建制;
1964年6月5日,平凉市改为平凉县。1969年10月1日,改专区为地区。
1983年7月,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至此,平凉地区辖平凉、华亭、泾川、灵台、崇信、静宁、庄浪7县(市)。
2002年6月,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设正地级平凉市和县级崆峒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平凉市辖1个市辖区(崆峒区)、6个县(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
①崆峒区: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介于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 之间。东邻泾川、镇原,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 *** 自治区泾源、原州区接壤,北与彭阳、镇原县毗邻,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截至2021年年末,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 ,区 *** 驻西郊街道 。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崆峒区常住人口50.4万人。
崆峒区以国家风景名胜区崆峒山而得名,建制始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2年),2002年8月28日改名为平凉市崆峒区。有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道源圣地崆峒山等旅游景点。
风景名胜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和"西镇奇观"之美誉。
1994年以来,崆峒山先后被认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 *** 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和"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等荣誉。
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1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是甘肃省4个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之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郊12公里处,是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也是新兴的地质旅游胜地。
民族文化
陇东皮影,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
陇东窑洞,陇东窑洞源远流长。《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亶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为掏。复,借为覆。从旁掏的洞叫覆,即窑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习俗,与陇东窑洞是一脉相承的。
崆峒武术,从有关崆峒武术的相关史料看,武术与崆峒山有关的就是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仁宗庆历时,葛怀敏定川砦之败,西夏之兵南下抢劫,崆峒山的僧人法淳等师徒曾在崆峒山保护了附近的群众及御书院,朝廷赐法淳等人紫衣。这是惟一的根据。
②泾川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省在东经107°15′~107°45′,北纬35°11′~35°31′,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东与宁县及陕西省长武县交界,西接崇信县、崆峒区,南邻灵台县,北靠镇原县。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28.32万人(2013年),2013年,泾川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53亿元。
泾川县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居丝绸古道要冲,为华夏文明腹地,自古以来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著名景点有回山王母宫、瑶池、王母宫石窟等著名景点。
旅游景点
西王母浴苑---依托得天独厚的温水资源优势而建成,地处县城以东7.5公里处,旁依312国 道,依山旁水,环境优雅。温泉水温常年恒温38.2℃,日出水量1920m,水中含有13种有益于人体的活性微量元素,属氟离子重碳酸钠型医用矿泉水。.
瑶池---位于回山南麓,是传说中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宴群仙的地方。这里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水从石隙浸出,流向汭河,形成瑶池沟流域自然风景区,拾级而上,曲径入幽,奇花异草,美不胜数。特别是"夜月亭"更具特色,古时就已成为泾州八景之一。
地方特产
罐罐蒸馍,因上大下小,形如小罐,故得此名。色白如雪,皮薄如纸,热柔冷酥, 醇香味长,含水量少,长期存放不馊。用开水浸泡,像白莲初绽。
火烧子---是泾川独独的特产,做法是:将上等麦面和好,每斤面加大油二两,揪成剂子擀圆,擦上大油,再将面拉开卷起,卷起拉开,揉圆,放入葱花、大油、调料包好压扁,入鏊,约半小时即成,还有的包上糖馅,如法制作而成。
③灵台县: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泾河与渭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与陕西省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本省崇信、泾川县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7°00′-107°57′,北纬34°54′-35°14′,全境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2038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总人口23万人,以汉族居多,占96.7%,少数民族有 *** 、藏族、满族、苗族、蒙古族等,占3.3%。
民俗文化
灵台宫灯---起源于明代,初流传民间富豪人家,正月元宵节悬挂于大门楼厅。宫灯起初由民间艺人制作,造型比较单一,明清后,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造型也独具特色。主架结构除木材外,出现了用竹子熏烤成多种动物形状,如十二生肖宫灯,在民进盛行。
灵台香包,古称香囊,其意蕴,如什字塬黄土般身后,其源流,同端阳节一样悠长。为老人求寿、男女求婚、儿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顺、病者求愈、五谷求丰、生意求利,无不赋予以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更具率真而拙巧,古朴而传神。
灵台泥塑---历史悠久,源于民间陶艺流行乡村农舍,初为玩具,后赋以祈祥,艺人代为传承,形成具有关中风格的工艺模式。制作中采用灵台"板板土",经过砸泥、制坯、塑型、精抛、酚洗、勾线,妆色等十几道工序,全部手工制作完成。
皮影---不仅是独特剧种,亦是中国民间工艺之精粹。灵台皮影古称"灯影",以上好牛、驴皮为最佳材质,皮子加工、剪刻造像、着色妆彩工艺考究,手法繁复,流派与特色为"关中道"。灵 *** 特剧种"灯盏头"即为皮影戏。
麦秆画---灵台麦秆画起源于清代,由乡间农村妇女编织草帽引发。始初,将麦秆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间妇女可即编成小动物之类的工艺品。此后出现了用麦秆蘸骨胶水粘贴书法对联,悬于中堂,继之,又用麦秆粘贴图案,花、鸟、虫、鱼及人物,染色或烫色,观赏价值极高。
④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部,东经106°50′至107°10′,北纬35°1′至35°25′之间。东靠泾川、灵台两县,西与华亭市接壤,北连平凉市崆峒区,南与陕西省陇县毗邻。全境南北长41.5千米,东西宽35千米,总面积849.47平方千米,气候属暖温、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冬春寒冷干燥,夏秋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0.7℃,日照2296小时,降雨量400-500毫米,无霜期190天左右。2008年年末崇信县总人口10.6万人。
旅游景点有梁坡遗址、于家湾墓群、武康郡王李元谅墓、武康王庙、仰韶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老爷山、公刘园、文化三馆等。
⑤华亭县:是甘肃省平凉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以境内皇甫山麓有华尖山亭而得名。位于甘肃省东部、关山东麓,东临崇信县,西连庄浪县和宁夏 *** 自治区泾源县,南接张家川 *** 自治县和陕西省陇县,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人口19.44万(2013年)。
华亭素有"煤城瓷都"之称,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省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产业开发的核心区和工业重镇,是全国十三个产煤基地、西北三大产煤基地之一,也是陇东重要的能源供应与货运集散基地。华亭是甘肃省唯一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的县市。华亭曲子戏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朝安口镇的安口窑以"陇上窑"之名列入全国名窑。
文化遗产
华亭曲子戏---是流传于甘肃省华亭县的民间传统戏剧的一种,因流传地域不同,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曲杂剧的历史遗留痕迹,唱腔属于联腔体,即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常用曲调有100个左右,以《前月调》、《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其剧目全部是小折戏,它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的特殊表演方式,在其它地方小戏中是绝无仅有的,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食特产
美食:酸汤面、地皮菜素包子、糁饭、洋芋搅团、猪头压五花肉等
特产:蕨菜、苜蓿芽、荠荠菜、五爪子、刺椿头、蒲公英、蕨菜、香椿、地软、核桃、甘兰、纹党参、 *** 、大黄、云木香、肉独活、西芎等
⑥庄浪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六盘山西麓,东邻华亭县,西依静宁县,北与宁夏隆德县、泾源县毗邻,南和张家川县、秦安县接壤。东西长56.37公里,南北宽46.60公里,总面积1553.14平方公里(2013年),辖1街道5镇13乡。人口45万人(2013年)。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崖石窟及紫荆山、陈家洞、吴王坟山、关山天池朝那湫等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
旅游景区
云崖寺---在今庄浪县韩店乡东南,距离庄浪县城28公里的关山自然森林峡谷深处。因寺内石窟众多,景色秀丽,与平凉崆峒山、天水麦积山、仙人崖等胜地齐名,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荆山---平地突兀于庄浪县城之中,因山阴遍植紫荆树而得名。紫荆山游览区面积1.5万平方米,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本,山势玲珑剔透,雄浑壮观,环境幽雅,令人陶醉。“洛河横烟”、“紫荆香霭”等景观及其玉虚宫、十王殿、文昌楼、关帝庙、显圣阁、药王洞等十多处见于史籍志书的名胜古迹,使紫荆山久负盛名,游客络绎不绝。2005年,紫荆山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级景点。
⑦静宁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之名,始于元代,置静宁州,沿袭宋、金“静边寨”首字,取平静安宁之意,民国2年(1913),改静宁州为县。静宁是平凉西大门。位于甘肃中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东、北与宁夏隆德、西吉县接壤,西、南与通渭、秦安县毗连,西北与会宁县为邻,东南与庄浪县相依,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中线上的重镇,全县总面积2193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36.6万。总耕地147万亩,山旱地占92%。静宁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
名优特产
静宁苹果---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主要以黄绵土为主,占全县土壤面积的91.18%。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0.92%,全氮含量为0.072%,速效磷为8.24PPM,速效钾170.1PPM。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均气温 7.1℃,无霜期 159天,年均日照时数2238小时。降水夏季较多,冬春季节较少,年均降水量为450.8毫米,年蒸发量为1469毫米。静宁县是我国北方优质果品最适宜栽培区,黄土层深厚,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无公害,无污染,具有生产绿色产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静宁被农业部评为“黄土高原优生苹果最佳栽植区域”。
静宁烧鸡---亦称静宁卤鸡,是静宁传统名食,具有近百年的加工卤制历史。静宁烧鸡以形色美观、鲜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红、肉香味厚、爽口不腻,个大丰满,风味独特,被授予"中华老字号"品牌和甘肃省"地方名优小吃"、"质量信得过产品"。
静宁大饼---是采用传统工艺烤制而成的一种便于携带、有独特风味的食品,以色泽细白透黄、脆酥醇香,久放不馊,入口生津的独特风味闻名陇上。静宁锅盔的特点是:面粉雪白,外形平整,薄厚均匀,色泽光亮,又脆又酥,甜美可口,饼香浓郁,透人食欲,不易破碎,便于携带。
风景名胜
仙人峡---位于静宁县城南25公里处,葫芦河流经峡谷,自然景致奇异,人类古迹斑斓,极有开发前景。峡谷南北长百里,东西宽数丈,幽谷窄隘,众壑纵横,有天然拱桥"仙人桥"、"一线天"、"龙马城"、"天宇崖"等景观,是钟灵毓秀之圣地。仙人峡与传说的伏羲、女娲降生地成纪水及成纪城仅一山之隔,因龙马出、仙鹤翔而显神奇,因伏羲女娲居处而闻名于世。
五台山---位于静宁县城南 1.5公里处,原为翠屏山西峰,因山势五叠而得名。五台山自宋元在山麓"湫池"旁始建乱石神庙起,先后建有真武庙、药王洞、文昌阁、子孙宫、香山洞、磨针洞等处祠宇。庙宇建筑造型奇特,殿宇飞檐挑角,雕梁画栋,亭台洞窟,小巧别致,结构严谨。
悬镜湖---位于静宁司桥乡境内,西距静宁县城4公里左右,东距平凉 110公里 ,是甘肃与宁夏接壤地带,被誉为静宁县的东大门,312国道自悬镜湖北部经过,平定高速紧邻湖岸。景区水域面积约3000亩,呈东西狭长分布,悬镜湖南岸的“东峡休闲度假村”内有蒙古包18座、钓鱼池2个,初步形成集休闲娱乐、餐饮避暑为一体的度假景区。
静宁成纪文化城---位于静宁县城中心,是国家3A级旅游景点,也是全县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之一。成纪文化城由中国著名工程设计大师任震英和高级建筑师左国保等专家设计建设,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1.8万㎡,建筑以伏羲大殿为主体,整体建筑为秦汉风格,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景区内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
位置境域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至35°43,东经108°30至107°45之间,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气候
平凉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根据气象上通常把气候平均温度大于22℃定为夏季,小于10℃定为冬季,10至22℃以下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
平凉市气候总的特点是南湿、 北干、东暖、西凉。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一般规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长季缩短5天,大于10℃的积温减少107℃,无霜期减少3.1天。
特产
风景名胜
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为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西出长安第一城"。境内发现齐家、仰韶等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出土于泾川县的佛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平凉市有各类旅游景点100多处,国家2A级以上景区12处。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和全国首批30个"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之一。
回山王母宫: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
成纪文化城:国家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史籍记载中"治平成纪"所在地,1993年被省 *** 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景点。
古灵台:古灵台位于甘肃平凉市灵台县城内,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商纣时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于今灵台县百里镇一带的密须国后,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筑。
莲花台:以"人修的龙门洞,天生的莲花台"而久负盛名,1995年被省 *** 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庄浪县:第一个全国梯田化模范县,百万亩梯田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
Remarks:
一、全国十三个产煤基地及98个矿区名单
1、神东基地:神东、万利、准格尔、包头、乌海、府谷矿区
2、陕北基地:榆神、榆横矿区
3、黄陇基地:彬长(含永陇)、黄陵、旬耀、铜川、蒲白、澄合、韩城、华亭矿区
4、晋北基地:大同、平朔、朔南、轩岗、河保偏、岚县矿区
5、晋中基地:西山、东山、汾西、霍州、离柳、乡宁、霍东、石隰矿区
6、晋东基地:晋城、潞安、阳泉、武夏矿区
7、蒙东(东北)基地:扎赉诺尔、宝日希勒、伊敏、大雁、霍林河、平庄、白音华、胜利、阜新、铁法、沈阳、抚顺、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矿区
8、两淮基地:淮南、淮北矿区
9、鲁西基地:兖州、济宁、新汶、枣滕、龙口、淄博、肥城、巨野、黄河北矿区
10、河南基地:鹤壁、焦作、义马、郑州、平顶山、永夏矿区
11、冀中基地:峰峰、邯郸、邢台、井陉、开滦、蔚县、宣化下花园、张家口北部、平原大型煤田
12、云贵基地:盘县、普兴、水城、、六枝、织纳、黔北、老厂、小龙潭、昭通、镇雄、恩洪、筠连、古叙矿区
13、宁东基地:石嘴山、石炭笋、灵武、鸳鸯湖、横城、韦州、马家滩;积家并、萌城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