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大年初一拜个年,恭祝各位:风调雨顺平安年,吉祥如意健康年,财源广进发财年,美梦成真成功年,美美满满幸福年!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是一家。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11个民族都过春节吗?11个民族“过年”都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方?今天,小编以这种方式向全国各民族同胞拜年!
上篇:人口数量最多的11民族排名,主要分布地区地域
准确地说,我国除了汉族之外,都是少数民族。也就是说,汉族和人口数量排名前10的少数民族是哪些民族?各自人口是多少?按照2018年人口统计为准,是这样的——
1.汉族:人口约13亿。分布全国各地,东部相对更加集中。
2.壮族:约1700万人。主要分布在桂、粤、滇、黔、湘等地。壮族是岭南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先秦时就有记载。
3. *** :约1059万人。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夏 *** 自治区,在新疆、青海、甘肃等10多省都有不少聚居区。
4.满族:约1039万人。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是满族的故乡。
5. *** 尔族:约1007万人。主要颁布在我国的西北部。
6.苗族:约943万人。主要居住在我国华南及东南亚。约8成居住在我国南方省份。
7.彝族:约871万人。语言为彝语,分6种方言。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主要有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其中凉山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8.土家族:约835万人。没有本民族文字,主要世居湘、鄂、黔毗连的武陵山区。
9.藏族:约628万人。主要分布在 *** 自治区、青海和四川西部。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0.蒙古族:约598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1.侗族:约288万人。民族语言为侗语。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和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篇:11个民族,有的过春节,有的不过,习俗不尽相同
1.汉族:春节是我国的古老节日,位于四大节之首。它是由上古“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一种风俗节日。《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预示着春天和希望的来临。主要习俗有:清扫祭祀、贴春联、贴窗花、贴福、贴年画,吃年饭、除夕守岁、放爆竹、拜年,以及过元宵节、闹花灯等。
2.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压年饭”。还有的包制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大年初一天不亮就起床,穿新衣、放鞭炮迎新,妇女则争着到河边或井边汲新水,开始一年的沸腾新生活。
3. *** : *** 人对春节非常重视,但是 *** 人的春节并不是我们的春节,而是开斋节。是 *** 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开斋节,是 *** 语,在 *** 教历的10月1日。主要礼仪有:忙食一物。 *** 于该日晨礼后速进少许饮食,以示戒满,向 *** 感恩之意。交纳开斋捐。施舍,或扶助贫困,或交予 *** 寺。举行会议。这天上午, *** 沐浴盛装,心口默颂赞词,聚集在当地最大的 *** 寺内举行规模盛大的会礼仪式。
4.满族: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将春节称为“过年”。但在满族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年前,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正月十五闹灯会。
5. *** 尔族: *** 尔族的春节是诺鲁孜节。“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日雨”。相当于汉族的春分。相当公历3月22日,诺鲁孜节,是为进入春耕生产做准备的节日。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这天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然后,家长要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
6.苗族: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多数苗族过年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7.彝族: 彝族称过年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新年。每当深山初雪,秋山红叶,太阳回归时,谷黄米熟,庄稼收进粮仓,便到了彝族过年的时候。彝族一年一度的年节是在农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过年日固定在农历十月三十日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在凉山大部分地区是按区域选择吉日过年,但都在农历十月之内。还有些地方与汉族同过春节。
8.土家族:土家人把过春节叫过赶年,过年是土家族的最隆重的节日,主要习俗:初一串门走亲戚,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初二媳妇回娘家;初三为谷子的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初四迎接灶王爷,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以示恭迎;初六送穷鬼,寄托了大家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初七成为人日,就是人的节日或者人的生日的意思。
9.藏族: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接着,家家户户都在醒目的红桌上摆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玛”。春节期间,亲友和邻居之间,互相拜年,互赠哈达,祝愿愉快幸福。并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10.蒙古族: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大年初一,穿上节日服装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祭火,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祝寿,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除夕,草原上春节的 *** ,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
11.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这天,侗家首先是拜祭祖先。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年俗。
结语
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11个民族,尽管过春节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点是:辞旧迎新,都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都不忘先祖先人,要祭祀祭祖;要穿新衣服,要吃美食,共享劳动的成果,等等。因此,可以说,当时序进入新的时代、进入2021年,我们56个民族的生活全面进入小康,我们对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充满期待和向往!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